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三百章 狄仁杰的政治智慧

第三百章 狄仁杰的政治智慧

“诸吕之乱”在汉朝的记载中是吕台、吕产、吕禄及吕通等一众吕姓诸侯王在吕禄家中商议谋反之事,意欲谋夺刘氏江山,被齐王刘襄探知此事,于是起兵讨伐诸吕,以刘邦“白马之誓”为口号,号召天下共击之。

正是有了齐王刘襄起兵,随后奉相国吕产之命前往迎敌的大将军灌婴,到达荥阳后倒戈,与齐王刘襄合兵一处,将长安城中群臣正在谋划夺取诸吕兵权的事向齐王说明了。

齐王既然从灌婴处知道了长安城中的最新情况,自然没有理由继续向长安进兵,只好与灌婴一道按兵不动,静候长安城的消息。

正是有了齐王刘襄和大将军灌婴在外保持军事压力,迫使诸吕不敢轻举妄动,这才有了陈平及周勃等人从容布置,“计定汉室”才终于获得成功。

说到陈平“计定汉室”,后世唐朝武则天时期,也有一个人与陈平差不多,也是足智多谋,以言语说动武则天,使得李显得以被立为太子,为李氏复得江山埋下了伏笔。

此人就是武则天时期任宰相的狄仁杰了,后世之人只从《狄仁杰断案传奇》等剧集知道狄仁杰乃是中国的“福尔摩斯”,破案手段十分出色。

狄仁杰断案确是厉害,曾于一年内判决了涉及一万七千多人的积压案件,而没有一个人喊冤,但是狄仁杰最厉害的却不是破案,而是他的政治智慧。

话说武则天晚年的时候,想立太子以继承自己百年之后留下来的帝位,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以“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就是说自古以来,从没有天子之位是由不同姓氏之人继承的)为由,让人劝说武则天从武承嗣和武三思中选择一人立为太子。

武承嗣和武三思此番谋夺太子之位的言论颇有道理,武则天渐渐意动,眼看就要在立侄(武承嗣或武三思)还是立子(李显)两个选择中偏向立侄。

于是武则天就在廷议之时,向一众大臣询问意见,众臣恐怕言语不当,得罪了武承嗣和武三思引来大祸,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话。

而狄仁杰的政治智慧充分显现出来,娓娓说出一番话,大概意思就是从古至今,儿子祭祀父母乃是天经地义之举,如果武则天立自己的儿子做皇帝,自然能在太庙得享祭祀,但是如果立自己的侄子武承嗣或武三思,从古至今,可没有天子在太庙祭祀姑母的例子。

中国人最为害怕的事就是“绝祀”,未免自己死后变为孤魂野鬼,武则天思虑再三,最终放弃了立自己侄子为太子的想法,而在狄仁杰的建议下,将庐陵王李显召还东都洛阳。

李显回到洛阳,当时的皇嗣李旦(唐睿宗,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向武则天上表,愿意让位,于是庐陵王李显再次成为了皇太子。

到了七年后的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只有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于是发动兵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死二张兄弟,随即包围武则天寝宫,要求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

于是武则天被迫禅让帝位与太子李显,史称唐中宗,武周历一世而亡,李氏唐朝复得天下,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尽皆恢复旧制,中宗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十二月,武则天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一座。

李氏能够顺利恢复江山,实乃是狄仁杰当年一席话起了关键作用,若然让武承嗣或武三思其中之一继位,李氏就算联合忠臣发动兵变,是否能够一统天下就难说了,很有可能会将天下打烂,提早开启五代十国的局面,至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就会变成泡影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