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大明 > 第一百二十八章 老臣闻渊

奋斗在大明 第一百二十八章 老臣闻渊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0:41

第一百二十八章 老臣闻渊

第一百二十八章老臣闻渊

闻渊这位老臣,年纪大了。仕途上也没有多少指望了。

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而今他的精力,将吏部那一摊子事情,弄清楚都有些困难了。更不要说再进一步,执掌内阁了,如果他年轻一点,哪怕仅仅年轻十岁,他也有几分当仁不让。

而且却是不行了。

只需看历史的严嵩,严嵩在前期多少手腕,可以说是高明,但是临倒台连出昏招,能被严世蕃糊弄。严嵩之倒台,与其说严世蕃牵连,不如说严嵩精力不济了。

而今闻渊也是如此。知道自己已经不能承担繁剧的朝政了。当吏部尚书,还可以选几个得用的下属,还分担政务,但是内阁大学士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这也是闻渊愿意与夏言合作的原因。

只是,他可以与夏言合作,却不可能与严嵩合作。

无他,道不同不相为谋。

对于严嵩倒夏,闻渊一开始就是一种旁观的态度,反正他这个老臣,并不是夏言的嫡系。夏言为人也霸道,没有求到门前,也没有什么政治交换,闻渊才不会无端为夏言卖命。

只是,严嵩为人处世太不堪了。在倒夏之后,立即发动曾铣冤案。这触犯了闻渊这位老臣的底线。

且不说,复套之事,闻渊也是赞同的。即便不说复套,曾铣也不是能随便处置的大臣。

前文说过,自从刘天和之后,大明帅臣边臣,就缺了不少。最少并没有那种能执掌三边,或者宣大,令胡儿不敢南下牧马的边臣了。而大明现存的能打仗的大臣,曾铣不能算首屈一指,但也不出前三之列。

即便他是夏言的党羽,出于清除异己的考虑,要搞掉他。

闻渊也能接受。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宰相也要换换人。

只是曾铣可以流放,可以贬官,可以罢职闲居。但不能死。

毕竟,不管严嵩等人怎么说,闻渊都看得明白,大明边事情况并不是太好的。只要曾铣还活着,他日朝廷有事,一纸文书,就能让曾铣官复原职,再加上曾铣在边关的旧部。说不定能挽回危局。

再说,曾铣的罪名,也罪不至死啊。

但是对于严嵩来说,事情不是这样的。

如果曾铣是没有能力的大臣,那种因为攀附夏言而上来的大臣,严嵩反而能手下留情。毕竟,这样的人上来的时候,不是凭借自己的真本事,下去之后,也很难自己爬上来。他们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了。

但是曾铣不同。

曾铣向来以知兵闻名,虽然说夏言对曾铣有知遇提拔之恩,但是说一句不客气话,即便没有夏言,以曾铣的才能就没有出头之日吗?不,无非早晚而已,要知道统率十万大军,能如臂使指,这种指挥能力。就是放在现在,也是妥妥的高级人才。

正如闻渊想保全曾铣,为国家惜才。而严嵩是绝对不能让曾铣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即便朝廷将来在边事上有挫折,那有如何?大明底子厚,人才之盛,又不是光曾铣一个。无非是多吃几次败仗而已。又伤不到他严家。

但是曾铣如果因战功起复的话,以两者之间矛盾,严嵩就多了一个死敌。才是严嵩要担心的。

夏言闲居三年,又重新起复的事情,可是严嵩永远的教训。当时严嵩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点。而这一次自然要思量周全。

所以,从这一件事情上,闻渊就与严嵩尿不到一壶里。

其实闻渊早就想在嘉靖面前搞严嵩一把,奈何不要看周梦臣进西苑如同家常便饭。但是对某些官员,乃至于闻渊这个吏部尚书,更多是通过这奏折沟通,而且奏折要过内阁这一关。

今日可算是得了机会,自然一开口就是大招。

嘉靖问道:“不知道,老尚书以为谁可替补内阁?”

嘉靖本来以为闻渊是硬保夏言,既然不是,事情就可以谈谈了。

而且吏部本来就是管人事的,虽然不能决定内阁人员,但是开出一个名单,供皇帝挑选,这还是责任之内的事情,后世明朝后期的廷推就是吏部出名单的。然后内阁六部九卿共议的。

闻渊说道:“举贤不避亲,老臣以为臣尚可。”

嘉靖听了,大吃一惊,说道:“老尚书欲自荐吗?”

闻渊说道:“陛下英明,老臣正有此心。”

说实话,闻渊如果有选择的话。他也不愿意自荐,实在他看看了手头的人选,实在是没有人啊。

因为闻渊要与严嵩争得不是内阁大学士,如果选几个人增补内阁大学士,闻渊手中有的是人才。但是闻渊想与严嵩争的是内阁首辅,或者闻渊干脆想将严嵩给踢出去。这个人就难选了。

要么是资深六部尚书,在六部之中反复横跳做过好几个部的尚书,在中枢十几年了。

要么就是有内阁大学士的资历。毕竟没有这个资历,一上去当内阁首辅,能撑得住吗?

但是很抱歉,这两样那一个都没有合适的。

至于资深六部尚书,碍于严嵩与夏言之间斗争形势,很多大臣都没有六部任上待多长时间,就被踢下去了。也没有什么资深六部尚书可言。至于内阁大学士,如果翟鸾能苟到现在。与闻渊两个人合谋,未必不是一个干翻严嵩,冲击内阁首辅的好机会。

可惜,翟鸾小心翼翼了十余年,被他儿子给牵连了。呜呼哀哉。

严嵩与夏言之间的争斗,让这些高层大员,犹如走马观花。根本没有几个能在资历上,权力上可以为两者之备的人选。

或许这是严嵩与夏言一点点小默契。

毕竟,一个随时可以代替自己的人,就是自己潜在的对手。

而闻渊算起来,倒是比较合适。而今大明朝廷高层已经进入了嘉靖时代,之前各级高官,正德年间的进士居多,但是在这三五年之内,除却少数之外,都是嘉靖年间的进士居多了。而闻渊是少有的弘治年间的进士,这三朝元老的名头,还是值一些钱的。

其次,闻渊虽然没有在北京担任多长时间尚书,但是在南京当尚书,可以是有十几年之多,从资历上也勉强够了。

再加吏部权力,是勉强能与严嵩争一争的人物。

严嵩也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土都埋到脖子上的老尚书这个时候,居然与他争上一争。一时间心中急转,额头微微见汗。他素来谨慎,很多事情都预先打过腹稿。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老不死的会来这一手。

一时间居然没有想到什么办法,可以拿下闻渊。

毕竟倚老卖老,很多时候真让人没有办法。不过缓急之间,倒是想出来一点什么。就是从这个“老”字上面做文章。

嘉靖问道:“老尚书,年纪大了,朕不忍心老尚书如此操劳。还是让年轻人来吧。”

闻渊说道:“陛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臣虽老,但是精力还算旺盛,而且臣以为内阁常年只有三四人,失乎太少了,臣觉得,应该增加内阁人数。多选几个年轻人入阁,也算是为陛下分担政务。”

“毕竟,夏阁老告老,内阁之中只有严阁老一个主事。虽然严阁老愿意为朝廷效力,不言辛苦,但是总是不合适的。臣请陛下三思。”

如果张治在这里,估计要说,他张某人难道不是人,难道没有在内阁之中,为什么闻渊说的时候,根本没有将张治算在其中。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张治在内阁之中表现已经被闻渊看透了。不是一个当首辅的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