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旅明 > 第216节 瑰宝

旅明 第216节 瑰宝

作者:素罗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2:13

第216节 瑰宝

就在郑芝龙进入福州城的同一天,从大员港再次出发的元斗号也驶出了航道,一路沿着海岸线北上,直奔苗粟而去。

苗粟的位置就在台湾三分之一处,距离台北不远。

17世纪的苗粟,是一块真正的蛮荒之地:位于群山之间的这片土地上,除了原始森林之外,就是原初野人,没有任何文明痕迹。

这里的野人比起台北和台南的远房亲戚们来,更加“纯粹”,因为他们接触不到外来人。闽商是不会来这里的,这里地势险峻,山高林密,没有硫磺,也没有半开化的土人打开村门迎接他们的到来。

千万年来,被山峦包裹着的苗粟地区,就和台东那几块临海三角洲一样,都属于被人遗忘的角落。

历史上哪怕是赶走了西班牙人后布武全岛的荷兰红毛,依旧无视了这片蛮荒的山地直到清中叶时期,苗粟才会有少量汉人陆续进入这里。

当然了,荷兰人并不知道在苗粟这块土地上是有瑰宝的。而正是因为这种黑乎乎,粘兮兮的瑰宝的存在,才引来了可怕的穿越者和他们的,将当初据守商馆的荷兰人炸上了天空。

现在,元斗号终于要进入苗粟,去寻找一切的起源,令穿越众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开局台湾的根本动力:石油。

苗粟的地理位置是很偏僻的。

从台南出发,沿内岛岸一路往北,在台中和新竹之间,就有一条大河:后龙溪。

进入后龙溪之后,船只航行的方向反而又往南走了。也就是说,元斗号航行的路线,是一个“卜”字型。卜字的那一点就是曲曲折折的后龙溪,潘明忠他们的目的地苗粟,就在路尽头。

17世纪的河流,水量是要远远超过后世的。要知道,后世由于沿途城市的工业化进程,连黄河都时不时开始断流肆虐了华夏大地几千年的黄龙,就被这种滑稽的方式给治理了。

后龙溪的水量是很充沛的,平均宽度都在百米以上。所以当潘明忠他们进入河口开动煤气机后,靠着低速螺旋桨的辅助,很轻松就在河面上开始了勘探之旅。

和17世纪所有的江河一样,后龙溪的河道里同样有很多沙洲和岩石。这些位置今天都会被元斗号上的仪器记录下来,方便今后清理。

元斗号一开始是从西往东进入后龙溪的,沿途经过了两岸的一些丘陵和小平原。这些地方直至清朝时期,才会由客家人拓荒开垦,沿海四镇竹南、后龙、通霄及苑里,主要居民都是使用台湾闽南语的族群。

在河面上行驶了差不多10公里的路程后,元斗号就来到河道第一个大拐弯处。此处的冲积平原,就是后世苗粟市的位置所在,也是后龙溪沿岸最大的一块平原,尽管这块地事实上面积很总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

苗栗旧名猫里,到清朝才得以改名。

现如今河岸两旁没有半点客家人的影子,密密麻麻的樟树林占据了平原和丘陵的每一寸土地。元斗号在墨绿的深山中缓缓上溯,两岸山高林密,猿啼鹿鸣,颇有进入小三峡的感觉这就是苗粟不受闽商欢迎的地方:哪怕连一点海边沙滩,茅草地都没有,除了树还是树。

拐过苗粟市的河道大弯后,元斗号的航向就变成正南等于是往回开了,一山之外,就是大海。

这一段路程还是10公里。

到了这时候,船上的某些人就开始兴奋起来了:再拐过前方的另一道大弯,当船只恢复自西而东航行后,往前不到六公里的样子,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处被发现的油田原址:出磺坑。

清朝咸丰末年1861年,苗栗县出磺坑地方有居民邱苟,首先在该处发现石油露头,他用人力挖了一个深度3米多的井,日产油40,用来点灯。

日据时期,石油勘探队到此地实际调查,次年在出磺坑开始钻井。两年后,一号井钻探成功,18761946年累计产油17万吨,天然气5500万立方米。

在真实历史上,即便是到21世纪,这里依旧在出产着石油和天然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油气田。

