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打搅南宋 > 第572章 急需人才、南北两榜

打搅南宋 第572章 急需人才、南北两榜

作者:冯妙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58:36

第572章 急需人才、南北两榜

燕京城

“陛下今年不回临安府么?”刘秉忠来到广寒殿内参见赵诵。

赵诵笑着说道:“去年过年是在许州,今年恐怕要在燕京了,等北方局势稳定的时候再说,如今北方各地最要紧的还是恢复农业生产,否则到时候等蒙古大军南下,朝廷要对付的可不仅仅是蒙古人了,恐怕要造反的是老百姓了。”

刘秉忠知道皇帝勤政爱民,不过离开中枢这么久,他也担心朝廷的局势会发生变化。毕竟现在朝廷的都城还在临安府,而临安府与燕都府相差的距离也有上万里了吧。

这一南一北的,有时候朝廷的政令很容易传递不过来,即便到了这里,也会大大影响时效性。

更何况要是朝廷有人作祟,那后果不堪设想。

这时候刘秉忠私下和皇帝谈起了此事,将他担忧的问题都提了出来。

赵诵对刘秉忠道:“刘先生,我也想回临安,和妻儿老小团聚,不过朕身为皇帝,要为国家,为百姓考虑,所以朕打算今年还是不回去了。如今先要将北方稳定了再说。至于迁都的事情,等到燕京城营建好后再考虑,一切还得慢慢来。”

“如今忽必烈虽然北伐和林,但他的势力还是在北方的,特别是在开平城,这里地处漠南地区,对燕京的威胁很大,蒙古人随时都会越过燕山南下的,到时候中原就又会起干戈了。朕担心若回到临安,将士们就会失去主心骨,所以朕要守国门!”

刘秉忠觉得皇帝说的一切都在理,丝毫都没有反驳的理由。现在的国家形势确实如皇帝所说的那样。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就在这个时候,王安进来了。

见到王安的一刻,赵诵就知道和林城内一定出了什么大事件。

下一刻果然就听王安道:“陛下喜事啊,如今蒙古人拥立了出木哈赤为新的蒙古大汗,我们计划算是成功了一小步了。”

赵诵点点头。

见到皇帝也只是点头表态,王安不清楚皇帝的意思,他接着又说了一句:“陛下,只是出木哈赤是否是忽必烈的对手,恐怕到时候我们还得撺掇蒙古人另立蒙古大汗。”

赵诵没有说话,静静地听着王安说着。

刘秉忠此时冷静分析道:“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的人的势力太弱了,他们就算有心,也不敢明着和忽必烈对干,生怕被忽必烈代表的拖雷一系势力连根拔起。”

这时候杜子如道:“多疑的忽必烈不知道会不会怀疑到旭烈兀的头上,毕竟旭烈兀和他是穿同一条裤子的,如果能挑拨忽必烈和旭烈兀的关系,我们的计划才成功了大半。”

文天祥这时候说:“确实如此,这得看忽必烈怎么想了。”

“......”

“......”

众人你一句我一句开始议论纷纷起来,顿时广寒殿内一片喧嚣之声。

此时赵诵对众人道:“诸位爱卿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具体还是要看忽必烈怎么想,我们在这里说说也没用。”

接着赵诵就说:“也罢,就先不讨论这些了,今天找你们过来,还是因为国内的事情。”

“既然是国内的事情,那么现在最要紧的还是朝廷安定各地。如今我朝成功收复中原以及北方地区,但是地方太广了,很多地方,官员的治政经验还不够,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很不稳定。”

众臣听了皇帝说的,也是有所体会,毕竟今年北伐朝廷收复了不少地方。有不少地方经历过战乱之后还没有恢复生机。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安置人口、开拓荒地、发展民生、教育百姓。”

紧接着赵诵对前来的刘秉忠等众人道:“现在大宋最缺的就是人才了。朕希望你们多推举一些人才给朝廷。”

刘秉忠、文天祥等人听了之后便开始绞尽脑汁给赵诵提供人才。

他们当初都是金莲川幕府中的一员,同样也是北方儒学的推导者,更是太极学院的创造者之一,当年可是在蒙古统治者面前推崇儒学,保护了不少差点被杀的大儒、书籍以及、教育了一大批的学生,如今他们都在大宋朝的北方各地为官,推行德政、仁政。

之前他们已经提供了一部分给皇帝,不过基本上都用到各地去了。

没想到这次皇帝还需要更多的人才。

这时候赵诵对刘秉忠等人道:“只要对大宋有帮助的都行,不管他是做什么的,都可以,但首先这人要行的正。”

听了赵诵说的,刘秉忠他们开始思考哪里有可用的人才。

书院的士子那些自然也是一部分。

毕竟朝廷要想得到北方士大夫的认可,就需要从这些士子中取士。

刘秉忠说:“陛下不如明年在北方恢复科举制度,开科取士。”

听了刘秉忠提议的,赵诵道:“这也是可以的,不过朕现在就要一批,明年的开科取士那就明年三月春天的时候举行,现在的话还要在各地多修学校,招收学生,教导儒家典籍以及新学体系。”

赵诵这时候又有疑问,毕竟北方经历了这么多的战火,民生遭受了破坏,连学校都没有多少,他问刘秉忠:“若朕明年开科取士,刘先生,你们觉得北方士子入仕途的可能性多大,和南方士子一比,不就没有丝毫优势了么?”

被赵诵这么一提,刘秉忠瞬间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之处。

毕竟当年忽必烈虽然推崇儒学,但儒学的发展也只有短短的十几年。

比南方来说,差的不是一丁半点儿,而且和南方的士子一道参加科举,按照朝廷名次排名,北方士子势必寥寥无几,这对北方士子不是很不公平么?

刘秉忠居然忘记了还有这么一档子事情。

实在是失察啊!

不过因为有忽必烈推崇儒学的发展,所以北方地区的儒学发展还是挺快的。

眼下在燕京、平阳两地有不少编经史子集的机构。

......随着大宋统一中原,军事征伐就应该转为政治上的治理,以文替武,研习儒学,诵圣贤之书。

看到刘秉忠等人还在思考事情的严重性,要想出解决办法的那一付挠头的样子,赵诵转身对刘秉忠一众人说出了他的想法。

刘秉忠尚未听完就惊讶道:“陛下,这样也可以?”

其余人也是同样的疑惑。

不过显然他们想出来的法子,都不如皇帝想出来的法子高明,而且还有利于朝廷对北方的治理,更让北方的百姓、士子接受。

赵诵的这个法子其实是后世明太祖朱元璋那时候想出来的。

只不过明太祖那时候的情况要比现在的情况还要差。

而提出这个法子,也是因为北方士子基本上都干不过南方士子,所以后来就有了明朝的南北两榜。

而情况都是,南边的朝廷统一了中原。

朝廷同样都是为了中原的百姓以及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考虑出来的政策。

为的就是维护国家的统一,百姓的团结,不让南北陷入分裂之中。

喜欢打搅南宋请大家:打搅南宋蛋疼小说网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