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打搅南宋 > 第406章兵工厂(1)

打搅南宋 第406章兵工厂(1)

作者:冯妙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58:36

第406章兵工厂(1)

“官家英明!”窦默等人恭敬地朝赵竑拱手。

赵竑直接走了,走到一户农户的田里,他拿起锄头也想操作一番。

农户以为这是一个官员,并没有将锄头递给赵竑,而且脸上局促不安。

窦默担心赵竑会出现意外,但老而弥坚的胡太医的脸上却没有任何神情,这种的事情在当年很习以为常。

“我只是很久没除草了。”赵竑对那个农户说。

农户这才将锄头递给赵竑。

见到赵竑熟练的除草动作,窦默等人都有些惊叹。

……

这段时间,台湾的雨水开始多了起来,天气也变得异常炎热,山脉都被笼罩在了热气当中。

赵竑视察的时候不得不脱去了外面的衣服,穿着短衫。

窦默也是穿了短衫,但一路下来之后浑身上下都是汗水,沾在背后有些黏黏糊糊的,所有人的情况都和窦默差不多。

下面的官吏也开始记述视察中看到的一切。

这样的天气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来自两浙路的苔心、矮黄、大白头、小白头,江南东路徽州的芦菔、百合、芋、牛蒡等,福建路的菘、芥、莱菔、乌葵、白豆、莴苣都在地里生长起来,还有朝廷提供的秘密种子,如辣椒、土豆、玉米、花生、向日葵等物也在地里生长着。

到了晚上的时候,赵竑在灯下看报。

这是《临安时报》上刊印的讨论农业的文字。

“经济是基础,在古代社会,农业就是根本……而人口就是生产力。

以农业养活人口是农耕大国的强国方式,对农业大国来说,农业越是发展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

一篇文章被用两种记录方式写成,一种是文言文,一种是白话文。这种叫法是刚刚流行起来的,以前还没有这种叫法。

用了两种文体,虽然有些费纸,但白话文百姓更加看得懂,也能让老百姓更加清楚朝廷正在施行的政策,然后辅以其他口传,比如戏剧等方式;而文言文很简练,主要为了照顾那些士大夫,毕竟朝廷开科取士以及一些重大的朝廷活动,如登基、大婚、祭祀、外交等,主要还是采用文言文的方式,毕竟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

两种并行也是为了兼顾当前宋国国内的形式。

因此他觉得这种刊印方式非常不错。

除了形式之外,实际上吸引他的是内容。

这篇关于农业与人口的文章他看了不下百遍,从泉州的时候就开始看了。

但每读一次就觉得有不同的体会。

在赵竑看来台北的耕地也比较肥沃,给植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在气候上长夏无冬,只有热季与凉季之分。

水光热十分充分,因此台北的农业条件非常好。

而农业好了,也极大促进人口的发展。

除了农业之外,台湾府的商业发展的相当不错,台北商号在李由的打理下逐渐发展起来,整个台湾地区的商业也开始繁华起来。

毕竟赵竑以商业起家,这点他还是非常自信的。

赵竑这次来台湾主要还是看看军政这块发展的如何了。

在军队与武器这方面宋国还是稍显落后。

这次从澎湖带了八千士兵也想让台北的人见见世面,相互之间切磋切磋、交流交流练兵的心得。

三月底的一大早他们一行人来到了大屯山附近,这边就有一个兵工厂,兵工厂四周都筑起了高高的墙体,将内外两个世界分隔开去。

外面驻守着一群士兵,他们日夜守护此处,守护着这座军库。

在这围墙里面,有军营、演武场、将作监、军器监、牧场等。

这些当中大部分是泉州的工匠,还有一些是赵竑登基之后从全国各地征调来的工匠。

除了工匠之外,还有五万士兵。

这些士兵才是赵竑最重视的,他们现在是守卫台湾府的边军,维护地方的稳定,将来会充当北伐的后备军力。

士兵们在平时的时候主要从事屯田、建造、训练等,他们是来自两淮、川蜀、荆襄等地的流民。

军屯以士兵屯日,五十人人为一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

在收成与国家分成上:使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

这个政策是借鉴当年曹操屯兵的制度。

从宝佑六年开始,赵竑在此实行屯田,安置流民,开垦荒地,不但粮草供应有了保障,而且大大减轻了农民运粮的沉重劳役负担,为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赵竑来了大屯山之后,直奔军器监后院的研究处。

刚到研究处的地方,官吏李希见到赵竑正要拱手,赵竑制止了他。

李希站在边上,在赵竑耳边说了一阵。

赵竑听了甚是高兴并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先下去了。

李希有些受宠若惊。

此时研究处,孙公亮、孙拱穿着半袖衣衫正在全神贯注地盯着工匠们在锻造武器。

工匠们正在锻造的是一把军刺,这把军刀是安插在军器上。

目前军中有双刃刺刀与三棱刺刀两种。

不过现在孙家父子盯着看的是这种三棱军刺。

据说刺入敌人的皮肤之后,再转一圈,可以加快放血速度,伤口很难愈合且不易缝合,可以更有效杀死敌人。

不过这种武器适合近距离的肉搏。

掌握大马士革钢锻造技术的工匠正在对一块钢反复锻打。

这种锻造方式非常考验工匠的技巧,要反复打磨、锻烧、锻造、折叠、再打磨……整个过程要重复很多次。

……末了,一把三棱军刺就出现了。

孙公亮等了很长时间才看到这把武器,上面有一些花纹,在光下寒光闪闪的样子。

不过孙公亮却觉得铸造这么一把三棱军刺实在有些费时了。

因为将来必然要大规模使用。

所以他觉得还是要采用其他的方式。

他们并不知道赵竑就站在他们的身后,而且也不知道那是赵官家。

赵竑过去了,拿起那把三棱军刺看了起来。

在临安的武器库房内,有不少制作精良的武器,在他看来这把三棱军刺的品质是极好的了。

孙公亮父子这才注意到身后的人,边上有工匠认出了赵竑。

孙家父子这才知道面前的老翁是赵官家,忙行礼。

赵竑在与他们聊起军器监这块的时候,才知道孙家父子他们除了研究更轻薄、防御性更好的甲胄、射程更远的弓弩、更加锋利、杀伤能力更强的武器之外,也在课余之外研究当年赵诵带给他们的一把手枪。

孙公亮父子二人已经上上下下将这把手枪拆了个遍,对里面的构造已经相当熟悉。

手枪的图纸也有了,不过手枪的研究进行的相当缓慢,因为里面的部件铸造的难度、精确度等等还是非常有难度的,在现在还不能铸造出来。

赵竑道:“现在看来在军器制造上,我大宋还是比蒙古要强,这也多亏了先生你们。”

孙拱道:“官家谬赞了。”

孙公亮却道:“这世上的武器还没有到一个极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一模一样地造出来。”孙公亮指着是那把手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