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大明 > 第六十五章 筹备商税

奋斗在大明 第六十五章 筹备商税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0:41

第六十五章 筹备商税

第六十五章筹备商税

在周梦臣看来,万历皇帝想要征矿税,也就是商税,并不错。错得是用太监征收。

其实在明代也有很多人呼吁征商税。

但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只是呼吁,并没有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法。或者说,大明体制本来就是应对农业社会的。他没有应对商业社会的准备,也不知道该怎么合理的对商业进行征税?

周梦臣设想的商品税就不用说,就是那种大量生产的商品。比如铁,布匹,盐,以及一切大宗商品。至于征收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一定要将征税这一件事情落实了。形成条例。

如果大明能做到这一步,怎么可能没有钱的,每年数亿匹产量的松江布。最少能给朝廷提供数百万两的赋税,可比什么三饷要来钱快多了。而且大明各地产品,也不是仅仅只有松江布。

至于资产税。其实是对工厂本身征税的。厂房。机器等等固定资产征税。对于这个征税,周梦臣并不是太看重的。他正要鼓励工业。恨不得天下全部都建成工厂。免税都来不及了。但是周梦臣也知道,不征税,就代表无管理。

只有征税这一件事情,才能让下面官员将这些工厂放在心上。所以周梦臣不打算征收太多,更多是象征意义的。但是确保这些工厂全部在朝廷掌控之中,这些工业数据本身,比他征收的那一点点赋税要重要的多。

流通税就很简单了,在这个时代,大多是关卡征税。比如玉林关卡哪里给周梦臣带来了相当可观的赋税。

本质上,周梦臣是将宝压在商品税上,资产税代表着管理。而流通税,如果商品税征收能够行得通的话,周梦臣恨不得将全天下关卡,除却对外关卡全部给拆了。

杨继盛说道:“周兄倒是奇思妙想。只是你的办法真能行吗?”

周梦臣说道:“不能不行,我大明根本顽疾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字,钱。”

“没有钱,不能赈灾,不能打仗,不能修整水利。所以百姓灾年没有着落。沦为流民。所以军备荒废,北虏南倭横行。所以一场旱灾,整个北方都承受不住。所如果说我朝真没有钱也就罢了。但是杨兄,你是在北京待过的,这天下是真没有钱吗?”

“状元楼上一餐,是一个农民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

“盐商扬州斗富,区区一名妓-女,身价过万。你我在大同做事,你难道不知道万两银子,是一个什么概念吗?足够数千将士打上一仗了,却是一个妓-女的身价,简直荒谬之极。”

朔州之战,朝廷对全军的嘉奖数目也不过是五十万两上下,已经是朝廷一次大出血了,但是盐商动则万金相比,实在是不能看了。

杨继盛说道:“周兄的意思我明白。只是,这该怎么做啊?”

杨继盛不是愣头青。

他是有丰富的底层生活经验,在大同又与周梦臣联手处置民政。而今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大明官僚。对大明朝廷的运作十分了解,真因为了解才知道,这一件事情有多难。

征税这一件事情,最好征的赋税就是设卡征税。也就是清代所谓的厘金制度。但是商品税。也就是从商品出场那一刻开始,就要征税,朝廷不可能一直盯着工厂。这个成本太大。而且征税是要派人去的。这也是负担。

人员太多,朝廷负担不起。征收的赋税,还不够养这些人。人员太少,说不定征税人员,就与商人上下其手。毕竟这商品税,不像田赋,有一个额定的赋税。其实田赋本身也没有额定的田赋,后来也是逐渐改革,才确定为额定多少,其实并不是不知道每年的收成其实不大一样,不就是比起多收那一点赋税,更担心官员上下其手,盘剥百姓吗?

面对动态的商业数据,杨继盛只要一想这一点,就觉得头大如斗。

周梦臣说道:“我不知道。我要是知道,还会问你吗?不过,我知道是必须找一个好办法征税,否则的话。朝廷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下去,总就不是办法。”

杨继盛点点头,嘉靖三十二年的各种天灾**,将朝廷的财政危机暴露无疑。如果说之前,大明朝廷尚且有夏言的余荫。而今这一年一切都被打回了原形,即便是严嵩再怎么上窜下跳都补不上而今的大窟窿。

嘉靖是一个何等爱面子的人,这种赎回大明子民的事情,是给嘉靖脸上贴金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的话,嘉靖岂能不做。但是朝廷是真没有钱了,嘉靖也是决计不会动用宫里的钱。

这种困难的局面。估计是嘉靖一辈子都少用的。即便俺答兵临城下的时候。嘉靖钱财用度上虽然紧张,但也没有紧张到这个地步。

甚至如果说朝廷是一个人的话,而今的财政状况就在宣布破产的边缘。资金链彻底断裂了。

严嵩只能对各地的赈灾都不怎么管了,让百姓自救。

杨继盛说道:“我知道了,我会好好想想的。”

“这一件事情现在还不急。”周梦臣说道:“等我回到大同之后,就将着手准备,将这些铁炉给清空。到时候,再说这些事情吧。”

周梦臣回到大同之后,在与徐渭商量之后,就写了一封书信给杨博。这一封书信没有走朝廷的渠道,而是走了晋商的渠道,大概月余来到了杨博的手中。

杨博而今在遵化三屯营。正是蓟州巡抚的驻地。他抬起老花镜,细细的看了手中的书信。放在一边,不置可否,而是对眼前的年轻人说道:“子维。你今年进士及第。是我蒲州后起之秀,而今不在北京,怎么来给老夫送信了。难道我听错,你不是今年庶吉士第一吗?”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张四维。他今年进士及第,科名并不是太高。在百名左右。倒是考庶吉士的时候,超长发挥。还是用了银子。但凡是庶吉士第一。一下子在进士之中脱颖而出,成为翰林编修。而今他的位置,就是当初张居正的位置。

杨博对一个进士,或许不在乎。但是这个进士还有庶吉士第一的话,或许仅仅是高看一眼。但是这个进士,是庶吉士第一,又是蒲州人。甚至与杨家东拉西扯能扯上关系的话,杨博自然多多留意的。

毕竟考进士是有难度的,很多大家族,也不可能做到代代进士不断代。这个时间,就要多培养一些故旧了。也为将来的杨家着想了。

甚至在杨博看来,看张四维的能力如何,远远比周梦臣一封来信重要的多。

张四维立即行礼说道:“老大人谬赞了,区区不过是一时运气。我即便是庶吉士第一,也是老大人的晚辈,而今科名上有所进益,在官场上却是一窍不通,今日借这个机会,还请老大人提点一二。而且区区也对周大人这一封书信感兴趣。”

杨博轻轻一笑,说道:“你对周武昌感兴趣?你觉得周武昌是何许人也?”

“一代人杰。”张四维语气之中,有几分苦涩,说道:“说起来晚辈与周大人,相差不过几岁。但在朝廷上,却很好像相差了二十年。”

杨博拿起周梦臣的信,说道:“你也不要妄自菲薄,其实少年得意,并不是什么好事。周梦臣如果有老夫这个年纪,兵部尚书都没有问题?但是他今后二十年,除非立下不世之功,否则难进中枢。而二十年后,你未必比他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