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打搅南宋 > 第326章大理国与大理高氏

打搅南宋 第326章大理国与大理高氏

作者:冯妙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58:36

第326章大理国与大理高氏

自杜子如回了鄂州以来,每日都在记录窦默医书中的内容。

赵诵则遣了医官对医书中的内容进行查验与校正,发现医书里面的方子对一些疑难杂症来说都特别有用,再有窦默对于针灸的施针方式也与其他医学大家的不一样,于是赵诵便让其他士子多抄录了几份,再将完整的医书送去临安胡太医、谢方那儿。

希望窦默的医术对胡太医、谢方他们有所帮助。

不过赵诵那边也有窦默的一些医书,不知道窦默现在的医书与他在基地得到的那几本是否内容一致。

攫欝攫。杜子如写完医书发现赵诵对他并没有任何斥责,反而留他为己用。

杜子如虽年纪只有十三岁,但还是察觉到了这点,经过这几日的相处之后他发现太子殿下身边的每个人都很和善,比如吴潜、文天祥、陆秀夫、陆传义、李怀恩等,但杜子如心里头还是对杀鞑子耿耿于怀,毕竟父母长辈死于鞑子手中。

后来他又知道忽必烈没有死的消息,反而恨自己当时为何不用厉害一点的毒药呢?

否则的话,现在可以改变宋军的颓势。

但杜子如毕竟是孩子,他不清楚赵诵的用意。

......

那边黄陂的战事已处于胶着之态,忽必烈一直都在后方休养生息,刘秉忠等人并没有出战,也没有班师回朝。

在这段胶着的日子里,吕文德也趁机休整大军,每天加固黄陂的城防,另外则进行操练。

罗大虎的水军也每日在武湖与长江水面上摇曳,一面加强水面上的防御,一面加强操练,顺便探查黄陂鞑子营地的情况,不过罗大虎发现鞑子那边安静的很,但后来罗大虎发现对方派人去北方调兵遣将去了。

罗大虎警惕起来,一面继续练兵探查消息,一面将消息告诉给鄂州的赵诵他们。

至于向士壁以及其他各军将领,则一直都在努力消灭南方残余的蒙古军队,偶尔会有斩杀鞑子首级的捷报传来,南方的几个州县沦陷的国土也开始陆续被收复,只是目前而言暂时没有兀良合台的消息,这个霍乱大宋南方的一代将领的消息似乎就这样石沉大海了,也不知道他们具体的定位在哪里。

只是南方经过这场战争后,田地荒芜,百姓死伤不少,十室九空。若不是当初赵诵迁移了那么多的百姓去泉州以及台湾府,现在恐怕情况更加糟糕,赵诵在得知军报的时候,心里头很是沉重,所以他发誓等鄂州之战结束之后,尽快回迁百姓,发布养民的政策,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至于黄州那边,刘整依旧驻扎黄州城,贾似道每日都写了军防民情报告,赵诵这边每天都能收到一大摞。

巘戅久读小说#57Du#戅。吴潜也是看的头疼,贾似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奏章邸报也都写的太过详细,连街头百姓斗殴以及百姓的吃喝拉撒都写了上去,不知道的还以为贾大官人心细如尘,治国很上到,实际上这也是贾似道自保的手段。

吴潜一想到临安官家的龙案上是否也会和鄂州府衙的案台一样,官家看了后会不会也会头疼地厉害,吴潜这样一想,不禁有些摇头,但是边上的赵诵却不这样想。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求生**,特别是当把柄被人握着的时候,他的求生**就特别大,别以为赵诵身处鄂州,但大宋国内发生的事情他基本上都可以通过飞雀那边了解一些,边防的情况也大致能了解一二。

赵诵这时候拿着贾似道写的一份改革心得,他知道未来贾似道就打算这么做,当然一方面是捞取政治资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自己名传后世:“这贾似道还说他要改革,行打算法与公田法,将田地从私人手中慢慢收归朝廷,还要将无主之地进行复耕,不知道左相公对此事是如何看的?我朝如今田地大多数都集中在那些豪绅手中啊!”

“好是好,但会引起那些士大夫豪绅之辈的仇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自古以来土地乃国之大事,切不可随意操刀,否则死的就是自己了,这贾似道是嫌自己活得太长久了,还是脑子瓦特了,当年谢方叔也曾向那位上谏过,说要从豪强权势家族手中收归田地,并限制私人所占田地,但后来还是失效了。这些好的膏腴之地,可都是产粮的大地,每年光是收租就有好几百万石粮食,而这些粮食可以养活好些人啊!再加上打仗,很多百姓逃荒之后,田地都荒废了,实在可惜。等战争结束后,我提议将这些无主之地全分给百姓,这样增加我大宋国库税收,使得国库不空虚!”

