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最风流 > 第737章 孔德信报刺史病 荀贞再表孙文台

第737章 孔德信报刺史病 荀贞再表孙文台

袁绍营中。

探马来报:荀侯、孙侯攻破太谷后,於前日急击洛阳,与董卓激战一日夜,大获全胜。

袁绍闻报,面色顿变。

时曹操、逢纪、许攸、审配、郭图、荀谌诸人俱在座。

袁绍的“闻报色变”虽然很短暂,“色变”只是一个刹那间的表情变化,几乎是马上就恢复了本来的神情,但在他“色变”的这一刻,曹操正好在看着他,所以却是一眼就发现了袁绍的这个“色变”。

曹操性敏机智,与袁绍相识又久,深知袁绍的脾性,因在看到了袁绍的这个“色变”之后,顿时暗叫了一声“不好”,心道:“贞之与文台必是已引起本初忌惮!”

郭图起身离席,下拜堂中,大胜对袁绍说道:“恭喜将军!”

年初诸侯讨董时,袁绍自号车骑将军,是故郭图有“将军”一称。

袁绍问道:“喜从何来?”

“荀、孙二将军先破太谷,又败董卓,今洛阳光复,天下欢动,……这难道不是喜么?”

“此是荀侯、孙侯之功,与我何干?”

“今次讨董,将军乃是盟主,荀、孙二将军之功,自便是将军之功。”

袁绍哈哈大笑,说道:“我岂是夺功之人么?”

郭图赞拜说道:“将军的宽容谦退之风,世人共知。”站起身来,回坐席上。

看完郭图的这番表演,曹操心中想道:“郭公则与贞之到底有多大的仇?三番五次的在本初面前说贞之坏话、挑拨贞之与本初的关系。”

想那袁绍乃是此次讨董的盟主,而他自到河内以来,除两次遣淳於琼带兵五千到河边为荀贞、孙坚进击洛阳的呼应外,半***董的功劳也没有立,不但没立,效命於他的王匡还被董卓给大败了一回,而今在荀贞、孙坚大败董卓、光复洛阳后,郭图却出来恭喜袁绍。

这明是恭喜,实为挑拨。

荀谌也看出了郭图的用意,他心道:“贞之和孙侯在司隶、洛阳与董卓血战,袁本初身为盟主,在河内按兵不动,别怀心思,坐观而已,今贞之、孙侯获胜,郭图这竖子又出来挑拨,……我观袁本初面色,他虽故作谦退,可应是实已怀忌。袁本初非成大事者也!”

荀谌此前就有了离袁绍、回就荀贞的心思,现在更是坚定了此意。

荀谌来冀州就袁绍,原本就是因为荀氏抱有“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想法之故。荀贞虽是本族人,可名声比不上袁绍,实力比不上袁绍,所以荀氏遣了荀谌来冀州,一方面是为了袁绍将来如能有成就,可保荀氏地位,再一方面,有荀谌在袁绍身边,对荀贞也有利。

可现而今,情况出现了变化。

荀贞立下了击败董卓的大功,此是其一。

可以想见,不日之间,荀贞、孙坚的名字必就将会震动天下,只凭这一份功劳就足可以使荀贞和孙坚鹤立於山东诸将之中,足可以够荀贞和孙坚将来立下一份基业了。

反过来看袁绍,他虽有家资、大名,却不似个成事之人,而且他对荀贞已生忌意,此是其二。

袁绍身为此次讨董的盟主,因为别怀心思,从年初到现在,寸功未立,既比不上曹操、鲍信,也更比不上荀贞、孙坚,这回荀贞击洛阳,出发前是邀请过袁绍的,袁绍自己不愿意去,现在荀贞功成了,他又生忌意,这种为人行事的作态,哪里像是个成事的人?

荀谌心道:“袁本初非能成事者,今他又对贞之生了忌意,我不可在河内再待了,当寻个借口,去河内而归贞之。”

他正寻思间,审配离席说道:“荀侯、孙侯克捷,将军做为盟主,应遣使往贺。”

袁绍说道:“正该如此。”环顾帐中诸人,问道,“君等谁愿为我往去祝贺?”

正想着找借口,机会来了。

荀谌起身下拜,从容说道:“谌愿为将军往去洛阳,祝贺荀、孙二将军。”

袁绍看了看荀谌,还没说话,听得曹操笑道:“友若如愿意去,最好不过。”

荀谌是荀贞的族兄,他愿意为袁绍去洛阳祝贺荀贞和孙坚,这自然是很合适的。

听得曹操这么说,袁绍因也便笑道:“好,就劳烦友若一趟了。”

荀谌问道:“今董卓败北,洛阳光复,荀、孙二将军必会请将军共追击董卓,以再光复长安,迎天子驾返,……谌见到荀、孙二将军后,若是他两人问我将军之意,敢请问将军,谌该如何答之?”

