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埋葬大清 > 第二百三十四章 因为皇上好!

埋葬大清 第二百三十四章 因为皇上好!

作者:天煌贵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1:10:32

第二百三十四章 因为皇上好!

柯志明毫不迟疑的答道:“百姓生活十分安稳,根据天地会和锦衣卫提供的情报来看,各地百姓的生活较之钱聋年间都好了许多。”

朱劲松也觉得有些不对劲。

此前带着钱聋老狗一路北上的时候,自己也不是没有见识过普通百姓家里的生活,虽然没打听粮价,可是也没见哪个百姓吃不上饭,更没听到哪个百姓抱怨粮价。

想了想,朱劲松干脆对曾诚等人说道:“都换上衣裳,咱们君臣今天就来个微服私访,去百姓家里混上一顿饭。”

让人拿来了衣裳,又让曾诚等人在文华殿里换好之后,朱劲松才带着曾诚和刘怀文等人出了紫禁城,往京南方向虚晃一枪后又改奔燕郊而去。

等一行人快马加鞭赶到燕郊的时候,时间也已经临近中午,朱劲松便以完颜阿古泰的名义,大摇大摆的带人跑到了一户寻常百姓家里,拿出来一些宝钞,表示要蹭一顿饭。

只是可怜这户康老汉家里养的鸡鸭鹅,在朱劲松拿出了一张百元大钞之后就全都遭了殃。

朱劲松一边不住嘴的夸着肉香,一边有意无意的对康老汉说道:“听说关内的大米两三文钱一斤?”

被朱劲松强拉着上桌的康老汉咂吧着嘴道:“确实,这大米现在贱喽,从原来的十好几文降到了两三文钱一斤——想不到贵人还知道米价?俺还以为像恁这样儿的贵人都不知道米价呢。”

朱劲松呵呵笑了一声,又接着问道:“不是说米贱伤农来着?这粮食贱了,你们这生计可怎么办?要不等我到了京城,跟皇帝说说这事儿?”

康老汉哈的笑了一声,摇头说道:“跟皇上说这事儿?你跟谁说也没有用!这粮食现在就这个价,别说是皇帝,就是玉皇大帝来了,它不还是这个价?”

朱劲松心中一沉,正想开口说话,康老汉却又接着说道:“贵人可知,谷贱伤农,谷贵更伤农的道理?再说了,谷贱伤农,那都是多少年的老黄历了?”

“现在粮食贱,大家伙儿都能吃的起,俺们种粮食的钱少了些,可是俺又不是光种粮食不干别的了。”

“你看,俺现在除了种粮食,俺还在农会的指导下种了片果园,又在果园里养了鸡。”

说到这里,康老汉又指了指朱劲松手中的鸡肉,说道:“贵人现在吃的鸡肉,就是俺家果园里养的,平日里吃些虫子,冬天的时候俺就去县里买些麸子啥的当饲料,这每年卖鸡蛋卖鸡,可也是一大笔钱。”

“现在生活好了,鸡蛋也卖的好了,虽然贱了点儿,可也比以前大清朝的时候好卖。”

“所以啊,这粮食贱就贱吧,反正也不全指望那点儿地了。”

朱劲松摇了摇头,说道:“这话可不是这么说的。”

“你看啊,老丈你家里种着地,种着果树,还养着鸡鸭鹅啥的生灵,可是其他百姓不能都跟你这一样吧?要是全天下的粮食都贱了,那些只能种地的百姓可不就亏了?”

“所以啊,谷贵伤农,谷贱也伤农,这话还是有些道理的——你别看我久在关外,可我也是读过书的。”

康老汉哈的笑了一声,向着朱劲松竖起大拇指,夸奖道:“都是当朝的国舅爷了,贵人居然还关心俺们这些泥腿子的死活,这可真是难得。”

“不过,贵人有所不知啊,这粮食贱,也得看是怎么个贱法——要是跟大清朝那时候似的,粮食贱成这个样儿,老百姓早就活不下去了,因为别的东西贵,钱不值钱。”

“可是现在不一样,现在是所有的东西都贱,钱值钱,种粮食挣的钱看着少了,可是你花钱的地方也少,尤其是朝廷减免了赋税,所以啊,靠着种地,让一家老小吃穿无忧还是没问题的。”

说到这里,康老汉又忍不住高兴了起来:“这个样儿才对啊,俺小时候听俺爷爷讲古,说以前那个大明朝还没亡的那时候,粮价也不算高,尤其是万历爷以前,那粮价就跟咱现在差不多,老百姓的生活也好。”

“后来就慢慢的不行了,天灾一年多似一年,粮价就慢慢的涨起来了,再后来,等到建虏入关,这粮食就彻底涨疯了。”

“说起来也是奇怪,按理说,有了玉米和红薯这些高产的东西,粮价应该掉下来才对,可就是掉不下来,也真是希了奇了。”

“贵人还别不信,老汉的爷爷可是考中过秀才的,读过书,不像老汉我,打小就没进过学堂。”

朱劲松一脸好奇的问道:“如果老太爷曾经考中过秀才,那老丈怎么会没有进学读书?”

康老汉叹了一声道:“进学干什么?识了字,知道的就多,知道的多了,这心里就烦——听说大明朝的时候,读书人骂皇帝都没事儿,反而还能受到夸奖,可是大清朝是个什么鸟样儿啊?”

