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埋葬大清 > 第二百八十三章 皇权要关在笼子里

埋葬大清 第二百八十三章 皇权要关在笼子里

作者:天煌贵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1:10:32

第二百八十三章 皇权要关在笼子里

埋葬大清

热门推荐:

刘怀文的脸色当即就黑了下来。

对于朱劲松所说的,可以逼迫乔治三世把斯里兰卡割让给大明的说法,刘怀文和曾诚等一众大老们倒是丝毫没有怀疑,毕竟都能主动卖掉天竺了,再多一个天竺旁边的斯里兰卡也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儿。

正如朱劲松所言,要占下斯里兰卡很容易,关键是把斯里兰卡弄到大明的手里,差不多也就意味着大明要跟英格兰撕破脸。

虽然大明也不是多在乎英格兰,更不可能怕了那些龙虾兵,但是英格兰好歹也是小破球五大善人之一,大明真要是动了英格兰,只怕整个欧罗巴都有可能会心生警惕。

所以,这问题绕来绕去的,最终还是又绕回到大明人口数量不足上面――如果大明现在有六亿丁口,就算要跟整个欧罗巴开片也没有什么,问题是大明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丁口。

刘怀文寻思着哪怕我刘某人化身为送子观音,给大明所有已经成婚的夫妇都立即送上一个孩子,那也不可能立即让大明多出来几十万的青壮啊,毕竟生孩子是十个月的事儿,养孩子可就得十多年了。

倘若现在就跟整个欧罗巴开片,大明根本就没办法占到更多的便宜。

占不到便宜,那不就是吃亏?

一想到这些,刘怀文的脸色顿时变得更加难看。

眼看着刘怀文不说话了,朱劲松又接着说道:“实际上,让乔治三世和路易十六他们一起去招募天竺的劳工开矿,可比咱们大明自己去招募劳工要强上许多。”

曾诚一脸好奇的捧起了跟:“请陛下明示?”

朱劲松的心里顿时就舒服了许多――瞧瞧,瞧瞧,人家曾诚曾阁老毕竟是做过大清知府的,这给上官捧跟递话的本事,可比刘怀文他们这些人强多了。

朱劲松不无得意的说道:“劳工是他们招募的,铜矿是他们用劳工开采的,咱们大明只是找他们购买了一些铜矿石,那么在百年之后的史书上面,咱们君臣也不会被人骂的太过分吧?”

曾诚等一众大老们还是有些懵逼。

对于朱劲松现在提出来的说法,曾诚几乎在一瞬间就想到了好几种说法,比如说乌鸦笑猪黑,五十步笑百步,自欺欺人――大明现在用的劳工就少了是吗?

你朱皇帝要求史官如实记录而且不看不修,那史书上还能不记载着您老人家大量使用劳工的情况?知道工部尚书宋玉成在民间有个什么称呼吗?

宋劳工!

说的就是工部这些年用了不知道多少劳工,几乎每处大型的工地都有大量的劳工尸骨!

只是曾诚等一众大老们终究还是低估了朱劲松的脸皮厚度。

眼看着曾诚等一众大老们的脸色都十分精彩,朱劲松又接着说道:“当然,咱们君臣其实也不用太过在乎那些虚名,朕相信,只要咱们君臣是为了大明百姓考虑,百姓终究还是会念着咱们的好处的。”

“至于那区区的骂名……朕说句难听点儿的,史书上哪儿有什么十全十美的?所有名留青史的那些人,有一个算一个,谁不是一手鲜花一手屎?”

“祖龙,一统六国,修驰道,筑长城,书同文,车同轨,可谓是功在千秋,不照样被人骂残暴不仁?”

“汉高祖,跑路的时候往车下踹老婆孩子这事儿,被人拿来调侃了两千多年了吧?”

“唐太宗也是世称明君,也照样有玄武门之变,魏黑子还憋死了李二的鸟,史书上也没少拿这事儿调侃李二。”

“咱们大明的太祖高皇帝那就更不用说了,

仅仅普及社学这一项,几乎就算得上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恩人,结果不照样有大把的读书人抹黑他,什么炮打庆功楼,什么蒸鹅杀徐达,什么为了朱允赡切┓衔锞颓逑垂t迹屈杀蓝玉。”

“还有太宗文皇帝,诛方孝孺十族,活剐三千宫女,这一桩桩一件件,又有几个是真的?”