“我即便传令淳於将军,命他提兵渡河西进,至洛阳与荀侯、孙侯会和。荀侯、孙侯如问此话,你可回答他两人:待淳於将军抵达后,我会提兵继至。”

荀谌应道:“诺。”

众人在帐中又叙了会儿话,拜别袁绍,各自散归。

出了堂外,荀谌往前走,听见后头有人叫他:“友若!”

他立住步,转看去,见是曹操,遂等曹操近前,两人并行。

曹操顾看周近,见审配等人有的已经走远,有的还没离去,站在堂前说话,近处没有外人,只有他和荀谌两个,因对荀谌说道:“友若,你准备何时去洛阳?”

“明日就走。”

“你去到洛阳,见到贞之,准备和他说些什么?”

“自是转达袁将军对他和孙侯的祝贺之意。”

“还有别的么?”

荀谌故作糊涂,问道:“还能有什么?”

“我与贞之虽非兄弟,而意气相投,此前公则数陷害贞之於本初面前,我每次都为贞之辩解,……文若,你难道还不相信我么?”

曹操和荀贞的情谊,荀谌也是知道的,听得曹操这么说,见曹操这么情深意切,言语真挚,他略微尴尬,说道:“君与贞之之情,我自知也。”

“今日郭公则在堂上所言,他的用意,你肯定看出来了。”

“是。”

“我观本初似果因此而生暗忌贞之之心,友若,你今去洛阳,见到贞之,务必要将此事告之与他。”

荀谌忍不住问曹操道:“君与袁将军少小相交,如论情谊,应胜过君与贞之,今君缘何却叮嘱我提醒贞之此事?”

曹操说道:“我非是不念与本初的情谊,我与本初固有情谊,可我与贞之却是道同啊!”

“噢?”

曹操慨然说道:“董卓乱权,朝廷衰落,山东群起,诸州郡名以讨董,而实多暗怀别图,因是刘岱杀桥瑁,因是袁术争荆州,今汉室危矣!百姓已陷水火。数天下英雄,乃心王室、能扶汉家、可解百姓倒悬之苦者有几?贞之是其一。我只恨无能,先败於董贼,而今兵少粮缺,不能与贞之共灭董贼、匡扶天下,袁本初与我虽少小相交,而又能何及我与贞之道同?”

要非是现下尚在袁绍府中,人多眼杂,就冲着曹操这番话,荀谌就会对他下拜致敬。

荀谌由衷地说道:“今方知将军忠亮。”

荀谌是荀绲的儿子,清流之家,名士之后,他本人也是名声在外,乃是当代俊彦,曹操刚才的这番话固是吐露心扉,可能得荀谌的一句由衷称赞,曹操也颇是喜悦。

两人相对一笑,共出袁府。

次日一早,荀谌即拜别袁绍,启程往去洛阳。

却说在荀谌启程出发的前一天,也就是曹操、荀谌、审配等人离开了袁绍堂上后,等诸人都走开后,逢纪、许攸两个又转了回去。

袁绍还在堂上坐着,见他两人转回,问道:“卿二人怎么又回来了?”

逢纪说道:“请将军屏退左右。”

袁绍於是命堂上的婢女、侍卫都出去,只剩下他和逢纪、许攸三人。

逢纪说道:“荀、孙二将军今败董卓,独得光复洛阳之功,将军意下如何?”

逢纪、许攸都是袁绍的心腹,听了逢纪这么说,袁绍也不隐瞒自己的担忧,他叹了一声,说道:“当日贞之邀我共击洛阳,我没有答应,如今想来,悔之不及。”

他问计道:“现下形势已是如此,卿二人以为我该当如何?”

许攸说道:“有两策。”

“哪两策?”

“一则如适才荀文若所言,荀侯、孙侯必会再邀将军追击董卓,将军可应之。”

袁绍默不作答。

刚才袁绍对荀谌说,他先遣淳於琼过河,之后他再亲提兵马去和荀贞、孙坚会师,这只是当着众人面前说的假话。自到冀州以来,他一直首先想要得到的就是冀州,又怎会肯在得到冀州之前浪费兵力,去追击董卓?

许攸和逢纪对视了一眼,逢纪接着许攸的话,说出了第二策,说道:“闻军报称:荀、孙二将军击破太谷后,董卓曾遣李傕至太谷求和,许荀将军以司隶校尉,许孙将军以执金吾。这第二策就是:将军可表一人为颍川太守,表一人为广陵太守。”

相比第一策的无用,许攸、逢纪的这一计可谓毒辣,乃是釜底抽薪之计。

司隶校尉、执金吾固是位高权重,可现在洛阳是个什么情况?

