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打搅南宋 > 第210章年号正统(生日快乐,求票求订阅)

第210章年号正统(生日快乐,求票求订阅)

正在这个时候,外的军将领忽然在没有得到传召的况下进了大庆,然后佩戴刀剑入。

吴潜扭头看去,看到了这个武人,这人面生的很,然后吴潜眼色又朝上的赵昀看去。

赵昀的面色不是很好,有些晦暗。

吴潜知道他猜的没错,皇帝现在就是个傀儡,而赵竑却满面红光,谨慎抖擞。

吴潜亲眼见过史弥远独相时期独霸朝纲的威力,当年四木三凶依附其左右,为虎作伥,为所为,而史弥远可谓是权,不过却得善终,实在是匪夷所思。

再者当年史弥远擅自废立皇帝,朝臣也是在背后有所诟病。

想起始末,吴潜朝着赵昀看去,因为史弥远当年扶立的便是当今皇帝赵昀。

赵昀面上的威严然无存,感觉此刻就好像轻飘飘地贴在龙椅上一样,内心紧张。

“左相可有疑问?”贾似道见到吴潜一脸深思熟虑的样子,故而问道。

吴潜略是深意地看了一眼贾似道,想到了昔史弥远独掌朝政的状况。

又想到史弥远死后,蒙古约大宋联兵夹击金国,朝臣一致认为应当借机光复故都汴京,而他上疏劝告赵昀不可轻易用事,指出金人一旦灭亡,北方将直接面临蒙古,唇亡齿寒,暂先与金国议和,背后严防戒备,随时准备作战,然而朝廷却不予采纳。吴潜总归还是有些失望的。

只是可惜,那时候由于之前的直言上谏,得罪了当时的丞相郑清之,不久之后吴潜反而遭贬,心中萌生退隐的念头,五次上书请辞,都未能得到许。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建议是正确的。端平入洛的失败,给了蒙古人趁机南下的借口,自此两国的战事正式打响。

......

如今蒙哥正率蒙古人猛攻蜀地,大半个蜀地都被蒙古人拿下了,蜀地岌岌可危。

大宋的战事糜烂,甚至危及到了荆襄一带的防线,而大宋若想西进就要率水军溯流而上,只是在大江之上,蒙古人也在截道,还有西南的兀良合台率军从南方攻入大宋的国境,已经绕过吕文德军,北上而攻。

正在思考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吴潜扭头一看正是自己的同僚,同属于清流一派的人物,平里不显山露水,但在关键时刻却是不卑不亢,坚持自己的正理。此时正道:“敢问世子下,今入怎么衣着不得体,似乎有碍君瞻,世子这是失礼。”

吴潜听着的时候注意力放到了赵诵的上,看到赵诵皂靴上的泥土,忽然间对其印象大打折扣,这济王世子怎么这么不修边幅,如今可是在朝堂之上。

却听到赵诵道:“如今耕,我商号旗下的佃户都要种粮,今天一早我出城去挨家挨户发种子,差点就回不来,回来之后见到内侍催促进宫,来不及换,这才着了这鞋子入宫。”

那官员听罢后神色才稍微好了些。

此时吴潜想着若是济王上位,那可能也不是一件坏事,国有正统,才是王道,更何况还有宁宗皇帝的遗诏。

于是道:“既然有先帝遗诏,那就按照先帝遗诏来说。”见到吴潜没有异论,赵昀很是失望。

吴潜一党听吴潜这么说,也就不多言了。

随即在贾似道的拱手之下,臣子们都朝着赵昀朝拜。

“臣谨遵陛下旨意。”

赵昀知道他大势已去,神落寞,就再也掀不起风浪了。

赵竑按照剧本道:“济皇兄,朕要将皇位还给你!”

赵竑也推辞道:“陛下不可啊,陛下当得好好的,何至于此?”

一连三遍之后,赵竑才拱手接受。

在朝臣的朝拜之后,赵昀落寞离场,朝着大庆外走去。

......

