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举汉 > 第三百六十六章 叹服

举汉 第三百六十六章 叹服

作者:反听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54:05

第三百六十六章 叹服

“刘备……”刘景才回到临湘没几日,便收到了刘备的来信。作为熟知三国历史的现代人,他知道刘备会在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因此并未太过意外。

刘备信中以宗室长者自居,其毫不留情地指责刘景不顾国家危难,衅于萧蔷之内,如此行为,与助纣为虐何异?

信中一再督促刘景尽快与刘表冰释前嫌,而后领兵北上,与天下义士共讨国贼曹操。

刘景心中不禁冷笑,他除非疯了,才会弃荆南而就北方。刘备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损害的又不是他的利益,他当然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义正辞严的说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瞎话。

不过刘备现今虽流寄荆州,十分落魄,刘景对其内心忌惮程度,却也远非刘表所能比拟。

刘表也算是一时之杰,昔日单骑入荆州,而跨蹈汉南,创下万里基业,殊为难得。

但刘景可是踩着刘表崛起于荆南,双方数年来多次交手,刘景皆大获全胜,打得刘表精锐尽丧,船械俱失,诸将凋零。

在刘景看来,刘表已然是失去爪牙的老虎,无能为也。

刘备则不然,其为人宽宏而有大略,百折不屈,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乃是真正的命世英才。

当初在徐州时,刘备仅用了一年时间,就使徐州上至陶谦,下至吏人,皆认定非刘备不能安徐州。至荆州后,豪杰智士亦多归之。后来入益州,不管是蜀人,抑或东州士,纷纷投入麾下,其得人心至此。

若放任刘备收揽人心,积蓄实力,必会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是以北伐绝不能久拖。

刘景此前就有所思量,如今则是下定决心,明年便倾四郡之兵北伐刘表,争取一蹴而就,攻占荆北,至不济也要夺取江陵。

为此,刘景给武陵的刘宗发去急书,令其暂缓对五溪蛮的围剿,改为以抚为主,以剿为辅,避免扩大战事,使自身陷入战争泥潭,从而影响明年的北伐。

随后刘景再度聚焦政务,今年荆南获得丰收,解除了粮食危机,刘景如今稍有余力,可以做一直以来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比如,为吏人提供免费早餐。

刘景曾为市吏,深知吏人之苦,就拿吃饭来说,汉代普遍一日两餐,食时,即上午七点至九点用早饭,而此时恰好是工作时间。家中富裕的官吏,自有奴仆送餐,然而大部分吏人都是自备壶餐,且多为隔夜饭。

刘景为吏人提供一荤两素的免费早餐,即使荤菜只是最为常见的渔产,亦受到吏人的一致欢迎。

刘景此举不但解决了吏人的吃饭问题,同样也减轻了吏人的生活压力。

要知道,绝大部分吏人,月俸不过米二斛,钱三百六,养一人有余,却难以养家糊口,刘景为他们免去早餐之费,长年累月下来,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另外,吏人平日都是独自居于吏舍,只有休沐日才能归家,同家人团聚。

刘景以前孤处吏舍,常以为憾,因此他打破了这一传统,允许吏人妻、子入住吏舍。

鉴于有些吏舍已经残破,刘景特地命人将吏舍重新修缮一遍,确保吏人及其家人无寒冻之患。

只是为人妇者,有侍奉舅、姑的职责,加上种种顾忌,吏人妻、子入住吏舍者仅有三四成。

《管子》云:“农有常业,女有常事。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受其寒者。”

前面说过,吏人俸禄不足以养家糊口,吏人之妻大多需要纺绩、织屦以贴补家用。

有家境贫寒者五十余人,刘景设纺室,为她们提供麻枲、丝茧等原材料,及纺绩、织纴,綀缊之具,付给工钱,收取布帛。

汉世以皇后之尊,也要“亲桑”,以为天下表率,邓瑗、赖慈虽出身名门冠族,也都习于女工,平日出入纺室,亲织衣履。

刘景的做法并未引起争议,因为汉代一直便有“女子同巷,相从夜绩”的传统,所谓相从夜绩,也就是为节省灯火之费,诸女夜间聚在一起,共同纺织。

说实话,这两件事对刘景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付出的不过是一点钱粮而已,却一举奠定了他在吏人心中无以复加的崇高地位,是真正的花小钱办大事。

刘景为吏人谋福利,同样也没忘记百姓,事实上自主政荆南以来,刘景已颁布多项惠民政策,诸如减免赋税、废除口钱等等。这次,他盯上了徭役。

百姓之苦,以徭役为最,尤其战乱时期,百姓疲于役使,苦不堪言,甚至累及童幼。

《韩非子》有云:“徭役少则民安。”刘景严令荆南各郡、县,如非必要,勿剧于民。

当然,其实役民最重者,正是刘景本人,其年来南讨张津,西取武陵,多次征调百姓运输军资。且他明年还将北伐刘表,到时候肯定还会大量征发百姓。

不过这却是避免不了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严格限制郡县像过去一样随意征调百姓徭役。

九月中,一叠约半尺高的纸张摆上了刘景的书案。此纸正是临湘及耒阳造纸匠,遵照刘景所说工序,历时数月造出的竹纸。

此竹纸色泽土黄,紧致绵韧,平整光滑,但质地却略显脆薄,且对竹料处理不够精细,纸面上竹筋较多,有不少的杂质。

刘景以现代工业纸张的标准看待竹纸,自然不尽如人意,然而实际却是,采用后世之法造出的竹纸,远胜当今之纸。

最重要的是,作为原材料的竹子,在荆南随处可见,毫不夸张的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再坐者刘巴、桓阶、蒋琬、徐庶、邓芝、赖恭等人,都对竹纸赞不绝口,当他们从造纸匠口中得知,如今造纸坊有匠人、僮客百余人,日竟可产竹纸上万张,众人无不感到震撼与惊喜。

百年前蔡伦改进造纸术,让世人意识到纸未来必会取代竹、帛,可悠悠百年,纸固然是在不断发展,却远不及人们的期许。而刘景仅用几个月时间,就解决了上百年都无法解决的难题。

对刘景,众人心中唯有叹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