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五代末 > 第二百零七章 横遭变故

奋斗在五代末 第二百零七章 横遭变故

作者:有点混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2:04:43

第二百零七章 横遭变故

显德二年九月结束,其后却并非十月。

此时一月只有二十九天,因此每隔两到三年,就会多出一个闰月来。

按照历法,显德二年九月之后是闰月,其后才是十月。

闰月初一的傍晚,开封得胜桥旁,新开业不久的“陈家南食”二楼,李延庆与吕端临窗而坐。

这陈家南食店的店主,从吴越国千里迢迢赴开封开店,烧得一手好鱼,营业不过半月,就在开封城里打出了名头。

开封本地厨师甚少有擅长烹饪河鲜的,李延庆已经有一年多没能吃到合口的鱼肉。

此番听闻打南边吴越国来了个擅长烹鱼的厨师,作为老餮,李延庆当然是闻风而动。

正好在家里闷了小半个月,李延庆也想出来透透气,他一贯主张劳逸结合的学习方法。

李延庆顺带还叫上了吕端和司徒毓,不过司徒毓借口要闭门学习,婉拒了李延庆的邀约。

望着“行菜”,也就是店小二端上的一盘烧草鱼,李延庆强忍住提起筷子的冲动:“要是知道这陈家南食的烧鱼如此喷香诱人,司徒三郎恐怕肠子都会悔青。”

眼前这条一尺长的草鱼经过了炸制,鱼皮表面金黄酥脆,鱼身浇有深黄色的粘稠酱汁,盘中点缀着几片翠绿的黄瓜。

李延庆穿越前是吃过正宗西湖糖醋鱼的,闻着味道,就晓得眼前这盘烧鱼离糖醋鱼还有那么点距离,但已经有了八分糖醋鱼的神韵,光是瞅着就令人垂涎欲滴。

吕端早已口中生津,点头附和:“我此生还是头一次见到如此诱人的烧鱼,当真令人大开眼界,吴越国的人竟如此善于烹鱼么?”

“吴越国水网密布,渔产之丰富,可不是我们中原能够比拟的,当地人自然更善于烹鱼。”科普一番,李延庆提起筷子:“要不我们先尝尝?”

虽然点的其它菜肴还未呈上来,李延庆却已有些忍不住了。

有李延庆开头,吕端也跟着提起了筷子:“尝尝便尝尝。”

不消片刻,这条一尺长的草鱼在两人的品尝下,就只剩下光光的骨架。

李延庆心满意足地放下筷子,拿起店家准备的毛巾擦了擦嘴:“简直绝美,开封城里三十家正店,没有一家能做出此等烧鱼来。”

“岂止,依我看,宫中的御厨恐怕也没这个能耐。”吕端忍不住轻轻打了个饱嗝,连忙转头四顾,见周边用餐的食客尽皆沉醉于美食,稍稍松了口气。

自打荣获“直史馆”这一差遣,吕端就光荣地步入朝臣行列,日日都要入宫常参,虽然累人,但吕端甘之如饴。

闰月初一,西南方面传来捷报,王景在捷报中声称已经收复秦、成、阶三州,并且包围了最后的凤州城,山前四州复归中原指日可待。

郭荣闻讯大喜,于闰月初二在宫中大宴群臣,吕端有幸参加了宴席,得到了郭荣赏赐的半尺黄河鲤鱼一条。

可惜宫中御厨似乎并不擅长烹鱼,将肥美的秋鲤烧得半生不熟,生生糟蹋了名贵的黄河鲤鱼,吕端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今日得尝绝味烧鱼,才终于解了心结。

看着吕端谨小慎微的模样,李延庆略有感慨:不愧是在历史上能做到宰执的人,打个嗝都如此谨慎,身怕在外人面前丢脸......