二月初一,大庆外。

今天的登基大典一切从简。

只见赵竑穿着宋朝特有的大礼服,在大庆上正式登基,接受朝臣以及外国使臣的朝拜。

只见丹陛之下的百官与外国使臣山呼万岁,齐齐朝着赵竑拱手贺礼。

赵竑一脸高兴,接着面色便威严起来,看了看边上的赵昀,眼睛里说不出来的得意。

皇帝赵昀则为太上皇,位列左边,眼睛里说出来的哀伤,淡淡的忧伤写在他的脸上,在新皇帝登基之,仿佛如丧考妣一般,暮气沉沉。

接着新皇下诏,内侍宣读。

从今起,也就是二月初一起正式改年号为正统。

对于一登基就改元的事,百官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不过如今新皇帝接受的是宁宗皇帝的遗诏,承嗣的是宁宗皇帝的皇位,而太上皇不过是成全了仁义,落了个好名声,对此百官也就没再议论,边上的史官则是如实记录,洋洋洒洒大写一通。

礼炮齐鸣,张灯结彩。

接着赵竑颁布旨意,大赦天下,立皇子赵诵为大宋太子。

赵诵知道从这一天起,他上的担子就越发重了,站在队列中腰板也是得很直,眼睛对望着赵竑。

赵竑则是很期待地看着自己的儿子。

其余赵竑潜邸的官员喜极而泣,他们终于等到了这一。

接着,赵竑立泉州南外宗赵与椐为大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在都城临安的军器监、将作监制作新式武器,寿家爷孙为新的军器监和将作监的官员。

然后在东南沿海设立流求路,设台湾府,军,命人督造台湾城,将流求路并入大宋的版图。

在场的官员并不知道流求路在哪里,后来看了地图之后才知道那是一座岛屿,只是他们并不知道为何新皇会这么做?

接着便在流求路,设澎湖水军,李源为澎湖制置司,为的是将来提供水军将士。

旋即又传旨给泉州当地官员,组织将从蜀地的百姓迁到流求路。

吴潜也是最近才听到的消息,说新皇和太子他们早在去年就开始筹备蜀地百姓迁户的事了。而且此番迁户涉及几十万百姓,吴潜也担心会做不到。

不过听说之前就曾将淮水地区、太湖流域以及荆州一带的百姓迁徙到了流求之后,吴潜知道他的担心是多余的了,除此外还有流求的水稻、盐场、硫磺矿、黄金矿以及其他都在发展。

吴潜想起了他在端平年间上疏的奏折之中提到的四大要务:“拱卫蜀地,加固荆襄,增强江防,预备海军。”

如今他觉得还要增加一条:那就是安抚流民,不过新皇业已想到了。

吴潜有些欣慰,总算新皇想到了这些。

当天赵竑又出丽正门,率领文武百官去了城南籍田,行籍礼,然后执犁三推一拨,以祭先农,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在上告皇天、下抚黎民之后,赵竑亲自在八卦田种了九种农作物:大豆、小豆、大麦、小麦、稻、粟、糯、黍和稷。

这九类象征的种子用的都是赵诵从基地带来的后世的种子。

赵诵在一旁看着,然后百姓便在在籍田的周围空地种了基地带来的一些粮食,饱含着希望之后,赵诵期望地里的粮食能够解决大宋的粮食危机,给大宋军民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

......

皇宫大内,夕阳下赵昀落寞地看着远去的福宁,唐安安则在一旁陪着,听说主公并没有为难皇帝,而是他退位,这样的结果要比想象中的好多了。

唐安安看到赵昀之后道:“官家还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么?”

赵昀仿佛没有听见一般,跟丢了魂似的,呆若木鸡地走在宫道上,然后进入了北宫所在的位置。

跟随的唐安安有些落寞,不过活着总比要死了的好,因为肚子里还有孩子。

赵昀一句话都没有多言,虽然福宁与北宫的距离不远,但毕竟远离朝政。北宫,这里是当年高宗皇帝退位为太上皇居住的地方。

如今,大宋北宫又迎来了一位太上皇。

赵昀下了马车,随行的还有皇后谢道清以及阎贵妃。

此刻他宫内的内侍和宫女都换上了赵竑的人,很多双眼睛就朝着赵昀看去,赵昀没有看到那些内侍和宫女的眼睛。

......

感谢疯狂的柠檬茶、沙子末尘的打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