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实业大亨 > 第186章 计件工资(求订阅)

重生之实业大亨 第186章 计件工资(求订阅)

作者:过关斩将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2-24 21:00:43

第186章 计件工资(求订阅)

电炉厂的生产车间中,工人们正在组装空气炸锅,李卫东则带着马忠义,在车间里巡视。

一边走,马忠义开口说道:“田宇鸣的事情闹得还挺大的,听说要丢掉乌纱帽!”

“不至于吧?吃拿卡要这种事情,也就是给个严重警告吧,有这么严重么?”李卫东有些诧异的问。

“要只是吃拿卡要的话,自然没有这么严重,关键还有别的事!”马忠义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上面来调查的时候,发现田宇鸣曾经挪用了两笔钱,一笔是给农民的种子补贴,一笔是给各村的灌溉费。”

“农民的钱他都敢动!那真是活该了。”李卫东开口说道。

吃拿卡要这种事情,说清点也就是不正之风,然而敢对农民的种子补贴和灌溉费下手,那就是真的触及红线了。

“看来这个田宇鸣算是完蛋了!不过这对于咱们厂来说,却是一件好事情,至少给镇上的其他干部敲了敲警钟,免得以后再把咱们当成是软柿子捏!”

李卫东话音一转,接着说道:“咱们的产品是要拿来出口创汇的,所以质量上绝对不能有半点的马虎。若是质量不达标的话,不仅仅是砸咱们厂的招牌,更是给中国制造丢人!”

“卫东,你就放心吧,只要一开工,我就蹲在车间里,绝对没有人敢偷懒耍滑!”马忠义开口说道。

“不仅仅要保证质量,还要保证产量,早一天发货,咱们就早一天拿到货款!”李卫东接着说。

“关于产量的事情,还真有点问题,得跟你商量商量!”马忠义接着说道:“你在广交会上接了四万多台的订单,按照现在的进度,咱们至少得生产到七月份,才能把这些订单全都生产完毕。”

李卫东点了点头,八十年代的这种乡镇企业,肯定是没有流水线的,工人的技术熟练度也比较一般,所以生产效率低一些也能接受。

乡镇企业的工资很低,基层乡镇企业也不用承担工人社保医保,所以用工成本极低,完全可以用数量来弥补没有流水线的效率。

而且从经济角度上讲,雇人比建立流水线要节约的多,买一套流水线设备,同样的钱可以多雇好几百人,效率可能比流水线还要高。

基于成本的原因,当时的乡镇企业是不愿意进行流水线升级的,能用人做的事情,绝对不用机器,所以当时很多乡镇企业,产值不算高,却动辄有大几百的工人。

政府方面也乐于见到这种情况。多雇人的话,即便给的工资低一些,但打工好歹比种地赚得多,这能解决乡镇和农村的多余劳动力。

若是企业买一套机器设备,能代替几十上百个工人,那这几十上百个工人的就业该怎么办?

李卫东稍微思考了两秒,随后开口说道:“马哥,要不这样吧,咱们就再招五十个人,先让他们干一些最简单的组装工作,复杂一点的还是交给老工人去做。你对这向阳镇各个村庄都很熟悉,这事情就交给你了。”

马忠义却摇了摇头:“卫东,你会错意了,我要说的不是招人的问题,我想告诉你的是,马上就要到六月份了,到时候咱们厂恐怕得停工大半个月,完成这笔订单的时间,也要延期到八月份!”

“六月份为什么要停工?不是国庆,也不是劳动节啊,难不成咱们厂还得过六一儿童节?”李卫东有些不解的问。

“卫东,你是城里人,不懂得我们农村的事情,每年六月份,都是收麦子的季节,到时候厂里的这些人,可都是要回去收麦子的!”马忠义开口解释道。

“原来如此!”李卫东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

华北地区种植的是冬小麦,每年的五六月份,是华北地区收割小麦的时间,具体的收割时间,各地也会有所不同,基本上是越往北,收割小麦的时间越晚。

比如苏南的一些地区,五月底就开始收割小麦了,苏北和鲁南则要六月初,冀北要到六月中旬才开始收割小麦。

后世的中国,开上收割机在麦田里走一圈,小麦就收割完毕了,即便是那些种植量少的散户,可以用小微型收割机进行收割,很少有人再用人力收割小麦。

而在八十年代的农村,收割机是大型国营农场才有的装备,一般的小农能有台手扶拖拉机,就算是农村中的豪门了,在那时小麦成熟了以后,全靠人力收割。

小麦成熟以后,越快收割越好,如果小收割过晚的话,麦粒易掉落,秸秆易倒伏,增加了收获难度,易造成收获损失。

所以民间有句话叫“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意思是小麦收割的最佳时间是九成熟的时候,而等到小麦完全成熟以后再收割,会造成一成的损失。

