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统计大明 > 第八百七十七章内阁预算案完

统计大明 第八百七十七章内阁预算案完

作者:怕起重复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45:41

第八百七十七章内阁预算案完

处理了卫生部的决算和预算之后,剩下的部门中预算增长最明显的就是税务部了,随着新航线的不断开辟,大明征税和税务监察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而进入远海之后,这些人逃税成本降低而且更加丧心病狂,甚至开炮威胁税务人员和稽查人员。

而税务人员使用的船只也都是福船沙船这种慢船,有时候竟然追不上对方的货船。

所以税务部计划分批采购飞鱼快船,装载舰炮的海军用型号,不过和海军的动辄三四十门火炮的战舰相比,税务部的船型选用的是专门设计的十二门火炮的船型。

朱慈烺敲着桌子思考,税务部的需求合理,不过缉私查处偷税漏税武装的军队化有没有什么风险。

朱慈烺觉得税务部的这个战舰性能已经跟藩国的炮舰性能相当了,甚至还要好一点。毕竟税务部是朱慈烺的亲儿子也是内阁的心头肉,用的武器装备自然要最好,藩国那些肯定不能比。

虽然战力上比起海军战舰差一点,但是数量多啊,税务部打算在全球全球范围内征税缉私,所以要求建造的数量达到一千艘。

海军现在炮舰才维持三四百的规模,加上主力战列舰也没有到一千艘,税务部直接超过海军总数。

而且还有很现实的问题,兵员从哪里来?造船容易,这种一千多吨的缉私征税船大明几百家船厂都能批量制造。

甚至都不用一年就能全部完工。

但是一千多艘船,每条船每个炮组五人,十二个就是六十人,再加上指挥操帆掌舵跳梆手等等一百二十人的配置是最少了。

一下子就十二万兵员需求,税务部的意思是,明年计划先造一百艘,以后逐渐增加。边造船边培养,边训练,力争三到五年的时间完成部署。

这又衍生了新的问题,这些人到底是算军队还是算吏员,这批士卒是从增兵走还是走税务部招募路线?

如果算征兵那么内阁岂不是就掌握了部分军权?这会不会引起权利的争夺?

如果不算征兵而是内阁自己招募,那么以后有了海上征税缉私武装,如果内阁在以此为例要求陆上也成立缉私总团?税警总队什么的怎么办?

这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海上偷税漏税猖獗,陆地上关外千里无人烟,那些偷税漏税也不比海上好多少。

职位怎么定?升迁依照那些条例?遇到战事优先级如何?什么样的抗税行为才能使用火炮?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盘旋在朱慈烺的脑海。

内阁愿意为这个项目拨款六百万两,每条船造价加上舾装火炮等等要近四万两银子,如果一千条全部到位预计总花费要超过五千万两白银,以后每年维持费用也要过千万。

足见内阁对这支征税缉私舰队寄予厚望。

朱慈烺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准了,毕竟税收是国本,只有税收能稳定的收取,大明才能继续强大下去。

继续翻下去,邮驿部提出恢复大明驿站体系,利用皇明商号掌管的驿站系统完善大明驿传。

朱慈烺翻了翻白眼,驳回!想蹭他皇明驿站体系的好处,当初你们信誓旦旦的同意撤销三品一下使用驿站,大量裁撤驿卒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驿站的好处?

再说了,让这些人经营驿站,指不定又给他搞成官员亲属们的福利院呢!

朱慈烺为了完善皇明驿站系统付出了多少心血,赔进去多少钱,好不容易有收支平衡的希望,这些人又想来摘果子,门也没有!

关内的驿站还好大部分线路都能挣钱,通过送信,送递包裹,或者信鸽急传,还有接待过往行商等等,依靠着关内密集的人口,驿站最次也能自负盈亏。

但是到了关外情况就比较差了,人员稀少,驿站又是五十里一个,联通各个垦殖公司和驻军,来往的信件包裹极少,而关内迁移的移民又都是穷人,基本上都是吃哪种最便宜的饭,睡大通铺。

还不是每天都有,所以整个驿站系统是用关内挣的钱补贴关外。

这些人估计是看到关内寄递业务的繁荣,以为有利可图,所以想分一杯羹,又不愿意自己出钱建立驿站,所以想蹭皇明驿站。

再往下翻,外交部和理藩院都有一些增建计划,因为是大明的脸面,所以每一个大使馆和理藩院建的时候规格都比较高,动辄十几万几十万两白银。

一个两个还好,这数量一多总造价也过了百万,这些都是小事。批准了!

最后翻到工业部这边,希望成立示范工厂,朱慈烺对此不怎么感冒,不管是官办经营还是官督商办,最后都会证明没有商人自己搞效益好,甚至可能亏钱。

官办的坏处不必细说,单说官办往往要承担社会责任,各种福利要拉满,而商人自己搞,恨不得工资都给你扣光,一年恨不得让你干三百六十五天,根本不关心员工死活,这些都是官办没法搞的。

你包袱比别人重,怎么跟别人比?所以这个示范工厂搞不好最后就会成为笑话。

朱慈烺都不敢搞的事情,内阁拾起来,真是不知死活。

朱慈烺为什么把轻工业这一块逐渐从直接办厂转变为卖机器为主,除了让利之外也是知道自己经营不过这些商人。

皇明商号依靠的一个是品牌一个是垄断,当然主要还是靠垄断贸易才能一直这么挣钱。

随着蒸汽机的逐渐普及,办工厂的商人越来越多,朱慈烺会逐渐退出一些和百姓竞争的行业,结果朱慈烺这边一退内阁确看到了机会凑了上来。

朱慈烺想了想最后还是批复了,有些人不撞的头破血流就不知道悔改,反正不管谁买机器最后都是皇明商号挣钱,工业部愿意搞就搞去。

商务部计划明年主要梳理藩国关税,这个也准了,现在各藩国都在模仿大明成立海关,但是税收上因为各自考量互不相同,这不利于商品流通,特别是大明商人对于各地的高税收怨声载道。

他们恨不得一分钱不交才好,不过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商务部的目标就是跟各国协商一个合理的关税额度。

先从藩国开始,以后再考虑跟其余非大明藩国的国家协商关税。

朱慈烺很满意,总算有一个干正事的衙门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