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大明 > 第三十七章 黄河银行的第一笔业务

第三十七章 黄河银行的第一笔业务

第三十七章黄河银行第一笔业务

周梦臣与杨博深谈了一番,第二日,杨母出殡。周梦臣作为宾客之一观礼。

然后杨博就离开了。

河朔很多事情都离不开他。特别对鄂尔多斯战事的准备,已经开始加紧,等开春之后,就要对鄂尔多斯用兵。虽然,谁都觉得鄂尔多斯之战,估计就是一场武装行军,毕竟土默特本部已经不存在,一些外面的驻军,还为什么打仗。但是,战争毕竟是战争,谁也不能将战争当成儿戏。

杨博不坐镇河朔,他自己都放不下心来。

不过,杨博走了。并不妨碍黄河银行的成立,反正杨博这一段时间之内,已经说服了蒲州一系的晋商。由张允龄总掌此事。张允龄的弟弟,张暇龄更是确定了未来黄河银行的大掌柜。

周梦臣并没有意思他,他这个决定对张四维有强力的影响,本来张四维要在翰林院坐上十几年冷板凳,但是而今却不用了。无他,张家作为实际掌管黄河银行的家族,影响力只会越来越强,而这种实力上的提升,更是影响到了张四维的官运上。

当然了,这是后话。

在杨家的丧事过后。周梦臣回到的朝邑。几日之后,张家兄弟整合了晋商的条件,来到朝邑与周梦臣这边谈。

周梦臣并没有接待,而是让徐渭去接待。

徐渭与他们经过几个回合的谈判之后,却给了周梦臣一个意想不到的方案。

周梦臣看着徐渭拿来的方案,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因为这完全打乱了周梦臣的赈灾方案。

周梦臣赈灾方案,总体上来说,是以工代赈。投入资金与粮食,修缮各地的桥梁,水利工程,修缮耕地城垣,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让关中恢复生机。

对于贫民能做工的就做工,不能做工的也要给一些粮食,让他们熬过这个灾年。

但是张家兄弟,给出一个让周梦臣很吃惊的方案。

用现代的话来解释,就是《关于华阴大地震农业专项底细贷款》。张家兄弟想要将低息贷款给关中士绅。因为,这一次地震,关中士绅大部分损失惨重,他们已经有些自顾不暇了。其中关键问题,其实还是钱粮的问题。

毕竟,这是关中。西北少有的人口密集地区。

虽然地震死了不少的人,但是各地士绅并没有到缺少劳动力的地步,甚至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大扩张的好时机,因为他困难,百姓更加困难。

这个时候,只要借给这些士绅一笔钱。让这些士绅去安堵地方。经营生产。甚至土地兼并。总之,一切经济活动自己运动起来,要比周梦臣原来的赈济方式要好得多。

最重要的是,对周梦臣来说,这是惠而不费。

诚然,周梦臣对欠黄河银行的钱,根本没有着急还。毕竟比后世的财务赤字。大明这才算到哪里了。甚至深究周梦臣之心,未必没有想让高额的财务赤字来压迫大明财政体系尽快改革的想法。

但是这毕竟是要还钱的。

但是张家兄弟这个方案,这些债务是让关中士绅承担,而不是朝廷承担了。

周梦臣想了想,说道:“徐兄,你觉得晋商哪里是什么意思?”

徐渭说道:“我推敲过,无非是两个意思,趁着这个机会,将黄河银行铺满整个关中,并与关中士绅建立起关系。”

周梦臣点点头,地方保护主义什么时候都存在。

而银行这个新兴模式,其实也是建立在很多旧式生意的衰败之上的。并不是说,在没有银行之前,民间就没有经营放贷业务了,恰恰相反,几乎每一家士绅都有。

只是不成规模而已。晋商联合办起的银行,对于其他商人就形成了降维打击。很多时候商战,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金钱游戏。

地方上说不定弄出什么样的事情来,利益冲突之下,要人命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了,晋商都是商场的老手,并不没有信心将业务给铺开,但是在他们看来,而今是最合适的机会。可以说是趁虚而入。关中士绅都需要钱粮的时候进入,不会遇见什么阻碍,今后再想找这样的机会,可就不好找了。

徐渭继续说道:“第二个原因就是担心了。”

周梦臣一愣,他说道:“担心什么?”

徐渭说道:“自然是担心,朝廷能不能还钱,会不会还钱了。”

周梦臣一愣,忍不住苦笑,觉得这都是千年的老狐狸,谁也别玩什么聊斋。

周梦臣并没有立即还钱的意思,同样晋商未必不知道,周梦臣没有立即还钱的意思,甚至这一笔账很可能就是一笔坏账。

只是他们更知道一点,那就是不出这一笔账,整个银行都建立不起看来。

所以,明知道这一笔账很可能有问题,他们也不能不借,但是也要尽量压缩损失。毕竟,这些直接借给地方士绅贷款,有朝廷作保,而且这地方士绅,也都有可以用来抵押的资产,所以即便有个别的坏账,但是整体来说,决计不至于亏损,无非是赚得少一点而已。如果再加上拉拢关中士绅,开拓市场等等的原因,黄河银行更是大赚特赚了。

只是周梦臣却不想这样做。

这一场大灾,损失最大的是百姓。而不是士绅。不客气的说,即便是有些士绅在灾难之中死了几个亲人,财产上也有些损失,但决计不会到难以为继的地步。

反而是百姓很多挣扎的生死之间。

给士绅更多的钱,反而会促进关中土地兼并加剧。周梦臣可以拍拍屁股走了,却给后世留下一个更加难以治理的关中,这并不是周梦臣想要的。

周梦臣问道:“这种贷款到底准备多少?还有除此之外,他们准备借给我多少钱?难不成一点都不准备给了?”

徐渭说道:“这种借贷给关中士绅的贷款,有多少他们做多少。只是如此一来,借给朝廷的银两就不多了。他们本来只准备了三百万两,不过我与他们熬了几日,最终确定,五百万两封顶。”

“我觉得,如果双管其下,五百万两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周梦臣说道:“双管其下,你也赞成晋商的想法?”

徐渭说道:“大人,不是我赞同,而是不得不赞同。我只问一句话,大人以工代赈,固然可以从大同书院调一批人来,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当地士绅与官府推进。”

“不管做什么,都要让关中士绅过一手。而今不过是换了一方法,也给朝廷减轻了负担,毕竟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从来就是这样的。”

“与其争一个虚名,不如争一个实惠。”

周梦臣叹息一声,知道徐渭说的是大实话。

如果想要完成周梦臣心目之中的以工代赈,别的不说,先来两三万现代公务员。否则就指望各县那些胥吏官员,一层层工程款,能用在工地上的到底有多少,真有天知道了。

不管用什么办法,周梦臣都避免不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下面很多人对赈灾款占用,或者说分一杯羹。

反而干脆这样做,让士绅自救。一切都摆在明面上,朝廷的负担反而轻了许多。虽然估计也有很多副作用。

周梦臣说道:“我就是从此让步了。又能赚到什么实惠?”

徐渭说道:“大人一直不是在担心河朔省,汉人人丁不足,难以长治久安,这不,人就送上门来了。”

周梦臣一愣,说道:“愿闻其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