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大国重工:崛起 > 第180章 西海三期工程

大国重工:崛起 第180章 西海三期工程

作者:铂玉京 分类:科幻小说 更新时间:2024-12-24 21:12:01

第180章 西海三期工程

周虎和刘玉柱在一旁不住地给钟成使眼色,生怕钟成是糊涂了。

就是和西北化工一起搞个锂业公司,公司一些高层都不是很情愿。

如今,钟成还想与西北化工进行更大规模的合作,公司能同意吗?

林总本人更是吃惊,脑袋里都快成浆糊了,“钟成,不,钟院士,怎么马上干?”

钟成笑了,“你们本来想怎么干的,就往大了想,先考察,然后出方案,我拿去找国家审批立项,然后实施,就这么干!”

“哗!”

会议室里西北化工的领导们兴奋起来,一齐起立用力鼓掌。

钟成的身份摆在那里,是不可能开这样的玩笑,这事还真有可能!

全面开发柴达木盆地的矿产资源,将给西北化工带来再次腾飞的机遇。

会议结束后,钟成让董总、林总坐上他的专机,带他和周虎、刘玉柱去柴达木盆地进行初步考察。

毕方八号以2倍音速的巡航速度,用了2个多小时,就带着众人把柴达木盆地巡视了一遍。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高原盆地,四周被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包围,平均海拔在2600米至3000米之间。

由于深居内陆,加之海拔较高,柴达木盆地内的气候十分干旱,地表十分荒芜,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但现在盆地内的以铁路和公路为核心的路网体系已经发展得很不错了,并且仍在完善中。

如果能够解决电力问题,顺带把水源问题解决了,三通就实现了。

改造柴达木盆地并不是一个空想。

在盆地内的最大城市-格尔木,钟成等人下了飞机与西北化工驻当地人员会合。

格尔木是当年修筑青藏铁路时选择的一个中转之地,这座以盐湖化工发展起来的城市,也是现在西北交通枢纽中的中心。

西北化工在这里有分公司,驻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

钟成的西海工程建设方案中,红星锂业公司总部也会在这座城市。

格尔木有着非常发达的太阳能产业,但董总和林总都表示不太靠谱。

众人换乘三辆逐日悍将越野车,驱车前往察尔汗盐湖进行实地考察。

因为相比于这些长年工作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工作人员,他们这些人都是外行。

众人驱车行驶在215国道上,钟成发现在格尔木市附近有一段笔直的公路,如桥般浮在察尔汗盐湖上。

如果不是迎面“万丈盐桥”四个大字,钟成以为它就是普普通通的公路。

但其实这是一座长达32公里的盐桥,因折合市制达万丈而被誉为“万丈盐桥”。

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样的奇观在柴达木盆地比比皆是。

贝壳梁,在柴达木盆地的一处戈壁滩上,有一条长约2千米的小丘陵,当地人称贝壳梁。

贝壳梁表面薄薄的盐碱土盖下面竟是厚达20多米的瓣鳃类和腹足类生物贝壳堆积层。

芦苇船,这一带是柴达木盆地的最低处,远古时期的海洋遗留了星星点点的湖泊沼泽。

因而这里的河流发育极为完善,大大小小的湖泊在戈壁深处散发着清香。

雅丹地貌,盆地瀚海盐碱滩,由于受强烈风沙的侵蚀,久而久之,裂缝越来越大,将原本平坦的地表风化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沟槽。

顺着风向伸长,沟槽越来越大,垄脊越来越小,出现不连接的许多土墩,形成了戈壁滩上特有的一大奇观。

这就是著名的“雅丹地貌”!

林总说,柴达木盆地的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但因条件恶劣,发展的很不理想。

如果开发柴达木盆地的项目能够批下来,只是旅游产业一年的收入就非常可观。

但钟成对此却不感兴趣,他只对能够给国家带来实质性好处的事情感兴趣。

在柴达木连轴转地考察了一周后,钟成把刘玉柱留下来,与西北化工制定新的方案,他和周虎返回了北山。

钟成把原西海工程方案更改成了两期。

一期项目只是在原方案基础上增加九台燧皇核聚变发电机组,和一些紧缺矿产的开采。

就这样,投资也增加到了500多亿。

二期项目就是按照林总的建议,对柴达木盆地进行全面开发,投资保守估计在5000亿以上。

包括一系列矿产开采、化工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将引入大量的人口,扩建新建十二座大型城市。

二期工程结束后,柴达木盆地的常驻人口至少达到一千万以上。

这对解决即将到来的劳动人口过剩问题,将起到极大的作用。

其实钟成的心中还有西海三期工程,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

柴达木盆地略呈三角形,东西长约8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被高山环绕。

就是一个缩小了一倍的塔里木盆地,最适合进行“搭凉棚工程”试点。

面积虽然只小了一倍,但难度却要小十倍以上。

如果在西海工程前两期就开始进行前期准备,到时实施起来并不是不可能。

华夏的四大盆地中的三个,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面积辽阔,但都分布着大量的沙漠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在钟成的梦想中,这些问题都希望尽早解决。

如果在柴达木盆地试点成功,就可以推广到其它两大盆地。

这将为华夏提供四五个华北平原大小的宜居土地,功在千古!

到时,国人只会感叹人口太少了。

但这么大的工程,而且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谈,钟成不准备先说出来。

在一些基础准备工作完成后,再正式提出,就不那么突兀了。

基础准备工作主要有三项:

一是作为“凉棚”支架的碳纤维材料的研发生产,其实钟成的息壤纳米管就是最好的高强度轻型材料,但不可能用这个,造价受不了。

二是作为“凉棚”篷布的纳米镜膜材料的研发生产,最好能够做到吸收转化太阳能,一举两得。

三是这种超大型建筑工程的实施技术,当时他们想得简单,就是在高山上竖几千根钢架支柱,然后拉上支架,搭上篷布就行了。

在认真考虑实施时钟成发现,在高空中搭建“凉篷”,光就一个气象条件的因素就非常复杂。

这么巨大的“凉篷”如何抵抗大风暴雨这些极端天气,正常的气流上升、下降都会让人头痛。

所以在前期准备中,钟成除了让刘玉柱负责两种主要材料的研发工作外,还要专门收集当地的气象数据。

最后,将这些气象数据输入到太虚实验系统中,构建柴达木盆地的仿真模型,在模型中先期进行工程实施方案的模拟。

这些准备工作非常庞杂,钟成也不给刘玉柱施加太大压力,希望他能在五年内完成。

到时,他也能腾出精力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