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大明 > 第六十六章 四句新解

奋斗在大明 第六十六章 四句新解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0:41

第六十六章 四句新解

第六十六章四句新解

周梦臣其实也知道,这个解释。

他好歹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几乎所有气学的书籍都读过了,岂能不知道这四句话的解释,他还知道,这仅仅是其中一种,不同大儒有不同的解释,不过,大差不差,都是以理学心性等角度来解释的。

只是杨节的回答,却让周梦臣有一点高兴,最少杨节并没有盲从宋儒的意见。

周梦臣接着问道:“你为什么这么觉得?”

杨节说道:“如果这样解释是对的,那么为什么没有为万世开太平?”

周梦臣觉得杨节这一句话,有些犯忌讳。毕竟嘉靖皇帝一直想让天下人觉得而今是太平盛世。听杨节的话,就意味着,而今并不是太平盛世,而大明也没有万世太平了?当然了,这是明朝,不是清朝。这话也算不了什么,更过分的话,也有。

周梦臣也就不以为意。不置可否,却没有顺着杨节的话头往下面说,而是说道:“天地本无心?这一句话,我一直怀疑,什么叫天地本无心。天地如果有鬼神主之,难道鬼神不是天地之心,天地既然无心,那么天下日升月落,春去秋来,是谁主之?”

“那么天地之心,是不是生生之心?”

“我不知道,因为无法确定是,也无法确定不是。我做学问,从来以实在为根本,这种行也不行的理论,在我这里是行不通的。所以,我觉得,天地一定是有心的,这个心,并非寻常人所参悟的心,而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心。”

“也就是天道。”

“而如宋儒所言,天地以生生为心,那如何为百姓立命,难道真是让百姓领悟圣贤大道,就能安身立命了吗?续了孔孟之言先贤之言,就能使万世太平吗?”

“朱熹亦为圣人。”

周梦臣批判不可谓不尖锐,一时间很多人都屏住了呼吸。而冯理目光之中,神情颤动,似乎看见什么很久之前的东西。

周梦臣缓了一口气,他知道。他这番话定然会惹来很多非议,只是今非昔比,当日他如果在北京城中说出这番话来,大体被当成一个狂生,与仕途无缘了。

但是而今,周梦臣是大明第一名将,有灭国覆邦之功,在朝廷之上也有自己一席之地。他说出这样的话,对他影响已经很小了。

可以旗帜鲜明的亮出自己的观点了。

周梦臣说道:“我为国数年,诸位之中,也有当过父母官的,难道没有见过大明百姓过得是什么样的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一场大雪,不知道搬出多少路倒。这样的百姓,仅仅是道理就能安身立命的?绝对不是。”

“那是什么?那是制天道而为之。”

“为天地立心,乃是深究天地之心,日月何以东升西落,四季何以轮转,天下何以有上下之分,水为何向低处流,水汽蒸腾,如何又凝结为水?这都是天道。”

“为生命立命,就制天道而用之,诸位都是陕西人,难道没有看过,整个关中秦汉留下来的水利工程,水车灌溉。一亩土地,有水浇地,没有水浇地,其中相隔,就是一个人的口粮。”

“为往生继绝学,孔孟之道,千载不易,却不是只有孔孟才算是往圣。燧人氏,令天下人免于茹毛饮血。有巢氏,让天下人免于露宿荒野,神农氏,让百姓始知耕作,尚有其他如螺祖制衣。轩辕为舟车。等等,方才有今日之天下,正因为有往圣如此,天下百姓才能养活这么多的百姓。”

“继绝学。就是继的他们的绝学。”

“当天下人皆能吃饱穿暖,或许依然不是太平之日,但却是万世太平的基础。至于,将来如此。我不知道,但是这门学问,就是尊荀子之真意,并张子之心,依先师之道,而得出的。说得就是一件事情,如果制天道而用之。并以天道为百姓谋福祉。”

“你说,我这学问有什么用处。这就是用处。”

周梦臣目光扫过所有人,发现神态各异。有的在懵神状,有的眼睛之中流漏不相信,显然觉得周梦臣在吹大的。有的似乎明白什么,愿意相信,与不愿意相信。

周梦臣见状,一挥手,立即有下人拿上来两个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两个玉米棒子,在这个时代是番麦。

周梦臣说道:“有人认识这个东西?”

“知道,这是番麦。”杨节说道。

周梦臣看出很多人都认识番麦,心中暗暗欣慰,关中学子还是有朴质的作风的。最少不至于对庄稼不了解。周梦臣问道:“番麦在关中种植的多吗?”

杨节说道:“回禀先生,不多。甚至可以说少。只是零星种植一些。”

周梦臣说道:“大家或许不知道,在同样的水土条件之下,一亩番麦,最少比一亩谷子,要多出百余斤。这个数字并不是太精准的,但是同样条件下,番麦要比谷子高产。却是确定无疑的。”

韩邦奇大吃一惊,说道:“此言当真?”

或许有些人不觉得什么,一亩地多出一百斤,算什么?但是以这个时代亩产来说,北方亩产平均在二石多。石是一个体积单位,而不是重量单位,故而因为密度的原因不同,一石粮食重量在二百多斤了,百余斤等于半石了,足够让家里多养一个人了。

如果再算出陕西庞大的面积。每亩多出这一点,就是一个天文问题,那是能解决大问题的。

周梦臣说道:“如果我不确定,如何敢在这里说,只是这是大同的数据,各地水土不同,或许也会不同。”

周梦臣在大同的时候,大规模推广玉米,而今整个大同,已经成为大明第一个玉米种植区。周梦臣也确定了他的印象,那就是玉米比小米更叫高产,当然了,似乎是因为种子的原因。体现的并不是太明显。毕竟,玉米在中国种植时间还短,或许是还没有完全适应中国的气候。潜力还没有爆发出来。

但是即便是这样,也比小米高粱产量高。毕竟,如果没有这个好处,为什么后世北方,特别是西北,几乎都是玉米种植区,当然了,当玉米价格上不去,大家又转种经济作物,那是另外一回事。

毕竟后世对粮食产量追求已经不高了。有杂交水稻在。

韩邦奇说道:“我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过,总要尝试一下,哪怕一亩地仅仅能增产五十斤,就是天大的功德。”

周梦臣说道:“其实,这也不算什么。番麦这东西。很多人都知道,只是从来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我不过是对番麦的产量,生长条件,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进行详细的研究,这才确定这一点。”

“正如朱子所言格物致知,番麦此物,其理甚浅,恰好能为百姓所用。却也不是每一次就那么简单。但却证明我刚刚说得,制天道而为之,是可行的。”

“更有蒸汽机。”周梦臣将蒸汽机的原理说给众人听,随即说道;“以蒸汽机提水,只需烧煤,就可以昼夜不花息。足够扩大土地灌溉范围。让更多百姓有粮食吃。”

周梦臣其实很想提生产力这个概念,奈何生产力这个概念,其实也是很多前置概念的。所以,周梦臣就暂时忽略了这个词汇。但是根本上,说得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从而能够造福百姓的道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