在公众场合贬斥宫中御厨稍有不妥,李延庆适时地转换了话题:“话说回来,我等能品尝到这吴越烧鱼,还得多亏先帝和今上坚持与吴越国交好,吴越国的庖丁方敢远赴开封经营。”

吴越国是此时割据浙江福建沿海狭长地带的地方势力,定都杭州,一直对中原俯首称臣,与中原王朝共用年号,并与南唐为敌,两国几十年间摩擦不断,但谁也奈何不了谁。

吕端点头称是:“宫中上月还派了过海使赶赴杭州,听说圣上有意与南唐开战,此番派使,就是要说动吴越出兵,合力夹击南唐。”

周朝与吴越国中间夹着南唐,使者往来只能走海路,故而派往吴越国的使者都会得到个“过海使”的差遣。

出使之事,李延庆当然有所耳闻,而且郭荣此番不光往吴越国派了使臣,还同时往山南东道、荆南南平和湖南三处割据势力派遣了使臣,相约共同发兵讨伐南唐。

李延庆望着窗外熙熙攘攘的繁华桥头:“此番伐唐风云际会,乃是几十年都未曾有过的大仗,可惜我们作为文人,不能上阵杀敌立功。”

虽说此时不适合从军,但哪有热血男儿不向往沙场呢?李延庆心底总归是有些遗憾的。

“话虽如此,我此刻已有要职在身,三郎你来年通过明法试,也可得到差遣,何须羡慕?”吕端却是对沙场一点向往之心都没有。

李延庆借机问道:“说起来,你这半年在史馆感觉如何?”

“这就别提了,这半年我可是在史馆里日日抄书,腻烦得很。”吕端此刻就想早点从史馆浩如烟海的史书中解脱,再弄个好立功绩的良差。

李延庆调笑道:“这才半年不到你就烦了,你至少还有一年半要熬呢。”

“熬就熬,等我出来,少说也是个畿县县令。”吕端虽年少老成,但毕竟年轻,不免带有几分年轻人的意气风发。

畿县,也就是开封府下辖县的统称,除浚仪、开封两赤县外,共有五县。

这五县的县令,品阶远超一般地方县令,通常由朝官兼任,极易升官。

“畿县县令?太低了。”李延庆伸出手指摇了摇:“你可是李相公举荐的人,大胆点,往高了想,最低也要当个赤县县令。”

“哎呀,畿县县令我就知足了,赤县县令哪能轮到我?”吕端倒是知足者常乐,能当个畿县县令他就心满意足了。

“我觉得你至少也能当个赤县县令,若是不信,我俩下个赌注如何?”李延庆知道吕端入三馆的内情,因此很是笃定。

“赌便赌。”吕端并不退缩:“不过下什么赌注呢?”

李延庆微微一笑:“你可还记得你之前说的话?”

吕端当即问道:“什么话?”

“如果我将来有事求于三郎,还请三郎看在我们的交情上助我一臂。”李延庆右手食指轻敲木桌:“这可是你亲口所说。”

“记得,而且这番话依旧有效。”吕端点了点头,心情略感沉重,最近半年,冯吉几乎没有来找过他,但他依然心有惴惴。

“我想要的赌注便是这个。”李延庆轻轻抿了口淡酒:“若是你当真得任赤县县令,便说明向我求助的缘由。”

李延庆想借此机会,彻底搞清楚冯吉扶持吕端的目的,以及吕端与冯吉的关系。

低着头思索了半刻钟,吕端缓缓抬头:“那,就这么定了。”

吕端很清楚,自己认识的人之中,只有李延庆能够帮到自己,但他还不确定是否应该向李延庆坦白。

而且冯吉给出的利益实在诱人,吕端已经确确实实地进了三馆,前途看似无量,他目前无法决断。

而官员只要进了三馆,最低也要待上两年,吕端至少还有一年半的时间可以用来衡量取舍。

“那好,你想要什么赌注?”李延庆气定神闲地问道。

李延庆当然也不急,接下来的一两年,自己的主要精力都会投注到淮南战场,他有足够的时间等吕端做出决断。

“容我仔细想想。”吕端低声问道:“可否下次见面再告诉你?”

“无妨,那就下次再说。”

正好行菜将两人点的其他几样菜肴端上桌来,两人相视一笑,再度提起筷子,埋头用餐。

......

闰月悠悠而逝,转眼便到了十月初一。

今日出使朗州的使臣顺利抵达开封,副枢密使王朴连忙入宫禀报:“陛下,出使朗州的使臣方才已回返开封,朗州王进逵愿听从陛下诏令,共讨伪唐。”

郭荣闻言却无丝毫欣喜,反而问道:“怎会是朗州?出使吴越国的使臣呢?难道还没有消息么?”

