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举汉 > 第三百二十九章 康伯 感谢盟主北极熊201

举汉 第三百二十九章 康伯 感谢盟主北极熊201

作者:反听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54:05

第三百二十九章 康伯 (感谢盟主北极熊2018)

牛车缓缓停于府邸前,荀彧刚从车上下来,门仆便上前禀报,有长沙使者持杜袭书信,登门拜访,被他暂时安置于塾中。

“长沙使者?”荀彧不禁面露讶色,今年初,长沙太守张羡病死,长沙人复立其子张怿继任,可惜张怿无论是威望还是能力,都远远不如其父张羡,没过多久临湘就被刘表军攻陷。刘表作为荆州牧,对荆州郡县有署拜之权,因此这位长沙使者必非刘表所派,那他代表谁而来?

荀彧这时忽然想起,近日有传言刘表军败于荆南,或许这位长沙使者,便与此有关。

想到这里,荀彧举步走入塾中,眼帘内立时跃入一道身姿修长,容貌艳美的身影。

刘瑍见进来的人风姿奇伟,气度雍容,不用问也知道必是荀彧荀文若,当下也不慌张,从容起身拜道:“长沙上计掾、东平刘瑍刘文朗,拜见荀令君。”

所谓上计,即代表地方长吏,向上级呈交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上计有吏、有史、有掾,以上计掾为首,秩百石。

荀彧问道:“当今天下不宁,道路断绝,四方使驿鲜有来京者,不知现在的长沙太守是何人?足下又是代表谁而来?”

刘瑍慢条斯理地回道:“长沙眼下并无太守,在下是受零陵太守刘景刘仲达之命,跋涉千里,入京贡职。”说到这里,他从怀中取出两封分别由杜袭、刘景所写的书信,交于荀彧之手。

荀彧心中惊讶,刘景什么时候成为了零陵太守?

刘瑍当即简明扼要的和荀彧介绍了一下荆南的始末。

荀彧越听越是震惊,刘景其人,他多有耳闻,杜袭从长沙归来后,没少在他面前夸奖刘景,赞他神智天授,机鉴先识,才器无双,虽处闹市之中,却心怀大志,来日必可为国之栋梁。

荀彧亦有延揽天下才俊之心,奈何时局纷乱,公车难以传达,后来荆州爆发大战,征辟更是无从谈起,最后只能遗憾放弃。不意短短几年过去,当初栖身于市井污秽之地的少年,竟在夹缝中崛起,雄霸荆南数郡,隐然一方诸侯矣,何其令人震撼。

荀彧邀请刘瑍入府详谈,一路穿廊过院,进入后庭堂室,荀彧刚一落座,就迫不及待打开刘景的书信,只见信上之字,结体方正,端美雄健,恢宏如宫殿庙堂,凛然生威。

“好字……”荀彧忍不住赞叹道。当初杜袭带回的刘景字帖,在许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时钟繇年近五旬,不顾长者身份,厚皮老脸,索走三贴,令杜袭痛心不已,却又无可奈何。荀彧也得了一贴,而这封信上的书法,相比于三年前的字帖,又有不小精进,显然刘景笔耕不缀。

“零陵太守景,顿首顿首:‘自国贼董卓迁都西京,山东腾沸,社稷危矣。荀君叹汉室之多故,怀黍离以永吟,乃弃河北、从曹公,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救国难……”

“崇明王略,以救国难……”荀彧手捧书信,眼中含光,一个身处偏远之地的人,也能知道他的心意,怎能不为之欣慰?

之后刘景又赞誉天子自幼聪慧过人,有周成王之质,虽饱经磨难,却恰如玉之琢也,磨砺生光,未来必会成为一代明主。希望曹操和荀彧二人,能够像当年周公、召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一样,辅佐天子,安定社稷。

而刘景则在信中自比康伯,康伯又称卫康伯、卫髦、王孙牟,乃周文王之孙,与周成王同辈,是卫国第二代国君。康伯不但是卫国的国君,更统领着周王室的精锐军队“成周八师”,驻守雒邑,拱卫周室,征讨不服。

荀彧不禁击节称叹,杜袭常言刘景有匡扶汉室之心,荡涤天下之志,如今看来,果然不假。倘若四方刘氏皆如刘景一般,天下不足定也。奈何刘表、刘璋之流,以枝叶之亲,据万里之士,却只顾个人私利,而不知为国尽忠,实在是让人悲愤扼腕。

刘景在信的最后,先是大加赞扬长沙太守张羡,江湘之民多赖其恩德,才能在这个乱世中保全性命。继而指责刘表无故兴兵长沙,将荆南好好一处人间世外桃源,打得庐落丘墟,田畴芜秽,匹夫僮妇,咸怀怨怒,上失天子所望,下失荆南民心。他能够击败刘表,乃是人心所向。

荀彧读罢长舒一口气,刘景写信不讲究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直自道来,几近口述,很有几分返璞归真的味道。

荀彧将信放在身前书案上,抬起头对下首的刘瑍道:“刘仲达执志忠孝,扶微救危,集荆南数郡之力,抗刘表不义之师,今一战大破逆军,复清荆南,令国家不以南方为忧,功既大矣。《诗经》有云:‘肇敏戎功,用锡尔祉。’我当与曹公商议后,上禀国家,为刘仲达请功。”

刘瑍当即俯身而拜道:“多谢荀令君……”

荀彧轻轻颔首,说道:“足下刚才自称是兖州东平国人,不知可否认识刘祯刘公干?”

刘瑍闻言一怔,回道:“公干正是在下的族弟,荀令君何以知道公干?”当年刘瑍在市井书肆,以族中长辈刘梁“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资”讽刺刘景质书之行。刘祯正是刘梁的孙子。

“刘公干目前就居住在许都,”荀彧笑道:“其乃是许都年青一代中的翘楚,为人警悟辩捷,所向应对如流,当其辞气锋烈,莫有能折者。”

“原来如此。”刘瑍恍然大悟。刘祯早年就有才名,八、九岁时,诵《论语》、诗赋数十万言,因此他对刘祯能够在许都闯出名声,一点也不觉意外。

刘瑍无意向荀彧展露才能,兼且远道而来,身心俱惫,不久之后,便主动向荀彧请辞。

荀彧心中有事,亦未多做挽留,等到刘瑍离去后,荀彧立刻伏案给曹操写了一封数千字长书,派人连夜送往官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