被朱劲松这么一说,曾诚等一众大老们顿时也无言以对了。

其他的几个皇帝不太好说,但是光从科举制度来说,其实是始于隋唐,兴于宋,真正的全面铺开,让那些泥腿子家里的孩子也都能有书读,让普通百姓也能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其实还真就是成形于大明时期,还真就是得益于洪武皇帝不遗余力的推广社学。

当然,社学这东西是元朝搞出来的,这是元朝的功绩,该认的还是得认的。

至于说永乐文皇帝诛了方孝孺十族以及活剐三千之女之事,那就更是扯蛋中的扯蛋了。

这事儿就跟司马光流着口水把长孙皇后描写成千古贤后一样,所谓诛十族之事也是祝枝山在《枝山野记》里胡编乱造出来的。

没错,祝枝山这个所谓的四大才子之一无意仕途,好猎奇捉怪,喜作惊人语,着作有大量荒涎不经的野史笔记,如《野记》《猥谈》《祝子志怪录》《语怪四编》《前闻记》、《猥谈》、《蚕衣》、《浮物》等,都是恶俗趣味,“所记多委巷之谈”,明人朱孟震《河上楮谈》评价祝枝山所有志怪野史,说“可信者百中无一”。

但是!

人家都那是什么情况?

祖龙被黑是因为重墨轻儒而被黑,您老人家倒是没有明着重墨,也没有明着轻儒,可是您老人家直接把衍圣公一系给来了个断根,还口口声声的喊着替圣人清理门户,以后那儒家黑起你来,只怕比黑祖龙更甚!

汉高祖人家确实是往车下踹老婆孩子没错,可是人家那是在跑路的危机时刻,您老人家在用劳工的时候也不是什么要命的危机时刻吧?

还有唐太宗,说什么憋死了李二的鸟?史书上谁拿这事儿黑李二了?这是证明李二善于讷谏的美谈!看看您老人家,监察御史,巡察御史,都察院,锦衣卫,东厂,啧啧,盯着百姓的,盯着百官的,盯着大明的,盯着大明之外的,您老人家咋就不再设立一个西厂和内行厂呢!

至于说咱们大明的太祖高皇帝还有永乐文皇帝……他俩倒是被人黑了三百多年,而且大多都是无中生有或者干脆就是强行尬黑,可是您老人家呢?

您这都不用特别编什么资料来黑,只要把您老人家干过的一桩桩一件件破事儿都如实的记录下来,您老人家就绝对洗不干净!

还有这个一手鲜花一手屎的说法……

沉默了半晌之后,曾诚还是决定强行转移话题,以免朱劲松这个大明皇帝再接着说什么屎啊尿啊之类的。

“目前咱们大明一共执行过两个五年计划,其中第一个五年计划还好一些,但是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中间就会不断的产生变动,召储第三个五年计划刚刚执行了一年,就要再一次大改。”

曾诚揉了揉额头,满脸纠结的说道:“关键是这第三个五年计划,其中需要变动的地方比之前所有的变动都要大,尤其是电报和铜矿的事情。”

“臣现在更担心的是,万一皇家学院那边再把电灯折腾出来,陛下是不是还要让人把电灯铺满整个大明?如果要铺设电灯,那发电机是不是也要准备……”

朱劲松问道:“那曾卿的意思是?”

曾诚跟刘怀文、宋玉成等一众大老们对视了一眼,然后斟酌着说道:“启奏陛下,臣与刘部堂、宋部堂等一众同僚商量过了,这些新出现的事物,不如从五年计划当中分割出来,单独设立对应的项目?”

