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锦衣 > 第七百七十四章:百年大计

锦衣 第七百七十四章:百年大计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59:29

第七百七十四章:百年大计

无数的人马,在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疯狂地通过了乌拉尔城塞涌入东欧的泥地里。

此时正是开春时节,虽是万物复苏,可是冻土却也才刚刚开始消融而已。

因而,这广袤的土地上,大多荒芜,且泥泞不堪。

而在这千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游骑,几乎处处都是厮杀。

满蒙八旗三百二十一牛录,几乎是各率本部人马,深入至境内各处开始攻城拔寨。

这也是皇太极的策略。

这里土地过于广袤,村庄与城镇之间距离甚远,若是大军合为一处,满蒙七八万人马进展势必不顺。。

反而将人马化整为零,以牛录为单位,将大军分为两三百人为单位,深入各处袭掠村庄,若遭遇了强敌,仗着快马自是可以呼啸而去,而后再集结附近的人马,进行反杀。

此时的乌拉尔以西,依旧是寒风凛冽,好在比起西伯利亚以及辽东老家来,建奴人倒也习以为常。

只是俄人也绝不是吃素的,他们的反击也异常的凶猛,大量从西线调拨来的哥萨克骑兵,以及俄人的步兵军团,进行了非常顽强的抵抗。

可以说此时的建奴在大规模的流血,如此巨大的损失,以至于皇太极不得不疯狂的修书,让在后方招募人马和休整的人,立即赶赴增援。

可即便再艰难,皇太极也决定继续坚持下去。

虽然数月下来,死伤已高达数千人,这对于只能勉强凑够五六万人马,且几乎抽取了建奴人所有精壮的八旗而言,已算是损失惨重了。

可他很清楚,一旦不趁此机会多占土地,那休整完毕的李、张二人,可能就要来摘桃子了。

弟兄们付出了多少血汗,就应该得到多少收益,一旦撤退回到乌拉尔以东,那么这些人的血就算是白流了。

因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增兵。

此外,得根据从前方来的奏报,不断地研究敌人的战法。

俄人的方阵颇厉害,据闻是从什么瑞典人那儿学来的。而且他们的哥萨克骑兵也不容小觑。

最紧要的是他们十分顽强,甚至在明显人数不及奔袭来的建奴人时,依旧可以做到死战。

乃至于是他们的平民,甚至是妇孺,也往往不肯束手就擒。

这便给建奴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当然,建奴人也是不差的。

一边是杀红了眼,贪婪于财货,另一边则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土地,也是奋不顾身,于是便成了两头巨兽,彼此没有丝毫的胆怯,哪怕是放任自己流血,也定要想尽一切的办法,杀伤对方。

只是当熬到春末的时候,皇太极终究还是绝望了。

因为这个时候,在乌拉尔的城塞里,张献忠的先锋人马已气势汹汹地抵达。

紧接着,休整完毕,且已是焕然一新的流民军,便也陆陆续续地抵至乌拉尔。

这些当初面黄肌瘦且衣衫褴褛之人,如今俱都鸟枪换炮,精神激昂。

有着大量的火器,甚至还有好几门的重炮,人人穿着抵御严寒的大衣,甚至还有人左右两边都斜插着短铳。

大军云集之后,来自于东方的生力军,则开始长驱直入,张献忠和李自成的目的十分明确,那便是莫斯科城。

因而浩浩荡荡的人马,没有任何停留,便犹如一柄尖刀,直刺早已是筋疲力尽的俄人腹地。

旅顺城。

这里每一天都在改变着,如今这里的人口,已是无法统计了。

因为人口每日都在增加。

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从关内流动来的人。

再加上从海路以及陆路云集的各路商贾,虽是文吏们已是绞尽脑汁,却也已无法做出准确的统计了。

此时,许多人预测旅顺的人口应在七十万之上。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虽说在关内,这样的巨大城市,决计不少,可此地毕竟不是温暖如春的江南,也非是大明的都城,只是一个苦寒所在而已。

