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大明 > 第七十四章 王阳明的弟子们

奋斗在大明 第七十四章 王阳明的弟子们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0:41

第七十四章 王阳明的弟子们

第七十四章王阳明的弟子们

弟子们的恩怨归恩怨,而今他们聚集在一起,是有事情要谈的。所以,留弟子们在外面等候。而这些心学大佬们在一处凉亭中,不分宾主落座。

心学门人虽然多,但是有资格坐在这里的,不出两掌之数。

黄宗羲将心学一脉分得很细,但是那都是多年之后分的。而今用后世的分法未必合适。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之间的矛盾是真的。

王阳明弟子之中,而今还在的人有,钱德洪,王畿,聂豹,罗洪先。邹守益,等数位大佬。当然了,并不是说,除却这些人,在世就没有王阳明的弟子了。毕竟王阳明当年讲学的时候,前来听学的不少,列入门墙的也不少。只是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现实,即便是王阳明的弟子,几十年后,自己没有什么作为。大家也就忘记了。毕竟王阳明也已经死去三十年了。

三十年的沧海桑田。能留下来的人,绝对不仅仅只有王阳明弟子的标签了。

这些人之中,聂豹是老熟人了。他曾经是周梦臣的上司,兵部尚书。而今被严嵩赶下来。也就专注于学术上了。他本身也是心学之中大佬之一。

而钱德洪与王畿这两个人,如果看过王阳明一些著作的人,就一定知道有名的天泉问答,还有王阳明的四句教。更知道,王阳明当时就是对这哪两个弟子来说,没错,就是这两位。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听上去好像是王阳明的心学宗旨,但是这四句就埋下了钱王两人分裂的根本。

天泉问答的时候,王阳明给这两个弟子,将这四句解释为两个方面,分别是四有说,四无说,说是对应上根人,与中下根人的教法。但实际上,两个弟子多年之后回顾,对这一件事情只能理解自己这一部分,排斥对方那一部分的。

所以王畿与钱德洪就此分道扬镳。

王阳明对这两个弟子的态度,就知道。这两人其实在王门之中,有衣钵弟子的地位。虽然不能说比别的弟子都高出一头,但是影响力极大。而在两人分道扬镳之后,两个人又有不同的做法。

王畿似乎为了说明自己乃是王阳明正统,到此讲学,并与同门辩驳。可以说与在场这些师兄弟们都有过辩驳,不得不承认王畿辩才无双。但是能驳倒别人,却未必能让对方臣服于他的学说之下。甚至只能推得更远。

聂豹这些人就是与王畿有些不对付。

而钱德洪却不一样。钱德洪藏于深山之中,甚至连弟子都不收几个。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就是整理王阳明的学问。一方面整理王阳明的一生的著作与作品,书信等等,进行校对成集。另外一方面启动一个浩大的工程,就是以王阳明的思想,为儒家十三经做注释。

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儒家十三经有多少就不说了。单单说,这些注释,必须精准,要体现出水平来,还要在同样注释经书的其他疏注之中出彩。

或许有些不理解这样做的分量。

虽然王阳明在心学讲学上,体现出明代儒学的特点,那就是抛开四书五经,令立题目。与之前儒家,我注六经,与宋代儒家六经注我,是有区别的。但是钱德洪觉得这样是不完美的。

儒家正统还是在经学上。科举考试也是要考经学的。而心学如果一直流于讲学,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想登大雅之堂,成为朝廷官学。总不能连一套完整的六经疏注都没有吧,倒是国家以心学作为考试标准的话,你一本标准答案都拿不出来?这怎么能行?

所以钱德洪将自己剩下的生命,都投入这一件,他今生可能都看不见回报,将来也可能看不见回报的事情上了。

对于这一件事情,王畿也是很佩服的,他与钱德洪争论了一辈子,虽然没有从自己口中说过这位师兄弟的不是,但是在他却没有禁止自己弟子说钱德洪的学问,但知道钱德洪做的事情之后,王畿也是沉默良久,将自己写过一些注释,送给钱德洪让他参考。

因为钱德洪所做的事情,看似无用,却是关乎心学根基的大事。

罗洪先这一次出来,也是不容易,他作为王阳明的弟子,在官场上也是有过作为的,在嘉靖十八年,上书劝谏嘉靖修仙之事,被嘉靖夺了官职。罗洪先就回到家中,安心读书,研究心学。不过,他并不是仅仅研究心学,还是研究其他学问。比如地理学。

他画出了中国第一部分省地图,也就是广舆图。也是非常有名的。甚至在大内都有。不过,而今他的广舆图已经被钦天监的地图所代替了。

而今大明最好的地图,就是杨无量所主持绘制的地图。只是深藏在大内之中,等闲人不能看到。

罗洪先虽然不是官员了,但也不是等闲人。他虽然没有亲眼看过这些地图,但是有所耳闻,这一次过来,不知道有几分是因为讲学,几分是因为周梦臣天下天文地理术算第一的名头。

邹守益更是江右心学的代表人物,不仅仅他是,在他之后,邹家更是数代人遵从心学。可以说,明亡之后,心学落寂。而邹家却是少有的依旧坚持心学的家族之一。

心学已经成为邹家的家学了。

而邹守益不仅仅代表自己,也代表了黄宗羲所言的江右心学,也就是王阳明门下最正宗的一脉。他们这一脉在王阳明心学上发挥最少,传承最久。至于聂豹虽然也是江西人,但是聂豹将心学与理学结合,提出了守寂之说,不管对与不对,已经不是心学的路数了。

这也是王畿看不管聂豹的重要原因。

当然了,在凉亭之中落座的,除却这些王阳明弟子之外,还有一名再传弟子。

不是别人,正是何心隐。

何心隐不是王阳明的弟子,而是王艮的弟子。而何心隐而今这个席位,就是王艮的。

按理说王艮已经不在了。何必留他的席位。比如欧阳德,他活着的时候,也是心学之中的大佬,名声还在聂豹之上,但是而今人不在了,也没有要将他的席位留给弟子。

只能说,王艮的影响力太大了。王艮与其他王阳明的弟子不同,用一句武侠小说的术语,就是王艮他是带技投师的。

王艮在拜师王阳明之前,就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他是盐丁出身,吃过苦受过累,见识过世间不平。他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当时听闻王阳明是当世大学者,就千里迢迢去见王阳明,见了王阳明,与王阳明议论数日,王艮终于心服口服,这才拜王阳明为师。

王艮从一开始就与王门心学其他各派不同。带着一种平民哲学的色彩。他提出最精彩的论断,就是“百姓日用即道。”而王艮的讲学与其他人的讲学不同,其他人讲学多是给士大夫讲学,而王艮更多是为了贩夫走卒讲学,只是如此一来,王艮为了便于百姓理解,不得不将王阳明心学进行压缩。变成浅显易懂。比如我们而今说的良心,未必不是王艮传下来的。

王艮一派,后世称之为泰州学派。更是王阳明心学之中最离经叛道的一脉。黄宗羲称他们非儒学所能制,也就是说,泰州学派从根子上,已经不是儒门一派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