不但洛阳城池被毁,内无居民,而且周边数百里也无人烟,荀贞、孙坚如真是留在了这里,别说壮大实力了,便是他两人现下的那各两万多人马恐怕也会要养不起了,当此乱世之际,没了兵马,只有个“贵重”的空衔,又有何用?

可以预料到,袁绍的这两个表只要一出来,荀贞、孙坚别无它法,为了免得地盘被别人占去,只能立刻从洛阳撤军,各归本郡,如此一来,他俩追击董卓、再击长安、迎驾东返的打算也就只能落空,而他俩的这个打算只要一落空,袁绍也就不用担忧他俩的威胁会变得更大了。

只是,这个计策毒辣归毒辣,如是施出来,却未免会有损袁绍的名声。

明眼人谁会看不出袁绍真实的用意?

袁绍因之迟疑,说道:“贞之与我为盟,我如表他人为广陵太守,会不会引人非议?”

逢纪说道:“成大事者,何在意他人非议?今世乱,兵强者胜。将军只要能得到冀州,以冀州为资,凭将军的家声、名望,袭光武故事,削平诸乱,定天下如反掌之易!待天下定后,谁又还会再来非议将军?”

袁绍问许攸:“子远,卿何意也?”

许攸答道:“诚如元图所言,荀、孙二将军今已败董卓,独得光复洛阳之功,以攸之见,将军如不早谋,再等到他两人克取长安,迎驾东返,将不可复制矣!”

袁绍做出了决定,说道:“我即表周昂为颍川太守,表淳於琼为广陵太守。”

……

鲁阳,袁术军中。

闻报荀贞、孙坚大败董卓,已光复洛阳,袁术大惊,下意识得从席上站起,追问道:“果真已败董贼,克复洛阳?”

来报信的人答道:“是。”

袁术良久无言,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落座,打发了这报信之人出去,问席上诸人道:“不意荀、孙二子竟这般侥幸,居然能击败董贼,光复洛阳。”

席上众人也各惊诧。

一人离席起身,说道:“荀、孙既败董卓、克复洛阳,值此之时,将军不可犹豫,当立即亲提兵马,急至洛阳,与荀、孙合兵,共追董卓。”

又一人起身说道:“此言谬矣!”

袁术看去,见反对袁术提兵去洛的乃是他帐下的长史杨弘。

袁术是货真价实的后将军,后将军是重号将军之一,可以开府,长史是将军府中的一个重要吏职,相当於后世的秘书长或幕僚长。

袁术问道:“德业,卿何意也?”

德业,是杨弘的字。

杨弘说道:“今刘表在荆,居宜城,招揽英豪,意在明公,蒯良、蒯越、蔡瑁诸辈皆投从之,在这个时候,明公如提兵出州,则董卓能否为明公得获吾不知也,南阳、荆州将不复为明公所有,吾却知也!”

刘表在宜城,招揽荆州英豪,聚兵收粮,所为者只有一事:那就是想要把袁术赶走。在这种关键的时刻,袁术如果主动带兵离境,可以想见,不但荆州他不可能再得到了,并且甚而连南阳他也不能再保有了,而如无了南阳,袁术也就成了无根之萍,将难以再成就大事了。

杨弘这番话说到了袁术的心里,袁术说道:“诚如卿言,刘景升意图叵测,我确是不可稍离鲁阳,可荀、孙二子已复洛阳,我若是不与理会,万一他俩再克复长安,迎回天子?这……。”

荀贞、孙坚如真的能迎回天子,那他俩就是此次讨董的最大功臣,袁绍、袁术都得靠边站了。

杨弘说道:“吾有一策,可使荀、孙不得迎驾东返。”

“噢?是何计也,快快道来!”

“荀、孙素不敬将军,殊可恨也!如无刘表在侧,将军自可趁如今他俩主力在外之机,遣一猛将,入据颍川,只惜今有刘表在荆,此计却是不得行也。”

刘表已经是一个大敌了,如再遣兵去抢颍川,那便是又惹上了荀贞、孙坚这两个强敌,此计确是不能用。

袁术说道:“此计既不能用,然则卿计到底为何?”

