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大明 > 第七十五章 王畿吐血

奋斗在大明 第七十五章 王畿吐血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0:41

第七十五章 王畿吐血

第七十五章王畿吐血

冯从道轻轻一笑,说道:“王老先生,你此言差矣。如果仅仅是这么简单,我们这些人就不用,连续数月争论不休。且不说,所谓治心之学,能不能补朝廷之大政。单单是王老先生之言,却不足以补朝廷之大政。”

冯从道此言一出,下面的人也都议论纷纷。

很多士子都觉得冯从道说再对不过了。

王畿的办法,仅仅是苦了考生。

他们需要重新学习一套新的理论之外,其他的一点作用不起。

八股文的问题解决了吗?没有。八股不通实务的问题,解决了没有?落地士子太多的问题,解决了吗?没有。等等各种问题,都没有解决。

或许有人真相信人人成为君子,天下就大治的道理。但是这种落实的手段,却是绝对不行。不管是高尚地理想,还是邪恶的思想,都是需要一定的制度来落实的。

而这一点,对王畿来说,是一个盲区,或许他真的以为,人人成圣贤,就可以不用任何限制手段了。毕竟,众正盈朝,你居然要制定规章制度,你这是怀疑诸位君子们吗?

王畿此刻也反应过来了。心思急转,想要找到破局之策。

但是不等他想出来。徐阶就给了王畿重重一击。

徐阶起身走了。

走了。

徐阶作为此行过来,地位最高的人。他虽然没有上台,但是坐在大树之下,却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这是必然的。而这一场大会,也没有确定什么时候结束。

但是最尊贵的客人离场,不就是代表着结束吗?

王畿摆了徐阶一道,徐阶能给他好看?

徐阶一走,跟随徐阶来的人一并起身离去。周梦臣见徐阶走了。他也走了。

一时间主要嘉宾都走了,自然有很多跟随走了。很多人见状,以为事情到底为止了。也纷纷离开。王畿即便再说什么,也不会有太多人听了。

王畿看着下面纷纷离去的人。心中已经酝酿出来的言语,却不必说出来,一时间无数郁闷之气从胸中涌起,不得宣泄。他想到了很多很多。

眼前这几个臭小子,仅仅是周梦臣的弟子。在虎丘之会上,败给周梦臣,他都不服气。更不要说败给周梦臣的弟子,而且是这种方式败了。

他对徐阶做法,更是不满之极。徐阶还号称什么心学四老之一。哪里有一点为心学着想的意思。在这个关键时候,不想为心学出力,反而拆台。更加是不可原谅。

他越想越气,越气越想,似乎自己的肺被这无名之火吹了起来,再也按捺不住,猛地低头,一口鲜血喷了出来,仰面朝天晕倒过去了。

这一下子就要了王畿半条命,毕竟王畿已经不年轻了,即便是年轻人气到吐血,也要元气大伤。更不要说王畿这个老头了。

只是而今没有更多人关心王畿了。

在灵济宫之会后,周梦臣第一时间上书,请改革科举疏。

列举科举种种弊端,正式请求改革科举。

也就是说,周梦臣从报纸上掀起风波,然后他介入,而今经过灵济宫大会,再经过他的奏疏,算是彻底摆在明面上了。摆在官场上了。

徐阶想将这一件事情按下去的想法,彻底失败了。

徐阶在内阁拿到周梦臣奏疏,有一种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不是一次两次出现了,徐阶心中忽然一种想法,那就是不如归去。

其实这个想法,一直深植在徐阶内心深处,他见识了夏言的下场,又见识了严嵩的下场,再加上徐阶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他岂能不想自己的想法?

他很早就想过自己的未来,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势尽则反,福尽祸至。正是因为这个思想,这徐阶每做什么事情,都是以内阁集体的名义,而不是以自己的名义。

如果单单看朝廷文书,就会发现徐阶的名字在公文里面出现很少。下面上书,都是呈秉内阁,而不是呈秉首辅,徐阶下文,也是内阁文书,下面所有阁老的签名都在。决计不是徐阶一个的决定。

这就是为了将来。

为了将来,即便有人翻他的旧账,也找不到什么东西,除非一杆子将整个内阁乃至皇帝都掀翻了。

但是不可用尽,到什么时候才算势尽的标志,这就要考验每一个人的政治智慧了。徐阶此刻第一是琢磨起这一件事情。在对朝廷局势,屡屡拿不准,时不时势尽的标志?

这是一个很玄学的东西。徐阶一时间也想不明白。

不过,他第一次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已经在徐阶心中生长发芽了。他会越来越多的想起这一个问题。

不管将来如此。此刻徐阶既然做首辅,他就觉得自己应该对朝廷负责。

他沉思了好一阵子,虽然觉得希望渺茫,但是还应该试一试。他叫来一个小太监,说道:“去问问,陛下出关了没有?”

他心中肯定,这事情有了结果,嘉靖也就该出关了。

果然,小太监很快回来。说陛下出关了。

徐阶立即请见。

嘉靖自然不会不见。

徐阶见了嘉靖一番行礼,就不必多说。徐阶又说了几句恭维的话,大体是陛下长春万寿云云。让嘉靖笑了一笑而已。

徐阶见嘉靖心情好,随即将周梦臣的奏疏呈上,说道:“陛下,内阁有一件难为的事情,还请陛下定夺。”

嘉靖接过来一看,周梦臣的奏疏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不过是将之前几个月报纸上所说的科举弊端,整合精炼了一下而已。

嘉靖扫了一眼,就放下了。嘉靖说道:“首辅是什么意思?”

徐阶深吸一口气,说道:“陛下以为科举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嘉靖说道:“难道不是选拔人才,为朝廷所用?”

徐阶说道:“不,是以名缰利锁牵绊天下志士,不为祸朝廷。”

嘉靖微微一愣,说道:“首辅今日的话,怎么好像韩非子的话?”

嘉靖并没有否定徐阶的说法。嘉靖大智慧或许不多,但是聪明绝伦,他岂能不知道科举最大作用就是这个。别的不说,如果为了选拔人才那种七老八十的高龄考生有什么用处?考上进士之后,还没有当官,就一命呜呼了。

大明朝廷上有人提过,限制科举年限,一人一辈子只能考三次。也就是如果一个人,二十出头开始考,考到三十岁上下,就不能再考下去了。

但是朝廷不准。

就是因为科举制度,不在于取什么。而是让天下有才能的人全部束缚在科举这一条路来,秀才或许穷酸,但是考到举人,自然有天降横财。

一个人有了洛阳两顷地,自然没有去配六国相印的动力。

至于秀才们,虽然穷酸,也是有社会地位的。只是有些不会经营而已。一个不会经营的人,也成不了大事。至于连秀才都考不上的。这本事太差劲了一点,不值当花朝廷的维稳基金。江南考秀才难度太大,但是经济会自我调节,江南乃是最富饶的地界,即便考不中秀才,只要聪明一点,也能有体面地生活。

如此一来,真正造反的其实都是穷人,大部分都不识字。更不要说有什么谋略了。这些人造反不可怕。可怕是有读书人加入的造反。

只是其实这个体系也有瓦解的趋势,因为科举名额有限,从进士,到举人,到秀才,都是有定额的。而读书人的增长是没有定额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