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二百一十四章 兵法就是“以多胜少”

第二百一十四章 兵法就是“以多胜少”

此次洛阳虎牢战役,玄甲军可谓是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李世民虽然多次率领玄甲重骑摧敌锋于正锐,但是其使用玄甲重骑也不是盲目冲锋的,毕竟李世民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并不是北方巨熊国的那些名将,只会一招“乌拉冲锋”的。

李世民数次使用玄甲重骑,不是在敌人冲击己方营地之时,看准敌人没有防御阵型阻挡己方的玄甲重骑冲锋的机会,让玄甲重骑的冲击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就是先行与敌军拉锯相持,待敌军疲累不堪、军心不稳之时,一举用玄甲重骑冲锋,利用重骑冲锋的威力,杀散敌军前部,造成敌军士卒恐慌后撤,最终使得敌军阵型崩溃,从而整支部队都沦为了骑兵冲锋下的狩猎物,充分体现了骑兵“追散击乱”的好处。

故此后世有些人总结了李世民这个军事家的战法,基本思路就是先利用大唐的国力,组织大军与敌军作战,使敌军不能轻易获胜,然后拖垮敌军,使得敌军疲累不堪,然后再调集重骑兵冲击敌军阵型,一举击溃敌军。

纵观李世民一生的战斗,基本上就是这个套路,最多就是疲劳敌军的手段不同,有时候是正面拉锯战,有时候是防守险要关隘或坚城,待敌军粮草不足导致人心浮动或士卒疲累战力下降严重之时,再使用玄甲重骑作为锋头冲击敌军,往往就一战而溃敌军,然后骑兵追杀,基本就废了敌方。

所以李世民这个军事家,一生奉行的都是这个“以力压人”的套路,故此其并没有什么值得后世传颂的战例,因为其征战一生,尽是如此不弄险、无诡奇的战法,以势压人的正面作战。

不过历史总是讴歌胜利者的,李世民一生用这种战法,几无败绩,正是应了那句“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说话,毕竟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手上的牌面赢得胜利,如此一生都这样赢也是一种才能来的。

中国历史上,自己手上一把好牌,最后输得一塌糊涂的也大有人在,就像曹操赤壁之战、苻坚淝水之战就是很好的例子了,因此说李世民是一个著名的军事家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而就如孙子在《孙子兵法》里面说的“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以及《银河英雄传说》里面“魔术师”杨威利说的“以少胜多并非用兵之道,它并非战术,只能说是一种奇术。”一样,优秀的兵法家,其实都是推崇“以多胜少”的战法的,“以少胜多”只是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勉力为之而已,并不是兵法家的本心。

不过由于“以少胜多”的战例,大多绚丽灿烂,容易引起人们的议论和称赞,亦容易成为后人评论一名兵法家是否优秀的条件。

但是正如后世那句“人咬狗才是新闻,狗咬人只是平常”一样,其实历史上,“以多胜少”才是常事,“以少胜多”反而是难得之事,所以“以少胜多”引人注意,“以多胜少”变成无人问津了。

而李世民的这种使用骑兵的思路,就被后世那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继承发扬得更加厉害了,按照后世一些人对蒙古骑兵征战世界史料的分析,成吉思汗所统领的用以南征北讨蒙古骑兵集团,里面约三到四成为重骑兵,而六至七成乃是轻骑兵。

蒙古骑兵集团赖以常胜不败的战术就是,利用轻骑兵出色的机动力和骑射能力,不断骚扰敌军,待敌军不堪其扰,阵型松动或体力不支之时,再以精锐重骑兵直冲敌阵,一击破敌,最后轻骑兵负责追击俘虏敌军,如此一来,敌军往往都不是被蒙古骑兵歼灭就是被俘虏,都是整支部队消失的,不会再给蒙古骑兵往后的征战带来麻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