“吾闻董卓曾欲表孙坚为执金吾,荀贞为司隶校尉,将军可由此另表一人为颍川太守,再表一人为广陵太守,如此,孙坚、荀贞为保颍川、广陵不失,必归也。只要他俩归郡,自就不会再有他俩追击董卓、迎驾东返的可能了。”

杨弘却是与逢纪、许攸想到一块儿去了。

袁绍在听到此策时,因担忧自己的名声会因此受损而有所迟疑,袁术却是毫无迟疑,闻言大喜,说道:“此计妙哉!”立即做出决定,“我这就表卿为颍川太守,再择一人表为广陵太守。”

……

荀贞、孙坚败董卓、得洛阳,方刚三日,先是河内的袁绍表周昂为颍川太守、表淳於琼为广陵太守,继之不久,又有鲁阳的袁术亦连表两人,分为颍川、广陵太守。

消息传到洛阳,荀贞、孙坚大怒。

荀贞、孙坚败董卓、得洛阳,方刚三日,先是河内的袁绍表周昂为颍川太守、表淳於琼为广陵太守,继之不久,又有鲁阳的袁术亦连表两人,分为颍川、广陵太守。

消息传到洛阳,荀贞、孙坚大怒。

荀贞、孙坚败董卓、得洛阳,方刚三日,先是河内的袁绍表周昂为颍川太守、表淳於琼为广陵太守,继之不久,又有鲁阳的袁术亦连表两人,分为颍川、广陵太守。

消息传到洛阳,荀贞、孙坚大怒。

孙坚怒对荀贞说道:“汝南袁氏世受国恩,四世三公,为天下所重,我向以为他家乃是国之坚石,今故太傅袁隗无辜被害,袁氏在京者凡数十余口尽为董卓所戮,袁本初、袁公路兄弟既不思报还国恩,又不思为家门报仇,分屯兵於冀、荆,心怀别图,这倒也罢了,……贞之,你我方破董贼,正要再进兵长安,以迎圣驾,他两人却竟在你我的背后插刀子!孰不可忍也!”

荀贞问孙坚道:“二袁已行事如此,文台,你意你我该将如何?”

孙坚骂道:“竖子不足与谋!”骂完了,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还能如何?你我难道还真的去当这个执金吾、司隶校尉不成?事已至此,总不能坐看颍川、广陵被人占去。”

“文台的意思是:你我当撤兵归郡么?”

“也只能这样了!”

荀贞、孙坚在洛阳城外住了一夜。

次日上午,又得军报,说周昂领兵五千,已出河内,往颍川而去。

这个周昂是丹阳太守周昕的同产弟。

周氏兄弟共兄弟三人,除周昕、周昂外,还有一个幼弟,名叫周喁,他兄弟三人家在会稽,会稽周氏乃州郡之一名族也,与汝南袁家世代通好,故而周昕、周昂、周喁兄弟与袁绍、曹操皆交好,现除周昕因在丹阳为太守而未在河内,周昂、周喁都在袁绍帐下任事。

孙坚听到这个消息,又是大怒,对荀贞说道:“袁本初相逼何急!”

打下洛阳后不久,因见大势已去,洛阳东、南诸关中的董兵多弃关而走,故而现下颍川与司隶交界处的轘辕关中已无董兵把守,当董兵退后,被荀贞、孙坚留在颍川的部队接管了此关,因而现在可以经洛阳过轘辕,直入颍川,相比之下,这段路程要比从河内到颍川近得多。

因了这个缘故,孙坚虽是恼怒,但也没有急着就回颍川。

荀贞对孙坚说道:“有卿与我雄兵五万余众在此,周昂只带了五千人岂敢入颍川之境?以我度之,他应只是做个样子罢了。文台,诸陵被董卓毁坏者,有的还没有被填塞完,你我不用着急,且再等上两日,待填塞好了诸陵,等把洛阳宫中收拾妥当,你我再带兵返郡不迟。”

孙坚应道:“卿言甚是。”

荀贞心道:“我记得文台便是在此次讨董时,於宫中发现了传国玺,……却也不知此事到底是真是假?如若是真,却为何直到今日我还没有得到诸部的回报?”

打着收拾洛阳宫室的旗号,荀贞调集了数千部卒,由赵云带着现正在宫中细细搜寻,——当然,荀贞没有告诉他们要搜寻的是什么,只是命令他们仔细检点宫中遗存,凡是发现与天子、皇室、国家有关的器具文牒,首先要来报给荀贞知道,然后再封存完好,以备将来可能的需要,只是,赵云带着人在宫中已搜寻了两天多了,倒是找到了一些与天子、皇室、国家以及公卿大臣们有关的器具、文谱、典籍,可至於传国玺?却是半点消息也无。

同时在宫中搜检的还有孙坚的部曲,荀贞心怀疑惑,又想道:“莫不是传国玺已为文台所得?”

