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四百一十二章 机械吃人

第四百一十二章 机械吃人

工业机械化生产造成的差异,可以说是令人完全无法接受的,试想一下,生活于清朝和民国的农民,用牛耕田地,一亩地大概用半天时间,而建国后的农民开始用拖拉机耕田,同样的一亩地大概就用半小时左右就可以耕完。

所以农村刚刚开始普及拖拉机的时候,多的是上了岁数的人去围观,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犹如神话传说一般啊。

而后来随着一些微耕机的发明和普及,除了一些地形特别的地方,基本上全国上下都是用拖拉机耕作田地了,牛也逐渐沦为肉食材料,不再是生产工具了。

牛耕时代的农民,顶多就种三五七亩地,自然对用拖拉机等机械设备,能耕种十多、几十亩地的现代农民惊为天人。

但是中国现代的农民,却又对大洋彼岸那方,能够一人耕种几百到一千多亩田地的美国农民佩服不已,认为双方已经不在同一个次元了。

所以说,某些发明创造,有时候真的可以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产效率也会是天壤之别。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英国历史上的“珍妮纺纱机”了,只是由于发明者的一个意外,开门的时候不小心将妻子的纺纱机踢翻了,然后看到纺纱锭竖起来后依然能够转动,由此有了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纱的想法。

不久之后,发明者就做出了带八个纺纱锭的初代“珍妮纺纱机”,一个小小的想法,足足使得纺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七倍。

而从1764年的初代“珍妮纺纱机”问世以来,发明者就不断改进,到了1784年的“珍妮纺纱机”,已经是有着八十个纺纱锭的机械了。

区区一个意外得来的想法,却令纺纱效率直接提高了数十倍,使得当时有不少纺纱工人还找发明者的麻烦,因为“珍妮纺纱机”使得他们的纺纱能力几乎没了市场,要么就是工价被压低,要么就是自己纺出的纱挣不到钱,要么就干脆被雇主解雇。

这个情况,令我不由想起后世一个引人争议的结论,那就是国家为什么不搞全套机械化农业,有些人就说了,全国上下有数亿农民,如果搞全套机械化农业生产,不要说多,效率提升百分之五十的话,就有一般农民要失业。

不要说多,突然多了一亿到两亿的失业人口,国家要怎么安排这些人,虽然现在农民务农可谓是收入微薄,但怎么也能维持温饱,如果突然全国范围大搞农业机械化,那么这一到两亿的人口要用什么办法安置。

虽则这个说法或许有不少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我从后世也接触过一个例子足以说明其中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那就是我的家乡曾经有一个制造工厂,其中有一个需要大量人工的生产车间,大概要用数百名工人,但是随着工人薪资上升及福利制度逐渐完善。

工厂老板觉得用人力实在不划算,最后咬咬牙引进了一整套流水线智能生产设备,本来需要数百名工人才能生产的车间,顿时变成只需要十数个人进料、验收、维护设备就可以完成生产了。

于是这个工厂就多了数百名员工失业了,当时还引起了不少声音,不过老板还算仁义,给足了赔偿,便没有了后续问题。

这个例子或者有点极端,但是也足以充分说明问题了,有些人提出的,在未达到**社会之前,贸然大量使用智能机械取代人工,或许会出现继英国工业革命“羊吃人运动”之后的“智能机械吃人运动”,智能机械取代人工,还是要循序渐进,小心处理的为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