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旅明 > 第564节 接收(第五卷完)

旅明 第564节 接收(第五卷完)

作者:素罗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2:13

第564节 接收(第五卷完)

崇祯皇帝默默看完了贴在奏章上的票拟。

这份奏章虽说刚刚才交到他手中,但是内容大家早就知道。之所以今天才做决断,是因为阁臣们收到奏章后需要收集信息乃至交换意见,所以代表内阁集体意见的“票拟”,被拖到今天才出货。

然而票拟的内容,其实也早就被皇帝和官员所知了。毕竟这两天阁臣们针对这份奏章,有过和同僚以及门人学生公开讨论,然后才是几位阁老达成共识。这个过程中,上至皇帝,下至关心此事的众多官员早就清楚票拟的大致决断了。

而皇帝今天讨要票拟,只是最终确定内容,以及走一遍法定程序而已。结果并没有超出大家意料:票拟上,针对奏章的要求,阁臣们集体表示了同意。

宰辅用小楷写就的墨字笔锋遒劲有力。然而在皇帝眼中,这份票拟总是软弱了些:不是字软弱,而是写票拟的人软弱。

今天能站在这里的,都是明帝国的最高层政治人物。既然是最高层,就肯定对天下局面心知肚明。既然清楚,就应该知道,朝廷对于外镇军头,向来是存着一份打压的心思。

这份心思无关私人,是纯正的公事。尽管不便明说,但作为一个正常的“首都”官僚,打压牵制外镇,维护中央集权是最最基本的政治修养,然而皇帝并没有在票拟中看到这一点,哪怕在言语文字上杯葛少许?

轻轻叹了口气,心下略微有点失望的崇祯,抬起头左右环视,然后抖了抖手中的奏折,轻声问道:“诸臣工再无异议?”

皇帝为什么说这句话,诸臣工心知肚明。然而皇帝话音落后,现场却是一片带着点尴尬的安静,并没有臣子站出来为君分忧。哪怕是几个在皇帝眼中该跳出来的东林党人,此刻也同样屏息静气,肃穆地盯着殿前汉白玉地板,一脸沉思模样。

崇祯倒吸一口凉气。

凭心而论,皇上是没打算把这份奏章怎么样的。毕竟之前朝廷已经同意了两广总督“便宜行事”,再加上彰潮总兵曹川“忠勇无双”,正是朝廷倚重之时,就广州那点事,定能准予所请。

之所以皇帝不愿意轻松放过这份奏章,还是单纯的惯性使然:对于天然有离心力的军阀,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有机会要显示朝廷威仪。这是帝王的本能操作,忽视这一点的......李隆基那不是丧家跑路了嘛,连自家女人都勒死了。

于是当皇上发现,哪怕是做出暗示,满堂文武也没有一个站出来日常嘴炮/走程序性质地杯葛一下下后,青年人的脸色顿时变得阴沉起来。崇祯已经不是刚上台的那个愣头青了,他现在已经知道了做皇帝最重要的东西:平衡。

现在,平衡失效了,这是大事。

.................................................

皇上生气是不假,然而臣子们也很难啊!

其实大伙不是不知道规矩,然而有些事吧,一旦被人捏住了卵蛋,话就不好说出口了。

今天在场的臣子,除了少数打酱油的独狼之外,其余人大致分为三派。

首先自然是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温体仁领衔的“曹党”。

当然了,所谓曹党,一直以来只是个隐晦的联盟,并没有被舆论所认定。盖因某势力在京城布置的力量强大,资源充沛,所以绝大多数事情,在北京站这一步就解决掉了,根本麻烦不到曹大人在朝廷的重磅盟友。

这种模式对于温体仁这些人来说,自然是极好的:不用事事出面维护盟友,从而被政敌抓住“结党营私”的辫子。要知道老温之所以上位,恰恰就是靠着在崇祯心目中打造的“孤臣”人设。

所以今天在场的大学士温体仁,大宦方正化,老温新盟友礼部尚书闵洪学,乃至老温上位这一年来陆续勾结成党的兵部左侍郎唐世济、副都御史张捷、御史高捷、史范等等事实上的“曹党”一脉,自然是统统不会发言了。

接下来是勋贵集团。

自从去年勤王后,夷州曹川被册封为正牌忠勇伯。从那一刻起,不管愿不愿意,曹总兵事实上挤进了京城的勋贵集团。

当然了,虽说大明的勋贵日渐颓势,一开始也没人看得起姓曹的乡下土包子。

然而当一车一车的工业品从天津上岸运进北京城后,贵人们便纷至沓来,忠勇伯府天天开宴门槛不堪重负,京城的勋贵们一夜间都变成了曹总兵失散多年的“老哥哥”和“老弟”,大家成了自家人。