#21434#21437#32#20037#35835#23567#35828#32#57#100#117#120#115#46#99#111#109#32#21434#21437#12290“不过贾师臣这一套法子不合适。”吴潜提出了他的看法,毕竟他这些年也经历了朝廷中不少,虽然很多士大夫想要改革,大部分改革者还存有私心,但他们都看出了大宋国内的问题所在。

大宋若要强大,就必须改革,但改革又不能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否则会让国内局势动荡,所以还不如不改革呢。

但赵诵知道眼下赵竑正在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改革,而且用的就是金钱腐蚀政策,也就是用利益换利益。

比如鼓励经商,但是这税收要比一般人要高不少,且官府每年还要抽解一部分,为的就是限制这些人坐大。

当年的商号现如今已经发展到了五百多家,遍布海内外,这些都是赵竑的努力。

赵诵想想就觉得赵竑光这么做,一定花了不少心思,这三十多年的努力总算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而赵诵将来要做的就是在赵竑的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然后继承和发扬光大。

蔡子义与高襄二人则在一旁听着赵诵与吴潜的谈话。

攫欝攫。赵诵忽然道:“高襄,我记得你是荆襄人士,家里头可还有父母?”

高襄忽然听赵诵提起,他道:“都死光了,我是义父养大的,我不知道我亲生父母是谁?只知道我姓高!还有一个兄弟叫高士彰,这个殿下知道。”

巘戅笔趣阁goafo#戅。高士彰赵诵当然知道,他是赵竑手底下的人,他也不知道为何赵竑突然要他注意高襄与高士彰这二人。

赵诵只知道他们都姓高,其他原因他想不明白。

两日后,传信的人来了鄂州,据说是从江西那边永兴县而来,并且加了百里加急。

那传信的将士立马来到府衙,对赵诵道:“是兀良合台……兀良合台死了,阿术……阿术,已在永新县了,那……”

那将士说着忽然一口气不出就晕了过去,赵诵唤了医官之后

才知道这个叫李明的士兵因为连夜送信,实在是太疲惫了就在鄂州府衙堂前就晕倒了。

等李明醒来之后,赵诵便知道江西那边的永兴县发生的事情。

“大理高氏怎会在此战中出现?”赵诵有些迷糊,他越来越发现事情远不止宋史、元史以及野史中记载的那样了,反而朝着多方向发展,不过高家能将兀良合台与阿术交给他,实在出乎意外,虽然最终是为了粮草。

不对,高家,莫非?

赵诵觉得要好好去查查看大理高氏这一族。

文天祥若有所思,接着忽然想到一个关键之处,他平复心情对赵诵道:“殿下,我认为这高泰和分明是想挑弄宋国与蒙古国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蒙古就会全力对付宋国,而他大理就可坐收渔翁之利了。”

不过赵诵却觉得高泰和是多此一举了,这忽必烈日后对待兀良合台一家的恩宠,不过参照的方式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模式罢了。兀良合台是蒙哥的臣子,效忠的是蒙哥,所以忽必烈自然也不会为兀良合台与阿术的事情亲自出兵的。当然忽必烈后来还是出兵,只是为了征服中国,入主中原罢了,毕竟草原那边的人不支持忽必烈的那套汉人政策,于是后来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就分裂了。

“就且答应了他,先给他粮草,毕竟暂时我想让大理独立,不……是复国!”赵诵忽然觉得自己口误了,接着又说,“高襄,此番你亲自去和高泰和说说,不,让高士彰也同你一起前往。”

高襄知晓此事重要,于是就带着赵诵的命令,在府衙外见到高士彰之后就下去了。

吴潜对众人道:“若大理能复国自然是好事,这样我西南危机可解除!”

“复国?”文天祥疑惑:“殿下将来不打算对大理用兵么,毕竟大理在大宋之前一直以来都是汉人的领土。”

#21434#21437#32#31508#36259#38401#32#103#111#97#102#111#116#111#46#99#111#109#32#21434#21437#12290陆秀夫道:“大理自太祖时期就立国了,所以若要占大理,这是否对太祖有所冒犯?”

陆传义道:“殿下,在汉朝的时候这里就是夜郎了,后来还不是并入我中原汉室了,要不是唐朝和五代十国那时候乱的很,现在的话,这里还说不准呢,所以啊,我觉得这天下只要武力征服就可以了,所以我大宋就得训练士兵,到时候与鞑子一样,征服整个天下!”

赵诵明白文天祥说的,实际上赵诵焉能不对大理有那层意思,只是如今战事胶着,大宋国内还需将经济与军事搞上去,至于陆秀夫说的,赵诵倒是不认同。

不过陆传义说的,倒是赵诵的心声,但是光靠武力可不行。

最后他对文天祥等人道:“履善,还有诸位,此事日后再议,如今还是先恢复中原江山再说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