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统计大明 > 第九百八十三章过黄河

统计大明 第九百八十三章过黄河

作者:怕起重复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45:41

第九百八十三章过黄河

对于锦衣卫来说这是安全问题,在大明结社是非法的,因为这种百姓自发成立的结社组织很容易和白莲教等等联系起来。

不过朱慈烺看到这份报告之后,确看到了生产合作社的影子,这也不是百姓首创,因为大明的垦殖公司实际上就是一种合作社。

而在关内是不允许存在垦殖公司的,所以百姓就自发成立了这种互助社。

按照大明目前的农业发展,农民手里有钱了,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手里的钱又不足以他们干大事,所以凑在一起搞合作。

朱慈烺怎么感觉有一种后世改开的模样?

这种合作如果是正常的商业合作模式完全没有必要禁止,朱慈烺当即在消息上批注,让京城那边出相应的政策规范,放开这方面的限制。

接下来几天车队一路南下,崇祯看到沿途果然如朱慈烺所说,百姓离京城越远,生活水平就越低,不少农村甚至因为人口多,还在温饱线上徘徊。

一直到了邯郸附近才又逐渐好转,这是崇祯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工业区,进入邯郸区域之后,天就变得灰蒙蒙的,遮天蔽日的黑灰,充斥着街道住房,人们的口鼻。

整个邯郸地区,炼铁炼钢炼焦三种炉子最少有两千个,在没有上规模的时候,高产的目标只能用数量来弥补。

大明从最初的一吨炼钢炉到两吨,再到现在的五吨为主,以及最新再建的十吨炉,每一步都是翻倍的跨越。

新炉子开建,旧炉子并没有被废弃,故而整个邯郸大大小小的炼钢炉看着很不协调。

邯郸煤铁联合体和莱芜的煤铁联合体,是大明规划的连轮铁路的铁轨供应主要产区,所以这边的矿区铁路系统已经开始建造。

从运输原料到最后运出成品,等到这条矿场铁路修成,那么连轮铁路也将正式开工。

实际上大明的主干铁路还没有开始修建,皇明矿业就在各矿区之间规划了不少铁路,通过增加转运效率,能提高产量,能降低人工消耗。

朱慈烺站在最新的炼钢炉一里之外,热浪依旧一阵阵的铺面而来,这种新炉子不仅体型更大,还加装了蒸汽驱动装置,废弃收集装置,蒸汽鼓风机,空气预热系统,吊臂系统。

管事的骄傲的宣称,仅仅这一个炼钢炉一年就能生产两千吨左右的钢材。

钢水从炼钢炉流出,然后流进导流槽,经过喷淋降温,水蒸气遮天蔽日,钢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然后工人用夹具把钢条切段,然后送上热轧机。

热轧机全靠蒸汽机驱动,一点点的把铁轨挤压成型,因为蒸汽机的压力不够,加工过程中还要对半成品进行二次加热,要不然扎不动。

所以生产铁轨的过程既是重体力劳动,又是高科技,朱慈烺只是简单的看了一遍,就觉得麻烦。

最后成型的钢轨也没有后世那么薄,考虑到材料质量和工艺难度,工字型也没有支持壁要厚一些。

一开始实验的铁轨用的是铸造工艺,不过铸造工艺因为的缺点很明显,易产生气泡,模具利用效率低等等,所以邯郸这边研制了轧制工艺。

这个轧钢机用处很广,很多大型部件,都需要这种热轧机进行预处理,例如无缝钢管的研究,钢锭轧成钢条钢板等等。

已经有几年研究使用惊讶的邯郸在设计的时候虽然磕磕绊绊,在不计工本的情况下,钢轨热轧生产总算实现了。

朱慈烺觉得还是先解决有无的问题,至于成本,那就看技术改进了,在大规模的生产下,成本应该很容易降低。

崇祯看着仓库里一排排的钢锭一根根的钢轨还有一个个钢铁零件:“原来生产这些东西这么神器?以前大明要是有这技术,那瓦剌蒙古人又何惧之有?拿钢锭砸也能砸死他们1

朱慈烺笑笑:“父皇说的是,大明以后只会越来越强大,只要自己不乱,敌人已经不可能击败我们。”

接下来朱慈烺又去看了邯郸这边的机床厂,因为邯郸是重要的铁轨生产基地,所以这边有不少重型机床,这种号称加工机器的机器才是大明的核心机密,比起蒸汽机都核心。

这边的机床厂,既有蒸汽机床,也有以前的畜力机床,因为蒸汽机生产的速度还不够,无法满足全大明的需求,所以一部分畜力机床还承担着加工任务。

一些农具等不需要多精细的操作,再说了,就是新式机床还不是用这种畜力机床一点点的加工出来的。

朱慈烺只在邯郸停留了一天,主要就是看看火车大规模制造准备的进度,下一个五年计划铁路系统是重中之重。

再次出发,下面就要过黄河了,军部早就准备了大型渡船,一次能够装载五百人和几十辆马车。

站在船头朱慈烺感慨:“什么时候要是能在黄河长江上架桥就好了。”

崇祯看着宽阔的河面,滚滚东流的河水:“这河那么宽,浪这么大,水又这么深,怎么架桥?架不了桥吧?”

朱慈烺笑了:“也不是不行,河宽浪大,完全可以从两边搞两个分河,然后把中间堵住修桥。

等桥修好了,再把两边堵住,这样不就行了。

只是这桥不能乱修,修的太矮了影响过大船,修的太高了,大明又没有这个技术。

还是要等等,先从小河小桥开始修,逐渐积累经验,慢慢的不就能修大桥了,估计再过一二十年您再来的时候,就不用在做渡船了。”

朱慈烺记得后世,因为没有提前做好计划,长江黄河上的大桥有一部分修的很低,导致大船过不起,长江明明十万吨以上的航道最后愣是只能过五千吨级的船。

大明要是真的有那个能力修长江大桥,朱慈烺绝对不会让这样的事情重演,好事不怕晚,哪怕是多等几年,也要修好留好大船通行的航道。

当然现在说这些还有些早,金陵长江大桥一直到建国后才建成,大明估计没有几十年的发展是达不到那个技术的条件的,也许几十年上百年都不一定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