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大明 > 第二十二章 晋商的前世今生

奋斗在大明 第二十二章 晋商的前世今生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0:41

第二十二章 晋商的前世今生

第二十二章晋商的前世今生

殷正茂将周梦臣的要求一一记录下来。

周梦臣思忖片刻,说道:“另外什么质子,让辛爱入京朝见,等其他条款,按你的意思办。鞑子想拿乔,我们也要吓一吓他。不要担心谈崩了,而今担心谈崩的是辛爱,而不是我们。”

殷正茂说道:“遵命。”

周梦臣说道:“再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来找我。”

殷正茂立即会意,起身告退。

周梦臣转过头,对杨继盛说道:“通贡这一件事情,估计有些波折,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的。不过想从通贡之中获利,还需要别的准备。”

杨继盛说道:“还需要什么准备?”

周梦臣说道:“之前,你与晋商接触过。你觉得他们头面人物如何?”

杨继盛沉吟片刻,说道:“我其实没有怎么与他们打交道,不过是借了蓟州巡抚杨博的名头而已。晋商之兴,都为盐商。以输边起家,多居于蒲州。问杨博作为蒲州望族之首,既是弘农杨氏之绪,又为而今蒲州臣工之首,对晋商是很有影响力的。不过,看张,王,杨家这些人财力雄厚,拆解几十万两银子,真是轻松写意。真是-”

杨继盛对国家无钱,为了区区几十万两银子,就弄得地方与中央扯皮不断。为了对鞑子用兵,他与周梦臣恨不得一两银子,掰在两半花。几十万两银子,都足够周梦臣与鞑子再打一场兔毛川之战了。

但是在几个大商贾那边,似乎都是毛毛雨。

这样杨继盛有些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杨继盛本质上是农民出身的,他的思想感情之中,多占在普通百姓这一方。对于这种富的超乎了杨继盛想象的大商人,他不能理解。觉得这种情况,就不该存在。但另外一方面他作为朝廷命官。也找不出这些商人有什么大错。不可能不顾法度处置他们。

这让杨继盛很迷茫。

周梦臣却知道,这将来是大明的普遍现象。明末加得三饷,总共也不过一年不足千万两的赋税,就搞得天下鼎沸。但是明末中等布商一次交易最少要备几十万两现银。至于顶级大商人是多奢侈。就不好说了。

这其实很充分的说明了。大明的赋税制度,财政制度出了极大的问题。

晋商其实是开中法的受益者。

在国初,大明朝廷要为边关运输粮食,耗费巨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大,于是就沿用了宋朝的开中法,也就是运输一定量的粮食到边关,能领盐引,然后到产盐地去盐售卖。总体上,就是用盐上的重利来弥补运输中的消耗。

但是开中法渐渐不行了。其中原因很多,皇帝滥发盐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到了弘治年间,开中法就废除了。也就造成了边关粮食日益紧缺的原因。朝廷将银子直接拨给边关,倒是痛快。但是边关产粮不多,有银子没有粮食,也没有什么用处。

这也是为什么,周梦臣给下面发粮食,而不发银子的原因。一来他的银子少。二来,边关的粮价波动相当大。甚至大量外来的粮食,压制了本地的粮食生产的利润。同时一旦外来粮食断绝,粮价又能飞到天上去了。

总是弄出各种事情。

这才每月给粮,不是给银子。

一提道产盐地,人们直接能想到的就是两淮。但是实际上,中国最古老的产盐区不是两淮,而是山西运城,也就是蒲州。盐湖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产盐区,晋商就开始贩盐起家,后来不满足于盐湖的盐,与徽商争夺扬州盐的主动权。这是后话。

而今的晋商已经全面发展,依靠同乡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贸易网络。与南方的徽商也算是南北称雄了。

到了嘉靖时代,已经到了非家产数十万,不敢称豪商的地步了。几十万两银子,对他们来说,虽然是一个大数字,但是又不是一家出的。几家十几家凑凑就有了。

比起徽商更精打细算。晋商与官府走的更近一些。

从某种程度上,盐商都是吃得朝廷的饭。维系朝廷上的关系,才是他们第一生产力。这也是为什么?北京一发话。晋商就非常豪气的垫付了几十万两银子,给将士们发饷银。

这固然是晋商有钱。但也说明了他们与朝廷之上紧密的关系。他们根本无法拒绝。

周梦臣说道:“就请你为我引见一下吧。”

杨继盛说道:“这好办的很,何须引见,只需放出风声,有不知道多少人赶着上门。只是周兄,你可要想好了。不要一失足为千古恨。”

周梦臣听了,不由一笑,说道:“放心。这一件事情,我周某人虽然比不上这些豪商富。但是能收买我的人还没有出现。”

杨继盛判断的没有错。晋商的财富与官面上的很多人都有关系。他们也多维系一个比较好的官场关系非常看重。

周梦臣的风

(本章未完,请翻页)

声传了出去。顿时引得各地晋商匆匆从各地而来。汇集在大同城中。

大同最繁华的街道一侧,有一座大院子。原本是某郡王的别院。只是周梦臣一心搞钱,对于这些不动产也没有什么兴趣,如果有人卖的人话,自然也买。甚至这些事情都到不了周梦臣案上,大同知县都处置了。

这里就是晋商买下来了。作为蒲州会所。

此刻,几十个人都在里面商议。

为首一个大商人捏着白须,说道:“贤婿,今日这周大人放出风声想要见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这些人到底不是读圣贤书的。其中有些关隘是不大清楚的。你今日就要入京感赶考,又是杨大人亲口赞许的后起之秀。你给大家说说吧。”

这个人名叫王恩。他本家之中,有一个大官叫王国光。是嘉靖二十三年进士,而今还在六部之中当主事。王国光似乎家中经商。对数字很敏感。也算是厚积薄发,在万历年间作为张居正在户部得力助手,完成了很多项关于钱粮的改革,还有大名鼎鼎的《万历会计录》,就是他的手笔。

不过随着张居正之死。他也被掀翻倒台,最后郁郁而终。

另外一个大商人说道:“子维。既然你岳父考教你,你就说说吧。”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张允龄。他也是蒲州赫赫有名的大商人。足迹遍布天下,张家虽然父辈都在经商。但是将产业发展如今这么大的,却要从他与自己兄弟说起。不过,他最重要的功绩不是经商方面。

而今发觉作为大明商人是不可能有未来的,想要有未来。就要作为从商人变成官僚。所以他下了大力气教授子弟读书,甚至资助很多贫困读书人。而他的儿子,就是他这个思想下,最得意的产品。

不仅仅读书上进,还与官宦人家接亲了。再加上他的妹婿,现在还在杭州当任知府的王崇古。让张家已经半个脚迈入了官宦人家的门槛。只要他的儿子能在今年考中进士。张家就不是商人家族。而是士林中人了。

而他这个最看重的儿子,不是别人。正是张四维。

张四维虽然还没有中进士。但眼光卓绝,已经被很多人看重了。杨博就提携过这个家乡后辈。都觉得是凤凰儿。定然能出人投地。而张四维之所以来大同,却是本想去北京的。参加明年的科举。不过周梦臣发出消息要见晋商的头面人物。张四维非常好奇。而且张四维自信今年必中。只是名次不大好说。

如此一来,他就有心思关注其他的东西。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