除了出使吴越国的那队使臣外,开封朝廷派出的另外三队使臣陆续返回开封。

山南东道节度使安审琦、南平王高宝融、朗州节度使王进逵三名地方割据军阀,皆响应郭荣的号召,同意配合周军对南唐用兵。

郎州便是后世的常德市,在此时是武平军节度使驻地。

四年前南唐趁割据湖南的楚国内乱,出兵灭楚,将楚国马氏王族悉数虏回江宁府,并派大将边镐坐镇潭州长沙府。

楚国将领王进逵随后起兵反唐,击退边镐,收复楚国故地。

但王进逵并未称王,他出身低微且根基不稳,只得向周朝称臣,得到武平军节度使的封号,并将湖南的政治军事中心搬到朗州,实际统治着湖南地区。

“出使吴越的使臣最早出发,却至今都未能归京,恐怕吴越有变。”王朴语气凝重,深感忧虑。

吴越国对中原称臣多年,且与南唐是世仇,之前多次上表请求周朝讨伐南唐,没有道理不响应周朝出兵,但如今出使吴越的使臣迟迟未归,王朴以为是吴越国临时变卦,杀害了周朝派遣的使臣。

郭荣面色一沉:“吴越国即便不愿出兵也无妨,本来就不指望这蕞尔小国有多少用处。”

“陛下,吴越国能与伪唐相持数十载,虽辖地甚窄,但军力绝对不弱,若是吴越国反而出兵协助伪唐,后果恐不堪设想。”

王朴此言绝非危言耸听,如果吴越国与南唐同心协力,南唐就无需布置重兵防备吴越国,再加上吴越国本身的十余万军队,这一加一减,周朝在淮南恐怕要多面对二十万以上的敌军。

而且周朝没有水军,在水网密布的江淮地区与南唐开战相当吃亏,郭荣与王朴就指望吴越国的水军能够牵制住南唐水军。

“难不成就因为这蕞尔吴越不愿出兵,朕的伐唐大计会受阻吗?”郭荣高声斥问。

面对震怒的郭荣,王朴也并不讳言:“恐怕不是受阻这般简单,若是吴越当真倒向伪唐,这伐唐大计也许只能暂且搁置。”

“搁置?文伯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郭荣腾地从御椅上站起来:“那伪唐三番五次与契丹、太原、伪蜀勾结,觊觎我中原久已,朕早欲灭之而后快,十数万禁军、各地州军也已枕戈待发,伐唐已如满弦之箭,如何能说搁置就搁置?”

王朴知道郭荣此刻正在气头上,也不好再火上浇油,轻声劝慰道:“陛下息怒,吴越国的确切消息还未送达,或许是别有变故,毕竟海路艰难,意外颇多,也许并非吴越国有变。”

郭荣怒意稍有平息,缓缓坐下:“那就等确切消息到了再说,为了伐唐朕已经等了两年,再等一阵也是无妨,但这仗今年之内无论如何都要打。”

本来郭荣已经决定十月二十日出兵伐唐,十几万禁军、数万地方州军早已训练完毕整装待发,海量的粮草、军械也已陆续向宿州前线发运,若是伐唐搁置,这前期的“沉没成本”可着实不小。

若是伐唐当真只能搁浅,周朝将遭受极为严重的财政损失,军队的士气也将遭受沉重打击,短时间内都难以恢复。

见郭荣态度十分坚决,一时半会难以劝谏,王朴轻声叹息,拱手问道:“既然出兵之日有变,臣该如何回复山南东道等三处?”

“十一月初一出兵。”郭荣端坐在御椅上,沉声道:“即便吴越国当真倒戈,也必须出兵,朕半刻都不能再等了,无非就是多些敌军罢了,俱是土鸡瓦犬,在朕的禁军面前不堪一击。”

“臣明白了。”王朴抿了抿略感干渴的嘴唇:“臣这就去让翰林院草拟诏令。”

“去吧,务必将朕的旨意准确传达。”说到“准确”两字时,郭荣特意加重了语调。

“臣领命。”王朴缓缓退出偏殿。

等到王朴退出偏殿,郭荣突然有些脱力,软软地靠坐在御椅上,心底生出深重的疲倦感。

为何朕要办的事情,总不能尽善尽美?

高平之战朕好不容易反败为胜,击溃北汉主力,本想趁此良机彻底消灭北汉,符彦卿那老东西却辜负了朕的期望,未能挡住契丹援军,使朕在太原城下功亏一篑......

此次伐唐,朕苦心孤诣准备了近两年,就差二十日发兵,可早就应该归来的使臣,却至今杳无音信......

莫不成是天要阻挠朕一统九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