也是最适合穿越众的油气田。

出磺坑这一带在地质上属于背斜构造,中央部位最高,两翼向外倾斜,油气就被封闭在背斜构造里。

背斜构造的两翼是由软硬不同的砂岩和页岩互层组成,再加上地势较高,所以此地一开始的油田,无论是土著用铲子挖的,还是之后清朝衙门请人打的井,深度都在100米左右。

就像婴儿一样,一开始并不需要大口吃肉:既没有胃,也没有牙。以穿越众现在的工业能力,是搞不定那些深度一两千米,石油狂暴喷发的高产油井的譬如海湾那一片的油田。

反而是苗粟这里的油田最适合:光绪三年美国技师来此打井,深度只有120米的浅井,每天产油950公升。这种不需要大型采油机械,没有喷发压力的浅井,才是窑区基地现阶段最需要的油井模式。

拐过第二道河湾后,又前行了6公里左右,然后元斗号便按照计划,在后世出磺坑这个地名的附近找到一处小河湾,放下了锚链。

看着眼前植被从生的溪岸,以及远处密密麻麻,完全看不出地形的密集树林,此刻站在船头的三位穿越众,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要知道,在潘明忠他们手头的照片上,后世这片河岸,可是有一个专门的“石油小镇”存在的。

中油公司此中油非彼中油在此地的设施相当完善:储油罐,办公房舍、住家、产油设施、油井井架、电线、电杆遍布,另外,还有最重要的进山公路。

一个瘦瘦高高,瓦刀脸,看上去很像黑老大的中年男人,这时面对着眼前的原始森林,沮丧地说道:“这地形全变了,鬼知道油坑在哪啊”

宁韦,原玉门油田维修工,是穿越众里唯一的油田专业人士。

听到宁韦发牢骚后,一旁勘探队副队长雷剑反问道:“你手上不是有坐标吗”

“咱们要找的,是清朝时期就冒出油苗的古坑,这玩意早就泯灭在历史中了。”宁韦说到这里,摇了摇头:“我手上现有的坐标,都是后世中油那边打出的千米井,这个短期内没用的。”

“别废话了,抓紧时间,先整个落脚地再说。”潘明忠这个勘探队长可没工夫去考虑油坑在哪,他现在的责任是安排人上岸,先修建营地。

很快,二十多个拿着镐头和铁锨的工人就下了船。这些人都是从赤崁那边专门疏浚河道的队伍里抽调来的,技术高超,经验娴熟。

由于已经进入丰水期,河面上涨,所以元斗号此刻停驻的河湾,距离河堤并不远。工人们下船后,一部分人就地开始在狭窄的河滩上铲石头修路,而另外几个则直接去河堤旁,开始用镐头凿出一条台阶路来。

过了1个小时,到了下午4点,简易通道修好了。接下来就是勇猛精进的时刻:大批工人提着工具上了河堤,这里面有三个拿着电锯的主力,河堤上很快就响起了刺耳的锯木声。

无论是灌木,野草还是粗壮的乔木,在电锯面前统统被迅速放倒。而潘明忠和雷剑两个人这时早已全副武装,带着几个同样提着的正式勘探队员,站在工人背后压阵。

这同时,一些大小合适的木料也被抛下堤岸。这些新鲜的含水木料将会被塞进煤气炉里,用来给岸上提供电力,以便节省船舱里储存的优质干馏木料。

元斗号的轮机舱是经过改造的。当岸上的电锯工作的时候,煤气炉系统和一台小发电机也同时开始启动,然后一捆电线便被甩到岸上:离开电线,充电式电锯很快就会耗尽电量,尤其是在17世纪这种遍地巨木的环境中。

晚上6点,潘明忠及时下令收工。

2个多小时毫不停歇的疯狂劳动,已经将所有工人的体力榨干,再干下去反而会影响明天的工作。所以在一声口令后,大队人马就撤回了元斗号,堤岸上只留下两个哨兵在那里驻守。

这两个小时的成果还是显著的:堤岸上已经被清理出一块半亩大的空地,更远处一些茂密植被也已被放倒。只要给勘探队明天一天的时间,那么一座小小的木寨就会拔地而起。

当然,在寨子立起来之前,大伙还是老老实实回船上过夜的好,免得被野人抓走做了烧烤。根据清代记载,苗粟这里是平埔族道卡斯人的地盘。然而谁也不敢保证附近没有高山食人族出没17世纪初的苗粟,没有任何关于山地土著的记载。

当天傍晚,河滩边架起了几口铁锅。勘探队成员在抓紧时间吃了点鹿肉干泡米饭之后,就早早休息了。而勘探队的三个穿越众头目,则在天黑后,爬上机枪巢,带上夜视仪,开始轮流值班。

5

Ps:书友们,我是素罗汉,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