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三百五十一章 仁、礼

第三百五十一章 仁、礼

后世的儒家学说,先经历了汉代董仲舒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思想下,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说法,以儒家学说容纳诸子百家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之后又经历了宋代朱熹完善“理学”,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故此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经与主张“心、理合一”、坚持以心来统贯主体和客体的陆九龄、陆九渊兄弟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而形成。

朱熹的“理学”,主要思想为心与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是本体,心是认识的主体,而“理”的来源乃是“格物致知”,“致知”而后“行”,“知为先”、“行为重”。

然后还经历了明代王阳明完善“心学”,阳明先生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

因此王阳明认为应该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从“心”中得“理”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儒家学说虽然经历这三名“巨牛”的改造和完善,不过始终没有否定孔子这个儒家思想的源头,孔子提出的“仁”、“礼”还是儒家思想的根基。

“仁”为爱人之心,儒家以“仁”为本,其实就是以人为本,故此儒家方可称为人道之教,“礼”为秩序,具体为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仁”为“礼”源,“礼”为“仁”用,“礼”是由“仁”出发而生的,所有的“礼”被创造出来都是为了爱人、存人,如果一项制度或规范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不能叫做“礼”,最多叫做“法”而已,所有后世才有人说“礼”包含“法”,但是“法”不能包含“礼”,也有一些专家学者说“法”只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故此孔子只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不说“己所欲之必施于人”,这是因为前者将别人看作自己,不想伤害,乃是仁,后者将自己替代别人,不容拒绝,近乎虐。

由此观之,似乎王阳明以“心”得“理”之道更近乎孔子当年所思所想,比朱熹“格物致知”之道更接近“仁”,难怪后世多推崇“阳明心学”,而对“程朱理学”多有诟病。

“理”若无“心”,便失“良知”,这令我想到了后世一句著名的话,那就是“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这句话是说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知识的运动也必须服务于自己的国家。

说的也是啊,如果一个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成果,不能使自己的祖国得益,甚至不能使人类得益,那么这个科学家真的要好好反省自己的科学研究是否合理了。

这令我想起了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就是那个设立了“诺贝尔奖”的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矽藻土炸药的发明者,传闻他就是由于后悔自己发明的炸药被用于战争目的,杀伤无数人,没有如他预期一样造福人类,所以才设立“诺贝尔奖”,希望鼓励更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可以造福人类,为其赎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