荀贞、孙坚都在城外住,但两人各有部曲,故而不在一营,辞别了荀贞,孙坚气呼呼地回到了自己营中。入到营里,进到帐内,孙坚屏退左右,打开帐角的一个铁箱,小心翼翼地从箱中捧取出了一件物事,只见此物乃是由玉石通体刻成,方圆四寸,龙鱼凤鸟钮,正面八个字,乃是大篆,字曰:“受命於天,既寿永昌”,——可不正就是荀贞所思不得的传国玉玺!

荀贞猜测得不错,这个传国玺正是被孙坚的部曲在宫中发现的。

发现此物的是个兵卒,这个兵卒不知此物是何,只觉得应是一件宝物,因而私藏了下来,结果却在当夜被巡查的程普发现,程普没有声张,因事关重大,为了保密,他先是寻个借口杀掉了这个兵卒,继而便悄悄地将此物献给了孙坚。

莫说荀贞不知孙坚已得传国玺,便是孙坚营中的诸将,至今也只有程普、吴景、孙贲等寥寥数人知道传国玺到了孙坚的手中。

孙坚独在帐内,轻轻地抚摸着这方据说是传自秦始皇帝、代表着“天命”的印玺,看向印玺的眼中透出复杂的光芒。他喃喃念着刻在这方印玺上的八个字:“受命於天,既寿永昌”,他顿了顿,复又念诵前四个字:“受命於天”,念了一遍,又念一遍,反复念了多遍。

孙坚心道:“‘受命於天’。不意今在洛阳竟却得到了此玺!……这究竟是代表了何意?”

孙坚出身寒微,其家非是儒门士族,因对巫术神鬼一道颇是相信,又也正是因了出身寒微之故,他本是提足了劲要保大汉,想使得自己的家族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功业而成为如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样世代公卿的名门望族,可在保大汉的途中,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竟忽然得到了传国玺,联系到巫道的神鬼之说,他不觉就产生了迷惑,心中想道:“此玺落入我的手中,到底是因为上天想让我立下为汉室找回传国玺的功劳?又或是在暗示汉家的气运已尽?”

他又想道:“我与贞之都往宫中派了兵马,但此玺却没有被贞之得到,而是为我所得,……‘受命於天’、‘受命於天’,这难道就是‘天命’么?”

联系到眼下的局势,他又想道:“二袁各怀私心,不思为国,今正当我与贞之要继续追击董卓之时,他两个各自表人,来夺我颍川,却是逼得我只能半途而废,不得不撤兵归郡。……如是他俩没来这一手,也许用不了多久,我和贞之就能迎回天子了,而他俩却偏偏在这个时候来了这一手,我和贞之这一归郡,迎回天子怕就是遥遥无期了……而就在此时此刻,我得了传国之玺。……种种机缘巧合,‘受命於天”、“受命於天”,莫非这真的就是‘天命’么?”

袁绍、袁术如果没来这一手,孙坚和荀贞肯定是要继续进兵的,而如果继续进兵,就有彻底击败董卓的可能,一旦击败董卓,那接下来,自然就是要迎天子回洛阳了,天子一回到洛阳,传国玺孙坚就不能自留,就必须要献还给天子;可现下之时,袁绍、袁术却在此关头来了这一手,逼得孙坚不能再继续进兵,不能再继续进兵,那此传国玺就无法献还天子,孙坚只能把它留在自己的手中了,由是种种,各种的巧合之下,也难怪孙坚会瞎猜胡想,度测“天意”。

……

徐荣等一路向西,没能找到董卓。

董卓顺利逃入到了渑池。

闻得袁绍、袁术各表人为颍川太守和广陵太守,董卓大败之余,哈哈大笑,对左右跟从他一路逃至渑池的垂头丧气的败将们说道:“我以二袁为敌,没料到他两人却在此时助我!”

诸败将们听了董卓这话,士气略振,皆道:“二袁鼠辈,焉能与相国比?相国洪福齐天,自是吉人自有天相!”

有人说道:“二袁各表人为颍川、广陵太守,荀、孙二子不日或便将归,明公,他两人一走,洛阳可复得之也!”

