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五代末 > 第九十二章 青史留名者

奋斗在五代末 第九十二章 青史留名者

作者:有点混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2:04:43

第九十二章 青史留名者

弩在中短距离内拥有极大的杀伤力,同时又简单易学,一般人经过半个时辰的培训,即可基本掌握。

正因为弩兼具强杀伤与易学习两大特,朝廷将其列入了违兵器的行列,严民间持有。

与弩同属违品的,还有铠甲,铠甲的效果更加简单粗暴,即便是军中防御力最低的铁甲,也能轻松防御住一般刀剑的劈砍。

而此时战事频繁,兵器生产能力较高,开封军更是全员着甲,哪怕是行装相对轻便的弓弩手,也都有铁甲护住关键部位。

一般人但凡持有弩或者铁甲者,都视同谋反,一经官府发现,一律以谋反罪论处。

但这两种违物品,在李府的仓库中都存放着不少,是李重进在离京之前为李延庆准备好的。

此时军中流行的铠甲大多为山纹甲,由甲片拼接而成,穿戴者在行走时会发出“哗哗哗”的铁片碰撞声,过于招摇,隐蔽太差,所以李延庆并未将铁甲调拨给乌衣台使用。

弩则不同,此时最短的单人弩仅有小臂长,随携带,极为便利,隐蔽极强,相当适合乌衣台这样的秘密组织使用。

所以李延庆从自家库房中调拨了一百具短弩,以及万余支弩箭供乌衣台使用。

无论是在之前董三牙的事件中,还是在这次对苗三的阻截行动中,这批弩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不过,若是按照刘一你的说法,那就不应该有任何人受伤,可为何还有两名弟兄受轻伤呢?”李延庆提出了他的疑惑。

刘从义连忙解释道:“是这样的,我们虽然没有与苗三一伙正面交锋,但在善后处理时,有几个俘虏暴起用牙齿伤人,导致两名弟兄受了些轻伤。”

“哦,是这样啊。”李延庆轻轻点了点头,这样子就说得通了,人在将死之时,总会做些垂死反抗的。

“好了。”张正笑着对刘从义说道:“刘一你刚回来,先去休息吧。”

刘从义起拱手:“在下先行告退。”

刘从义离开后,李延庆端起旁桌上已经发凉的茶碗,轻轻抿了一口:“从明天开始,就正式成立督查部吧。”

“是,办公地点和人手都已经准备好了。”张正两前就得到了李延庆的命令,早就做好了准备。

“嗯。”李延庆放下茶水:“其他部门也要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了,等到明年开汴河冰消,乌衣台的六大部门必须尽数完备。”

说罢,李延庆点了点桌面:“京中形势实在复杂,乌衣台必须要尽快成长起来,而且不出意外,明年必然会爆发对蜀国和南唐的战事,时不我待啊。”

“是,我会在年前将六大部门的架子都搭起来,各部长的人选也会尽快挑选出来。”张正在乌衣台中经过了几个月的磨练与成长,已经是一位较为合格的管理者了,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丝毫不拖泥带水。

“很好。”对于张正的快速成长,李延庆感到很是满意。

起初,李延庆选择张正来做乌衣台台主,是因为张正是自己的血亲,又受了自家的大恩,几乎不存在背叛的可能,是最为可靠的人选。

对于张正的办事能力,李延庆一开始是没有太多期待的,毕竟忠诚可靠才是第一重要的,能力是可以培养和成长的。

但张正在接手乌衣台后,成长十分迅速,如今已经可以游刃有余地管理好乌衣台的近八十名乌衣卫了。

“不过,若是明年乌衣台的人数扩充至两百人,办事处从如今的五处增长为十多处,张叔还会像如今这般游刃有余吗?”李延庆心中暗暗想到。

不过,李延庆此时已经不再怀疑张正的能力,反而有些期待张正更进一步的成长。

毕竟一个好汉三个帮,李延庆深知,要想成大事,光靠自己一个人,以及李家的几十号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笼络和培养众多优秀的人才。

优秀的人才,大多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而成的。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封侯者大半出自沛县。

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云台二十八将中,籍贯在南阳和颍川者,足有十八人。

朱元璋建立明朝,诸如徐达、常遇、李善长等开国文武大多为江浙人士。

这三位白手起家的皇帝,其开国元勋大多是来自他的家乡。

这并不是因为当时的人才都在这三位皇帝的家乡,只是因为这批开国元勋们拥有了锻炼和施展的平台,所以他们才能青史留名。

有了平台,樊哙这样的屠狗辈能成为裂地封侯的舞阳侯,萧何这样的无名小吏也能成为一代明相。

没有平台,即便拥有经天纬地之大才,那也无处发挥,只能籍籍无名,泯然众人,消逝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

李延庆坚信:在乌衣台这一平台上,只要假以时,多加磨练,即便是张正和刘从义这般出农户者,也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大才。

至于赵普和楚昭辅这样在后世史书上的留名者,李延庆更是期待他们的归来。

毕竟他们两人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认可,只要自己与父亲李重进能够提供给他们发挥的平台,他们自然能够发光发。

但赵普与楚昭辅几前联名从长安捎来信件,说是家中事务繁杂,加之永兴节度使刘词病重,两人恐怕要到开之后才能带着家属来宋州投奔。

想到这里,李延庆不免有些小小的遗憾。

“对了,财务部的部长,就先让林德业来试试,他当过粮铺掌柜,下南唐的账簿也做得很完美,我今就写信去宋城,让林德业过来。”

李延庆想起了自己招揽的粮铺掌柜林德业,林德业在下南唐的行动中表现得极好,将账目算得清清楚楚,每一文钱的去向都有明确记载,给李延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是。”对于李延庆的吩咐,张正自是不敢有任何疑虑,再说他目前也还未找到合适的人选。

“至于其他四个部门的部长则不急,张叔你先在乌衣台里挑挑看。”

李延庆先将两个最要紧部门的部长定下来,其它四个部门他还暂时没想到合适人选。

要不,问问父亲好了?李延庆突发奇想,父亲李重进作为节度使,边必然会有不少可用的人才,而且李家的亲戚也有不少,趁着过年集结于开封,兴许能找到合适的人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