在人力收割小麦的年代,每当麦子收割的季节,那些在城市或者乡镇务工的农民,全都会回到家乡,抢收小麦。甚至很多从农村考出来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和国企职工,也会请假回家收麦子。

一般到了这个时候,城镇当中都会出现短暂的用工荒,农民工数量较多的建筑工地,还有乡镇企业,干脆就停工了,等收完麦子再开工。

以现在的眼光看,企业停工让工人回家干农活,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完全不符合经济学常识。然而在当时,企业若是敢不让工人回家收麦子,工人都敢直接旷工走人。

在当时人的观念里,回村收麦子绝对比企业正常生产重要的。

电炉厂就要面对这样的情况,一旦到了六月份收麦子的季节,电炉厂的工人们都会回乡收麦子,到时候电炉厂势必会停工一段时间,那么产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农村收割麦子,并不是把麦子割下来就完事了,第一轮收割,第二轮拾穗,还需要及时的将收割下来的麦子运到卖场里,趁着没有下雨赶紧堆垛,然后还得摊场和碾场,之后才是扬场、晒麦和归仓,有的地方还要将馏麦上垛,做一年的牲口饲料。

等工人们做完这一切,然后返回厂里,再重新开工,少说也得耽误两个星期的时间,若是天公不作美下几场雨,收割受到影响的话,浪费一个月的时间也是有可能的。

“这算是不可抗力因素了吧!”李卫东无奈的摇了摇头。

李卫东要提升产量,又不能阻拦工人回家割麦子,所以他只能另寻他法。

“引进一条流水线?”李卫东马上否定了这个想法。

先不说引进流水线需要一些时间,就是引进流水线的花费,可要比雇上百八十人贵得多。

至于雇人的话,则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电炉厂这种乡镇企业,所能够雇佣到的,都是一些农村多余劳动力,要经过培训以后才能正式胜任电炉厂的工作。

这些农村多余的劳动力,文化水平比较低,很多人连小学都没上完,大字识不了几个,给他们丛培训本来就是个复杂的事情。

更何况李卫东现在要解决的是,工人回乡割麦子的问题,即便是雇来了农民工,到时候也得回去割麦子。

“只能通过管理的手段,来提高产能了。”李卫东心中暗道。

想到这里,李卫东开口说道;“马哥,你觉得咱们实行计件工资怎么样?”

“那就是按照生产的件数算工资?”马忠义开口问道。

“对!出勤一天,给一块钱的基本工资。”李卫东伸出一根手指,接着说道:“除此之外,只要组装出一台空气炸锅,我就发一块钱的工资,不过前提得是质量合格!”

“一台一块钱,这要是一天组装五台的话,一个月岂不是能赚一百五十块钱?再加上三十块钱基本工资,那就一百八十块了。不行,太高了!”马忠义一脸吃惊的说道。

1988年的时候,大型国企职工的月薪也就是一百五十块钱左右,比前两年涨了许多,这主要得益于工资上涨和国家补贴。

因为在那一年,国家实行了价格闯关,价格开放导致各种商品价格上涨,比如猪肉价格上涨了60%,蔬菜价格上涨了31%,18寸彩电由1300块上涨到1900块。

由于物价上涨,所以国家决定给予职工一部分的补贴。而这种补贴在国企和事业单位的落实还是比较到位的,而乡镇企业大多不会执行这种补贴。

因此在1988年,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工资有大幅度的增长,乡镇企业的工资却是原地踏步。

李卫东给出的一台一块钱的计件工资,已经达到当时国企职工的工资水平了,比起其他乡镇企业,更是高了三四倍。

然而马忠义却不同意,他觉得这个工资太高了。

李卫东只好请教道:“马哥,那你觉得组装一台空气炸锅,该有多少计件工资?”

“给个两三毛钱意思意思,就行了!”马忠义开口说道。

“不行,太少了,这样没法调动工人积极性。”李卫东开口说道。

“那就加一毛,四毛钱!”马忠义说道。

李卫东摇了摇头:“我看就给八毛钱吧。”

“八毛钱?一天要是能组装五台,也能挣四块钱啊,一个月就是一百二。不行,咱们这种乡镇企业,哪能给开这么高的工资。”马忠义再次否决道。

没钱看小说?送你现金or点币,限时1天领取!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免费领!

“那就七毛钱,不能再低了!”李卫东开口说道。

“七毛也太高,顶多给四毛!”马忠义还是咬紧了四毛钱不松口。

李卫东微微一笑,开口问道:“马哥,按照七毛钱算的话,技术好的工人,一个月应该能赚到一百块钱吧?“

“肯定能!咱们厂的工人,技术好一些的,一天能组装五台空气炸锅,就算技术一般的,一天也能组装四台,算上基本工资,那一个月也能赚一百二十块钱了。”马忠义开口说道。

李卫东立刻问道:“那一个月要是能赚一百二十块钱的话,你说工人们还会舍得回乡割麦子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