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统计大明 > 第九百一十八章大婚在即

统计大明 第九百一十八章大婚在即

作者:怕起重复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45:41

第九百一十八章大婚在即

不要以为五六年的时间很长,实际上今年崇祯的年龄才三十三岁而已。也就是说只要一切顺利崇祯能在四十岁之前过上游山玩水的生活。

两个五年计划之后,大明的旱灾也结束了,百姓生活稳定再上一个台阶,别的不敢说,那肯定是告别了饥荒。

对于华夏来说,谁能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那么谁就可以称的上千古一帝。

到时候即使崇祯再次出现在百姓面前,大家也都不会在记起这位太上皇的好处,实际上崇祯也没有给百姓带来什么好处。

高层更不用说了,几轮清洗之后,大明崇祯旧臣已经剩下不了几个,崇祯出游那必须是禁卫军锦衣卫随侍左右,根本不给这些人单独见面的机会。

所以朱慈烺才敢这么说。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让崇祯继续这么闲在在玉泉宫造小孩,还不如让他天天去游山玩水,这样开销还小一点。

要知道这几年崇祯已经给朱慈烺生了七十多个弟弟妹妹。

这些人要是没有啥过错,朱慈烺为了皇家的脸面为了兄弟兄妹之情,也不能亏待不是。

就算一人一年一万两的年奉,这一年就是七十万两。要是按照这一年二三十个的造,来个几十年,大明都能被崇祯给生垮。

朱慈烺跟周皇后约定了复兴十一年可以让他们出去,虽然几人未必全信,但是有了这个希望父子和母子关系就缓和了好多。

远的不说,大明先后有靖难之役和英宗复辟两个案件,哪一个最后待遇有崇祯好?那些旧臣也是,要不是有人出头挑事,这些人绝对能够善终。

大明以一个师还是骑兵第一师这种精锐等着准噶尔人,虽然准噶尔人也是部落精锐,不过部落始终是部落。

在没有因为不断的胜利建立必胜的信念,没有经过杀戮和长时间的战争锻炼的情况下,准噶尔一万人被大明骑兵第一师撵成了狗,最后在罗布泊附近展开了一场决战。

这场规模不大的战争,断掉了准噶尔提前插手大明和叶尔羌之间战事的机会。

准噶尔人要是不想打成添油战术,那么必须集结起三万人以上的军队才能再次来跟大明较量。

而三万人都未必保险,大明一个师足够牵制他们五万兵力。

而作为这种部落联盟式的汗国,想要完成五万骑兵以上的集结,一个月的时间肯定是不够的。

这一万人的轻敌冒进让准噶尔人提前退出了这场角逐。

至于为什么准噶尔人和叶尔羌不提前集结更多的兵力严阵以待?大明边境屯兵二十万,那二十万都是职业军人,他们一年到头啥都不干,就是用来打仗的。

准格尔和叶尔羌他们这样的游牧民族也能凑齐十多万骑兵,但是这个规模的军队基本上就耗光了他们国家的成年男丁。

叶尔羌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还能咬牙硬挺,不过集结的兵力也刚刚十万左右。

准噶尔又没有灭国之危机,所以不可能跟着一起进行全国动员。

所以当大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进攻叶尔羌汗国的时候,准噶尔立刻进入动员状态都有点来不及了。

这无疑给朱慈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要知道朱慈烺一直以来担心的就是这些游牧民族惹急了动不动就是十几万骑兵出动。

现在看来,如果不惹急了再打,而是突然袭击,对方很可能被三五万人就抄了老家。

当然这种斩首行动虽然听着刺激,仔细想想,后面的麻烦就更加刺激了,消灭了对方王庭,又不代表消灭了对方的民族。

到时候源源不断的清缴麻烦,搞不好还会死灰复燃。

曹文诏虽然没有嗷嗷叫这要献礼,但是他也知道,再有个把月就是皇上的婚礼了,常言说喜事当头不易杀生。

曹文诏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在皇上大婚之前拿下叶尔羌汗国,即是为陛下的大婚献礼,也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

八月下旬,两路主力终于在莎车城下汇合,曹文诏甚至都没有等高原师到来,一个冲锋,整个叶尔羌灭亡。

消息传回大明,那当真是普天同庆,地盘打下来了,剩下的就是卖钱了。卖了钱大家买的战争债券就能兑现了。

各种小道消息不断,这两年大家着实捏了一把汗,钱最后还是落袋为安心里才踏实。

更令人高兴的是,眼看婚期将近,淮河流域下了一场大暴雨,这场雨波及了中都省和河南省的大部。

这对于数年来仅有中小雨或者干脆连续干旱几个月的中原来说,当真是好的不能再好的消息。

钦天监今年一直在宣传明年旱灾就会结束,百姓虽然对钦天监有信心,不过钦天监也不能替老天爷做主不是。

不少人传言,这是因为陛下一直没有纳后,乾阳在天得不到坤阴之交泰,所以阴阳失调才导致旱灾。

稍微一查是从卦摊上算命先生说的。

反正这些算命先生是什么都敢扯,一个个声称赛伯温是文王转世姜子牙附体,专门来扶保大明江山。

京城的算命先生现在越来越大胆了,因为赛伯温出身算命先生,所以这些人动不动就说认识当朝首相,编各种‘我和首相不得不说的故事’。

九月九日重阳之后,钦天监算到九月十日是大吉之日,适合结婚,所以筹备了一年多的朱慈烺大婚仪式就在这一天开始了。

这一天崇祯和周皇后难得出了玉泉宫,再次回到京城,哪怕一路上假装淡定的崇祯也不时的看向窗外。

以前崇祯当皇帝的时候本就很少出皇城,加上复兴历又过去了四年,所以崇祯看到京城变化很大。

首先街边的建筑更加高大了,以前一两层高的木楼是普遍现象,而现在三四层甚至更高的砖混结构加上木制合拼的建筑已经开始出现。

来往的行人也比以前多了,崇祯以前大明为了防止京城人口聚集,导致承认容纳不了,每过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迁民。

所以那个时候的京城总人口一直控制在百万以下。

而朱慈烺上台之后完全取消了这种限制,城外更是规划了坊市里区,俨然已经成为没有城墙的城区。

朱慈烺宣布以后大明关内所有城市都不再规划建设新的城墙之后,京郊地产更是迎来一轮新的火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