“你诗文里写个明字,他都能把你当成反清复明的反贼抓起来,那个清风不识字的事儿,俺爷爷可是讲了许多回,说是读书越多越容易出事儿,还不如老老实实的不识字呢。”

谷婄 朱劲松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康老汉却又接着说道:“你看,这年纪一大,就容易胡说八道,这刚说着谷贱伤农不伤农的事儿,结果又扯到了大清朝的身上。”

“反正啊,别的地方俺不知道,但是俺们赵家务这里的粮价就是这个样儿,大清朝的时候十几文钱一斤,从刚归了大明时候的十来文钱一斤,慢慢慢慢的就降到了两三文钱一斤,这两年就没咋变过了。”

“一开始的时候吧,俺也不是没想过,这粮食贱了,不就等于家里能赚到的钱少了?”

“后来才俺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这粮价确实是降了,可是俺们赵家务的生活反倒比大清朝那时候要好的多。”

朱劲松顿时来了兴趣,问道:“那是咋回事儿?”

康老汉道:“还能是咋回事儿?因为皇上好呗。”

“你想想,搁在大清那时候,你种一亩地,收一百斤粮食,你得拿六十斤粮食交租子,再拿三十斤出来交皇粮,辛辛苦苦一整年,落到手里就十斤粮食,你说你咋活?”

“行,你可能说有很多人都是自家的地,不用交租子,是吧?可是你想想啊,你就算不用交租子,剩下七十斤粮食都是你的,那你就不吃不花了?”

“再说了,那大清的官府多精啊,钱聋四十年的时候,他们敢收钱聋九十年的赋税,听说有的地方都收到了钱聋一百四十年,还有钱聋爷五下江南,这钱都是从哪儿来的?”

“那些没有自家地的泥腿子,他们再怎么盘剥也剥不出钱来,地主老爷又不是衙役们能招惹的,他们最后还不是盘剥那些有自家地的?”

“所以啊,一年到头,没地的,一亩地能落个十来斤粮食,有地的也就落个十来斤,多说落下个三十斤,年景好的时候就凑合着活,年景不好了就成了流民,死活全看天意。”

朱劲松嗯了一声道:“说的也是,像我们索伦部,也是被他大清欺压惯了的,像你们多少还能种地,像我们就只能捕鱼打猎,连地都不让我们种。”

康老汉道:“看看?看看?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儿?对了,现在你们那儿也该分地了吧?”

得到朱劲松肯定的回答后,康老汉又接着说道:“这地都成了百姓自己家里的,不用再给地主老爷交租,一亩地你收一百斤粮食,就只用交十斤的皇粮,剩下九十斤都是你自己的,这日子还能过不好?”

朱劲松嗯了一声,却又接着问道:“那官府就不搞什么花样了?”

康老汉撇了撇嘴,说道:“搞啥花样?一到交粮的时候,那锦衣卫的缇骑,御史台的巡查御史,都督院的都察御史就一波接一波的来村子里晃悠,谁敢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搞花样?”

“再说了,不是还有农会?皇上在报纸上说过,官府搞花样,农会就带头抗税抗捐,还要把官老爷捆到京城去受审,那官老爷还敢搞啥花样?”

朱劲松点了点头,说道:“老丈说的有道理啊,这么看来,只要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官府再少折腾,这老百姓的生活就能好起来,至于说粮贵粮贱,倒也不是那么重要?”

康老汉点了点头,只是接下来话,却又引起了朱劲松的兴趣:“不折腾?官府咋能不折腾嘛,要是不折腾折腾,那还能叫官府?”

朱劲松赶忙问道:“官府都折腾啥了?”

康老汉道:“折腾啥?修社学,修路,挖沟渠,挖水库,栽树,劝百姓多生孩子,反正只有俺想不到的,就没有他官府不折腾的。”

“还有,官府让俺们这些不识得几个字的都进什么扫盲班,娘哩个批,你说我一个七八十的老头子了,一辈子都没进过学,临入土了却要被官府劝着读书识字,还跟我那个五十多岁的儿子在一个班,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这不是有毛病嘛!”

一提到扫盲班,这七十多的康老汉也是直接被气的暴了粗口。

朱劲松呵的笑了一声,又接着问道:“那官府这么折腾,可影响了大家伙儿的生计?我跟你说啊老丈,大明皇帝那可是我妹夫,这次我进京就是看他的,你有啥事儿,我可以替你转达给皇帝。”

康老汉摇了摇头,说道:“能有啥影响?那些不当人子的官老爷们,净他娘的挑农闲的时候折腾,农忙的时候他们倒也不折腾这些乱七八糟的,对俺们也没啥影响。”

“对了,贵人你要是能见着皇上,那你可得替俺给他带个好儿?麻烦你替俺告诉他,俺们赵家务的百姓可都盼着他老人家万寿无疆,江山万年哩。”

朱劲松点了点头,又笑着道:“行,我一定给您把话儿带到,对了,既然官府折腾社学,那老丈你家的娃子可曾进学读书了?”

康老汉看朱劲松的目光就像是看傻子:“贵人这是说的哪里话?既然有进学读书的机会,咋还能不进学读书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