人口一多,就难免拥堵,也少不得嘈杂,城市几乎每个月都在扩大。

唯一的好处就在于张家能够提供出来吸引人口的土地是无限的,在辽东,永远不缺的就是土地。

南来北往之人,带来了无数的讯息,而又有无数旅顺的讯息,通过商人们传遍天下。

三教九流汇聚,更是催生了无数的行业。

而最热闹的,却永远都是牙行。

当然,如今的辽东禁绝了人口买卖,不过现在外来人口多,无论是租赁,还是雇佣的买卖,依旧是火热的很。

只是这几日,许多牙行都不约而同地挂了牌子,居然是土地出售。

这事,立即在旅顺引起了轩然大波。

要知道在辽东的土地,绝大多数都握在了官府的手里,可同时,是严禁出售的。

辽东的土地采取的乃是公制,即落户者,若是愿意务农,则可分取农地。

至于其他的土地,则根据不同的土地用途,进行长期租赁。

因而,在这里几乎没有土地买卖的说法。

辽东的新政,贯彻的可谓是最为彻底,只是在这个时代,不少人看待土地的心态,依旧还停留在数十年前,总觉得自己手里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土地,难免心里头有一点不踏实。

再加上如今这辽东最多的就是巨贾,这些大商人们借着辽东的东风,早已挣了个盆满钵满,可谓是富的流油。

他们的消息,也是最灵通的,如今听闻竟是出售土地,便忙去打听,因而才得知原来售出的根本不是辽东的土地。

而是辽东之外的土地。

也就是说,辽东的地是决计不允许买卖的,可是不代表辽东之外的不可以。

其实辽东拓土之事,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张家从李自成以及建奴人那儿得到的土地,更是数之不尽。

现在张家要售地,倒是让不少人留了心。

新政推行,土地已经不能买卖了,即便是在关内,虽然新政还未完全铺开,可是明眼人都已十分清楚,新政已是大势所趋,土地也已成了烫手山芋。

可即便如此,人们对于土地的渴望,却是无法轻易驱散的。

虽然农地的价值,其实已经被大大的低估。

可随着这些年工商业的发展,无论是矿石,还是其他商业土地的价值,反而日益高涨。

土地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可以传给子孙!

人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挣下家业,留给子孙后代了。

至少这个时代的人,大抵都是如此作想的。

金银的价值其实是不断贬值的,要知道,从明初到现在,随着大量金银的涌入,实际上一直都是如此。

当然,张家要售地,坏处也不是没有的,那就是那些土地真有价值吗?

毕竟,那里可是比辽东还要苦寒的地方。

不过虽有人踟蹰,却也有不少人禁不住在研究。

首先,铁路的铺设是板上钉钉的事,铁路公司已经开始准备动工了。

辽东花费数百上千万两纹银,大兴土木,显然不可能只是将这些银子丢进水里。

有了铁路,就意味着那里不再远在天边。

与此同时,若是那里当真有什么物产,完全可以雇佣人力进行开采。

当然最重要的是那里的土地非常便宜。

据说张家收购的价格,就是一文钱一亩收来的,一文钱啊在这辽东,一文钱算个什么?现如今,几文钱便是连一个蒸饼都买不着了。

一个蒸饼就可以买几亩地,这是何等滑稽的事!

因此,不少人都动心了。

起初是大家纷纷去牙行打听消息,这才知道,原来张家即将会对土地进行拍卖。

现如今的张家,正在将土地进行整理,在整理和清丈之后,会将一些即将售出的土地进行确权。此后,则是制作舆图,而后再将一块块的土地,打包拍卖出去。

因此,不少人倒是期待起来。

直到了数月之后,拍卖行终于正式开张。

来的人自是不少,大家都想去瞧一瞧热闹。

此时才知道,原来此次售出的地块,足足有三十处之多。

每一块地的面积都不小,三万亩为一地块,直接进行了介绍。

三万亩啊这若是放在关内,绝对算是大地主了。

可在这里竟只是一个最低的计算单位而已。

于是在不少人的脑海里,自动脑补着这三万亩的大小。

这样大的地,只怕一个人走上一天一夜,恐怕也走不完呢!

因而不少人都来了兴致。

周阳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辽东做的乃是丝绸买卖,如今随着辽东的发展,自是日进金斗,对于这些土地,他早就惦记着了,毕竟他有的是钱,可是土地说实话,人有了银子,怎么会对土地没有渴望呢?可惜即便他再富裕,在这辽东和关内,也是无法染指土地的。

虽说现在那地可能也未必能开始收回成本,可汉人的性情与其他人不同,汉人的骨子里,看的都不是眼下的得失,而是百年之后的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