董卓大败了一场,已生退意,说道:“洛阳已废,便是为荀、孙所得,也无关紧要。”

贾诩说道:“相国所言甚是。与其谋复取洛阳,不如且归关中,只要关中不失,稍微休养生息,相国自便可以高驭下,遣军出关,扫平山东。”

董卓说道:“文和所言,正与我意同!这洛阳是没什么可留的了,稍待两日,等收拢了诸军,我便与卿等入关。”

在渑池待了几天,等收拢完了残兵,又等轘辕诸关的兵马各自来到,董卓留了东中郎将董越屯守渑池,使中郎将段煨屯守华阴,又以自己的女婿中郎将牛辅屯守安邑,再以河南尹朱俊留屯司隶一带,随后就带着主力兵马西过潼关,往长安而去。

临走前,董卓交代董越等将:“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唯荀、孙小戆,诸将军宜慎之。”

董卓西去长安后不久,荀贞、孙坚填平了诸帝陵、清扫过了洛阳皇城,亦带兵归还颍川。

为天下瞩目的荀、孙讨董之战,由此暂告一个段落。

因轘辕关的董兵已弃关而逃,故而荀、孙此次自洛东返,未走来时的原路,而是过偃师、经缑氏,径往东南而行,过了缑氏县,再往前行不远便是轘辕关,而过了轘辕就是颍川郡界了。

这段路程总共只有一百六七十里,不到两百里地。

荀、孙行军虽不甚快,可也只用了两三天就可远见轘辕关卡了。

这晚驻营轘辕关外,荀、孙预备次日进关。

当夜,有急信从阳翟送来。

孙坚是颍川太守,因这道急信名义上是送给他的。

他浏览过后,不顾时已夜深,当即遣人速去请荀贞过来。

典韦诸虎卫举火在前,护卫着荀贞来到孙坚营中。

见到荀贞,孙坚没有多余的话,直接就把急报递给了他,说道:“郡府郭俊诸君遣使星夜送来了此信。”

荀贞展开观之,见这信却是州府从事孔德写来的。

信中的主要内容是恭喜荀贞、孙坚取得大胜,光复了洛阳,随之在信尾之处,孔德笔锋一转,寥寥数语,提到了一件事:州刺史孔伷久病在床,州府为他延请了许多名医诊治,经过不间断地治疗,病情本已稍有好转,可便在前数日,就在荀贞、孙坚大胜董卓的消息传到州府后,孔伷的病情又急剧恶化,现已昏迷两日未醒,眼看可能就要驾鹤西去了。

荀贞看完,把信还给孙坚,喟然叹道:“文台,你我出郡未久,不意孔公竟病重至此。”

孙坚撇了撇嘴,说道:“看孔从事信中所言,这孔豫州的病本已好转,却在闻你我二人兵胜复洛之后而忽又恶化,……贞之,他这分明是因疑惧你我两人之故而致病重的啊。”

孙坚的这个分析很有道理,荀贞也是这么想的,但心中这么想,荀贞却不想嘴上这么说,他神色不变,没接孙坚的这个话茬,转而说道:“文台,今董卓虽败,司隶半境犹在其手,豫州临司隶,正处在对抗董卓的前线,不可一日无主,却奈何孔豫州竟病重昏厥?”

“卿的意思是?”

荀贞先时表孙坚为颍川太守,其本意就是想用孙坚来控制豫州,从而可以成为自己在将来夺取徐州、以至争雄天下时的一大助力,只是当时一来大义在线、讨董为重,二来孔伷已在豫州,故而不能直接表孙坚豫州刺史,只能改表他为颍川太守,姑且算是做个铺垫,现下董卓已败,孔伷又病重昏迷,却正是该到再表孙坚为豫州刺史的时候了。

“孔豫州卧病百日,不能起,无法视事,早就当以病辞。我欲表卿为豫州刺史,卿意如何?”

汉家制度,凡是官吏久病,够百天而病尚未好,为不影响地方上的政务工作,就要辞职。

不过如是细细算来,孔伷其实并没有卧病百日,他的病一个是身体上的疾病,再一个则是因荀贞、孙坚而起的心病,时好时坏,而且早先时也不是不能视事,只不过这几天突然病重,以至昏迷罢了,按理说,是套用不上“凡病百日即需辞职”这条规定的,可是当今天下已乱,孔伷空有“名士”之名,而无军旅之才,那么在面对荀贞、孙坚这两个挟大胜之威、又挟光复洛阳之功归来的如狼似虎之人时,他自就是没有一点发言权,只能任由荀贞、孙坚揉捏了。

孙坚倒是没有想到过有朝一日他居然会能成为豫州主官的,——虽然荀贞说的是欲表他为“豫州刺史”,不是“豫州牧”,然而如今早非太平之时,已是到了兵强马壮为胜之时了,那么这“豫州刺史”和“豫州牧”在实际上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如无兵马,便是空有一个“州牧”之衔也掌握不了一州之地,而如有兵马,便是只得一个“州刺史”之衔又有何妨?因而,他闻得荀贞此言,又惊又喜,说道:“这、这……,表我为豫州刺史?贞之,此事能成么?”