朱劲松屈起手指,敲了几下桌子之后才开口说道:“也行。”

对于曾诚所说的问题,朱劲松自然也不是一点儿没有发现。

别的不说了,仅仅只是电报和电灯这两个项目,可能就会从原定的五年计划当中分走很大一部分人力和物力。

而且这里面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问题。

像电报自然是要归驿站系统所有的,但是驿站系统这玩意的性质本身跟铁老大的性质差不多,一旦达到某个峰值,就得提前把他拆分掉,绝不能让驿站再有成长为邮老大的机会。

电灯也差不多一样,因为有了电灯,就会涉及到发电、输电、用电的问题,如果将来再弄一个什么电力司出来,是不是还要挂到工部底下?

如果挂到工部底下,大明的六部当中几乎就成了工部最为庞大的存在,除了五军都督府以及掌握着钱袋子的户部以外,很可能就没有其他部门能比得上工部,工部尚书手里的权利也会变得相当惊人。

或者说,大明如果再继续沿用原本的六部制,只怕后面就会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问题出现,像朱劲松这种马上打江山的开国皇帝自然没什么问题,但是等到朱劲松下线之后……

皇权是注定要关到笼子里的。

正所谓屁股决定了脑袋,朱劲松身为大明皇帝,心里自然希望中原堂口能一直领先整个小破球,就算未来有一天要发生小破球大战级别的战争,也最好能控制在大明各个布政使司之间的问题。

至于说大明的皇室到底能存在多长时间……

凭心而论,离着圣人境界还差了老大一截的朱戏松自然也是希望能够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

而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其实不是疯狂的限制臣权,更不是在朝堂上搞拉拢分化那一套。

虽然大清的十二代明君圣主都极为擅长这一套玩法,但是这种玩法的隐患也同样很明显,那就是互相斗来斗去,有力不往一处使。

比如说最近被人疯狂洗白的表湖匠李中堂。

当年李中堂也不是没有本事,大清的海军实力在远东也不算弱,甚至在甲午海战之时,整个倭国都是抱着一种不成功就成仁的心态在赌国运。

而这场战争的失败,也正是出于这一点。

整个倭国上下都抱着同一个想法,但是当时的大清却根本就没有举国一心的想法,当时朝堂上的一众大臣们甚至巴不得李中堂倒霉。

当然,后世某些人想要疯狂的洗白李中堂,并不是因为李中堂的失败有多冤,而是因为官僚和资本以买半们需要一个形象代言人。

还有谁比挨一颗子弹就替大清省下一亿两白银的李中堂更合适?

那些想要洗白李中堂的人,他们大多都是抓着一颗子弹一亿两白银来说事儿,然而恰恰相反的是,官僚和买半相结合是从李中堂开始的,而通过中、英、俄、日等国的资料相互印证,基本的结论是:李鸿章接受俄国巨额贿赂、出卖国权为真。uu看书

至于说大明的皇室到底能存在多长时间……

凭心而论,离着圣人境界还差了老大一截的朱戏松自然也是希望能够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

而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其实不是疯狂的限制臣权,更不是在朝堂上搞拉拢分化那一套。

虽然大清的十二代明君圣主都极为擅长这一套玩法,但是这种玩法的隐患也同样很明显,那就是互相斗来斗去,有力不往一处使。

比如说最近被人疯狂洗白的表湖匠李中堂。

当年李中堂也不是没有本事,大清的海军实力在远东也不算弱,甚至在甲午海战之时,整个倭国都是抱着一种不成功就成仁的心态在赌国运。

而这场战争的失败,也正是出于这一点。

整个倭国上下都抱着同一个想法,但是当时的大清却根本就没有举国一心的想法,当时朝堂上的一众大臣们甚至巴不得李中堂倒霉。

当然,后世某些人想要疯狂的洗白李中堂,并不是因为李中堂的失败有多冤,而是因为官僚和资本以买半们需要一个形象代言人。

还有谁比挨一颗子弹就替大清省下一亿两白银的李中堂更合适?

那些想要洗白李中堂的人,他们大多都是抓着一颗子弹一亿两白银来说事儿,然而恰恰相反的是,官僚和买半相结合是从李中堂开始的,而通过中、英、俄、日等国的资料相互印证,基本的结论是:李鸿章接受俄国巨额贿赂、出卖国权为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