......不然呢?被文官打压,政治权利日益萎缩的勋贵们,可不就和宋朝那些开封将门一样,蜕化成了商业集团,眼睛里只剩下那点黄白之物了。

所以勋贵集团今天是不会发声的。甚至要是有人跳出来敢针对“曹老弟”大放厥词的话,老哥哥们还要帮着抵挡一二——如果崇祯兄有上朝app的话,其实他很容易就能通过大数据总结出来一个现象:近一年来的朝会,但凡有关于曹某人的议题,勋贵集团总是人来得最齐的。

最后,自然是今天的谜案重点人物:几位东林党徒了。

话说自从崇祯上台后,东林党还是短暂高光过一段时间的。然而自打满清入关兵围京师,发现被东林党晃点了的崇祯,转天腾出手,就开始处理这帮混蛋了。

这之后,崇祯先是剐杀了东林党军事方面的牌面人物袁崇焕,接着又流放了东林党文官牌面,大学士钱龙锡。

随着钱龙锡为代表的内阁倒台,以及和东林党不对付的周延儒、温体仁分别晋位首辅次辅,东林党在前崇祯时代随即进入了颓势期:大批党徒被清出京城官场,诸多东林党大佬纷纷下野回乡,“教书育人”,以待来日。

于是这一年多来,东林党在京城的政治格局中是大大的不妙,话语权降到了最低。

好在崇祯现在会当皇帝了,所以并没有把东林党赶尽杀绝,而是保留了几位用来维持朝堂平衡。结果今天这一出让崇祯看不懂了:你们应该发挥的平衡作用呢?

可惜了,皇帝目前还没有学会读心术。如果此刻的崇祯能听到这几位默言人士的心声,那么他大概也就不会产生疑惑了。

这个位面因为有了乱入者的存在,具体地说,是很有技术和充足资源的乱入者存在,原本的大明地主阶层,终于在遍及多元位面的无数本小说中,遇到了一个不以彻底铲除他们为己任的富裕政权。

早在一年之前,曹总兵不但在京城结交勋贵,他老人家当时还在金銮殿内当众承诺了一件事:出售夷州的整田。

现在,一年时间过去了,当初在这件事上掏出大笔银子买田吃螃蟹的大地主阶层,已经尝到了甜头。

广陌连绵,水渠纵横的夷州大型农场,时至今日,已然收获了两季物产。

这两季物产在收割之后,马不停蹄就会被政府统一收购装船,送到海峡对面的闽粤发卖。田主们连面都不用露,就收到了赤坎区政府下拨的粮款。然后这些粮款再被管家就地采购成工业品,搭船运回家乡销售。

这一个简陋的小三角贸易,给田主们带来了巨额收入。

最最重要的是,曹某人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在这些售出的田土上,赤坎区政府没有收农税。除了必须的农药化肥引水这些服务费用外,政府没有额外起一分钱的田课。

这个时代的地主,是没有工农业剪刀差这个概念的,所以他们并不清楚自家其实被人用工业品偷偷吸了血,反倒觉得目前的合作模式很high:什么都不用操心,一切都由赤坎政府这个“大号佃户”来操作,从翻地到播种再到销售全套服务,最终,地主们在老家数银子就可以了。

如此一来二去,代表着江南大地主阶层的东林党,就在不知不觉中,与曹总兵从剑拔弩张的状态转为和风细雨了。

而今天在金銮殿门前的这几位东林干将,那也是深知其中内情的。他们甚至还知道另外一些“隐秘高端消息”:奏折中提到的安南大农庄,那是真正真真的沃土,比夷州的土地肥沃多了!而且曹总兵从弗朗机人手中“搞”出来的地契,远不止明面上那几处。

换句话说,就是这一次大伙埋在地窖里的银子又有地方花了。

于是,最终,在仔细权衡考量了曹氏奏折背后代表的含义后,一位东林重臣迈着方步走出了队列,在皇帝由阴转晴的目光中,说出了如下话语:“臣太仆少卿侯恂弹劾总兵曹川无人臣礼,陷君父于不义!”

崇祯听完有点奇怪,这个罪名不常见啊:“哦?这是何意?”

“现如今国事艰难西北烽烟四起,户部府仓空空如也,正是急切待补之时。”

“哦......侯卿继续说,”

“这曹川在如此板荡之际,竟敢目无朝廷纲纪,公然献贿于上,果然佞臣一个!”

“啊!?”

“自古明君贤王,莫不以天下百姓福祉为己任。依臣之意,何妨将总兵曹川用来媚上的那些地契财物归于户部,如此就算悬崖勒马,彰显朝廷拳拳爱护边关大将之心意。嗯,顺便全了君臣大义,不至君父为难,不至军将失足,此为万全之策。”

..............................................

当天朝会结束后,崇祯皇帝回到内宫,久久没有说话。

终于,到了晚饭时分,皇帝下令了:“来人,传东宫太子讲读见朕。”

“喏!”

不久后:“禀陛下,轮值东宫太子讲读候见。”

“传!其余人等都下去。”

“喏!”

“臣卜大醒参见吾皇万岁。”

“起来吧。”

“谢皇上。”

“卜大醒,再给朕讲一讲南边的机器之祸。”

“遵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