荀贞表孙坚为豫州刺史,这很简单,一个奏表就够了,可要想坐稳这个位置却就难了。

难在两个方面,一是州内,二是州外。

首先来说州内。

豫州是大州,州内名士多,士族多,历年来凡是能出任豫州刺史的要么为儒林名士,要么便是出身自公卿贵家,就拿最近的这几任豫州刺史、豫州牧来说:王允,出自名族,家为州郡冠姓,世代为宦,本人也有才干,现为朝中尚书令、司徒;黄琬,也是出身名族,他的曾祖黄香做过尚书令,他的祖父黄琼当过太尉,他本人在豫州牧的任后也出任过朝中的三公之位;孔伷,虽然没有什么才能,可他却也是出自名门,知名天下,乃是很有名气的一个士林名士。

孙坚和他们比,完全没得比。

那么以孙坚的出身,他能压得住州内的那些名族、右姓么?州内那些郡国的太守国相又肯会听他的命令么?

这是一个难点。

再一个说州外。

豫州地处中原,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向来是难以坐守的,现今之时,又北有袁绍、南有袁术,袁绍、袁术之间,又还有张邈、刘岱等等的各路诸侯,凭孙坚的兵马实力,他能抵得住这些人的虎视眈眈么?

这是又一个难点。

董卓西去长安后不久,荀贞、孙坚填平了诸帝陵、清扫过了洛阳皇城,亦带兵归还颍川。

为天下瞩目的荀、孙讨董之战,由此暂告一个段落。

因轘辕关的董兵已弃关而逃,故而荀、孙此次自洛东返,未走来时的原路,而是过偃师、经缑氏,径往东南而行,过了缑氏县,再往前行不远便是轘辕关,而过了轘辕就是颍川郡界了。

这段路程总共只有一百六七十里,不到两百里地。

荀、孙行军虽不甚快,可也只用了两三天就可远见轘辕关卡了。

这晚驻营轘辕关外,荀、孙预备次日进关。

当夜,有急信从阳翟送来。

孙坚是颍川太守,因这道急信名义上是送给他的。

他浏览过后,不顾时已夜深,当即遣人速去请荀贞过来。

典韦诸虎卫举火在前,护卫着荀贞来到孙坚营中。

见到荀贞,孙坚没有多余的话,直接就把急报递给了他,说道:“郡府郭俊诸君遣使星夜送来了此信。”

荀贞展开观之,见这信却是州府从事孔德写来的。

信中的主要内容是恭喜荀贞、孙坚取得大胜,光复了洛阳,随之在信尾之处,孔德笔锋一转,寥寥数语,提到了一件事:州刺史孔伷久病在床,州府为他延请了许多名医诊治,经过不间断地治疗,病情本已稍有好转,可便在前数日,就在荀贞、孙坚大胜董卓的消息传到州府后,孔伷的病情又急剧恶化,现已昏迷两日未醒,眼看可能就要驾鹤西去了。

荀贞看完,把信还给孙坚,喟然叹道:“文台,你我出郡未久,不意孔公竟病重至此。”

孙坚撇了撇嘴,说道:“看孔从事信中所言,这孔豫州的病本已好转,却在闻你我二人兵胜复洛之后而忽又恶化,……贞之,他这分明是因疑惧你我两人之故而致病重的啊。”

孙坚的这个分析很有道理,荀贞也是这么想的,但心中这么想,荀贞却不想嘴上这么说,他神色不变,没接孙坚的这个话茬,转而说道:“文台,今董卓虽败,司隶半境犹在其手,豫州临司隶,正处在对抗董卓的前线,不可一日无主,却奈何孔豫州竟病重昏厥?”

“卿的意思是?”

荀贞先时表孙坚为颍川太守,其本意就是想用孙坚来控制豫州,从而可以成为自己在将来夺取徐州、以至争雄天下时的一大助力,只是当时一来大义在线、讨董为重,二来孔伷已在豫州,故而不能直接表孙坚豫州刺史,只能改表他为颍川太守,姑且算是做个铺垫,现下董卓已败,孔伷又病重昏迷,却正是该到再表孙坚为豫州刺史的时候了。

“孔豫州卧病百日,不能起,无法视事,早就当以病辞。我欲表卿为豫州刺史,卿意如何?”

汉家制度,凡是官吏久病,够百天而病尚未好,为不影响地方上的政务工作,就要辞职。

不过如是细细算来,孔伷其实并没有卧病百日,他的病一个是身体上的疾病,再一个则是因荀贞、孙坚而起的心病,时好时坏,而且早先时也不是不能视事,只不过这几天突然病重,以至昏迷罢了,按理说,是套用不上“凡病百日即需辞职”这条规定的,可是当今天下已乱,孔伷空有“名士”之名,而无军旅之才,那么在面对荀贞、孙坚这两个挟大胜之威、又挟光复洛阳之功归来的如狼似虎之人时,他自就是没有一点发言权,只能任由荀贞、孙坚揉捏了。

孙坚倒是没有想到过有朝一日他居然会能成为豫州主官的,——虽然荀贞说的是欲表他为“豫州刺史”,不是“豫州牧”,然而如今早非太平之时,已是到了兵强马壮为胜之时了,那么这“豫州刺史”和“豫州牧”在实际上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如无兵马,便是空有一个“州牧”之衔也掌握不了一州之地,而如有兵马,便是只得一个“州刺史”之衔又有何妨?因而,他闻得荀贞此言,又惊又喜,说道:“这、这……,表我为豫州刺史?贞之,此事能成么?”

荀贞表孙坚为豫州刺史,这很简单,一个奏表就够了,可要想坐稳这个位置却就难了。

难在两个方面,一是州内,二是州外。

首先来说州内。

豫州是大州,州内名士多,士族多,历年来凡是能出任豫州刺史的要么为儒林名士,要么便是出身自公卿贵家,就拿最近的这几任豫州刺史、豫州牧来说:王允,出自名族,家为州郡冠姓,世代为宦,本人也有才干,现为朝中尚书令、司徒;黄琬,也是出身名族,他的曾祖黄香做过尚书令,他的祖父黄琼当过太尉,他本人在豫州牧的任后也出任过朝中的三公之位;孔伷,虽然没有什么才能,可他却也是出自名门,知名天下,乃是很有名气的一个士林名士。

孙坚和他们比,完全没得比。

那么以孙坚的出身,他能压得住州内的那些名族、右姓么?州内那些郡国的太守国相又肯会听他的命令么?

这是一个难点。

再一个说州外。

豫州地处中原,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向来是难以坐守的,现今之时,又北有袁绍、南有袁术,袁绍、袁术之间,又还有张邈、刘岱等等的各路诸侯,凭孙坚的兵马实力,他能抵得住这些人的虎视眈眈么?

这是又一个难点。

荀贞对此,却是早已想得清楚了。

他令侍卫在自己席后的典韦等人退下,又请孙坚把孙坚的左右也都退下,当帐中只剩他与孙坚两人后,他对孙坚说道:“袁本初觊觎冀州,袁公路意在荆州,如张孟卓诸辈,碌碌无为,不足提也,今能扶助汉室、讨逆平乱、为民解倒悬者,唯数人而已,卿与我可算其二。卿如能得豫州,则卿在颍川,我在广陵,东西呼应,携联成势,纵有一时之内忧、外患,不足定也,卿又有何忧?”

孙坚听出了荀贞的意思。

“孙坚在颍川,荀贞在广陵”,这话的意思明显是在孙坚得了豫州刺史位后,荀贞就要图谋徐州。如荀贞真能占下徐州,那么到得那时,豫州、徐州两州结盟,确可算是一股强大的势力,便是袁绍得了冀州、袁术得了荆州,荀、孙只要联手,也足能相抗了。

孙坚不觉地就又想到了那方传国玺上,他心道:“方得传国玺,便又将得豫州,……如我果能得豫州为资,再与贞之为盟,日后功业恐难言说!”又是激动,又是振奋,遂对荀贞说道,“此事果如能成,我自当与卿为盟,共讨不臣,以扶汉室。”

话说到这个程度,两人已经不需要再多明言了。

他两个之前讨董时虽也是盟友的关系,可那个盟友只是为了单纯的讨董,算是一个军事上的暂时结盟,但现在的这个盟约却是完全不同,不单有军事结盟的内容,而且也有了政治结盟的内容,并且这个结盟也不再只是暂时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盟约了。

荀贞、孙坚相对一笑,两人俱是心情振作。

不过在这振作之中,两个人也各有一点忐忑,更有压力。

就不说袁绍、袁术,便只豫州的那些郡国守相、徐州的刺史陶谦,这些就没一个是省油灯的,摆在他俩面前,需要第一个跨过的难关便是他们。

好在有一点,现在袁绍尚未得冀州,袁术亦未得荆州,他两人各有强敌需要对付,这就给了荀贞、孙坚立足豫、徐,从而彻底把此二州掌控在手的时间和机会。

荀贞使人连夜写成奏表,以孔伷病百日应辞为由,表孙坚为豫州刺史,次日传送各地。

同时,在荀贞的请求下,孙坚也写了一道奏表,却是表乐进为下邳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