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孔德信报刺史病 荀贞再表孙文台
袁绍营中。
探马来报:荀侯、孙侯攻破太谷后,於前日急击洛阳,与董卓激战一日夜,大获全胜。
袁绍闻报,面色顿变。
时曹操、逢纪、许攸、审配、郭图、荀谌诸人俱在座。
袁绍的“闻报色变”虽然很短暂,“色变”只是一个刹那间的表情变化,几乎是马上就恢复了本来的神情,但在他“色变”的这一刻,曹操正好在看着他,所以却是一眼就发现了袁绍的这个“色变”。
曹操性敏机智,与袁绍相识又久,深知袁绍的脾性,因在看到了袁绍的这个“色变”之后,顿时暗叫了一声“不好”,心道:“贞之与文台必是已引起本初忌惮!”
郭图起身离席,下拜堂中,大胜对袁绍说道:“恭喜将军!”
年初诸侯讨董时,袁绍自号车骑将军,是故郭图有“将军”一称。
袁绍问道:“喜从何来?”
“荀、孙二将军先破太谷,又败董卓,今洛阳光复,天下欢动,……这难道不是喜么?”
“此是荀侯、孙侯之功,与我何干?”
“今次讨董,将军乃是盟主,荀、孙二将军之功,自便是将军之功。”
袁绍哈哈大笑,说道:“我岂是夺功之人么?”
郭图赞拜说道:“将军的宽容谦退之风,世人共知。”站起身来,回坐席上。
看完郭图的这番表演,曹操心中想道:“郭公则与贞之到底有多大的仇?三番五次的在本初面前说贞之坏话、挑拨贞之与本初的关系。”
想那袁绍乃是此次讨董的盟主,而他自到河内以来,除两次遣淳於琼带兵五千到河边为荀贞、孙坚进击洛阳的呼应外,半***董的功劳也没有立,不但没立,效命於他的王匡还被董卓给大败了一回,而今在荀贞、孙坚大败董卓、光复洛阳后,郭图却出来恭喜袁绍。
这明是恭喜,实为挑拨。
荀谌也看出了郭图的用意,他心道:“贞之和孙侯在司隶、洛阳与董卓血战,袁本初身为盟主,在河内按兵不动,别怀心思,坐观而已,今贞之、孙侯获胜,郭图这竖子又出来挑拨,……我观袁本初面色,他虽故作谦退,可应是实已怀忌。袁本初非成大事者也!”
荀谌此前就有了离袁绍、回就荀贞的心思,现在更是坚定了此意。
荀谌来冀州就袁绍,原本就是因为荀氏抱有“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想法之故。荀贞虽是本族人,可名声比不上袁绍,实力比不上袁绍,所以荀氏遣了荀谌来冀州,一方面是为了袁绍将来如能有成就,可保荀氏地位,再一方面,有荀谌在袁绍身边,对荀贞也有利。
可现而今,情况出现了变化。
荀贞立下了击败董卓的大功,此是其一。
可以想见,不日之间,荀贞、孙坚的名字必就将会震动天下,只凭这一份功劳就足可以使荀贞和孙坚鹤立於山东诸将之中,足可以够荀贞和孙坚将来立下一份基业了。
反过来看袁绍,他虽有家资、大名,却不似个成事之人,而且他对荀贞已生忌意,此是其二。
袁绍身为此次讨董的盟主,因为别怀心思,从年初到现在,寸功未立,既比不上曹操、鲍信,也更比不上荀贞、孙坚,这回荀贞击洛阳,出发前是邀请过袁绍的,袁绍自己不愿意去,现在荀贞功成了,他又生忌意,这种为人行事的作态,哪里像是个成事的人?
荀谌心道:“袁本初非能成事者,今他又对贞之生了忌意,我不可在河内再待了,当寻个借口,去河内而归贞之。”
他正寻思间,审配离席说道:“荀侯、孙侯克捷,将军做为盟主,应遣使往贺。”
袁绍说道:“正该如此。”环顾帐中诸人,问道,“君等谁愿为我往去祝贺?”
正想着找借口,机会来了。
荀谌起身下拜,从容说道:“谌愿为将军往去洛阳,祝贺荀、孙二将军。”
袁绍看了看荀谌,还没说话,听得曹操笑道:“友若如愿意去,最好不过。”
荀谌是荀贞的族兄,他愿意为袁绍去洛阳祝贺荀贞和孙坚,这自然是很合适的。
听得曹操这么说,袁绍因也便笑道:“好,就劳烦友若一趟了。”
荀谌问道:“今董卓败北,洛阳光复,荀、孙二将军必会请将军共追击董卓,以再光复长安,迎天子驾返,……谌见到荀、孙二将军后,若是他两人问我将军之意,敢请问将军,谌该如何答之?”
“我即便传令淳於将军,命他提兵渡河西进,至洛阳与荀侯、孙侯会和。荀侯、孙侯如问此话,你可回答他两人:待淳於将军抵达后,我会提兵继至。”
荀谌应道:“诺。”
众人在帐中又叙了会儿话,拜别袁绍,各自散归。
出了堂外,荀谌往前走,听见后头有人叫他:“友若!”
他立住步,转看去,见是曹操,遂等曹操近前,两人并行。
曹操顾看周近,见审配等人有的已经走远,有的还没离去,站在堂前说话,近处没有外人,只有他和荀谌两个,因对荀谌说道:“友若,你准备何时去洛阳?”
“明日就走。”
“你去到洛阳,见到贞之,准备和他说些什么?”
“自是转达袁将军对他和孙侯的祝贺之意。”
“还有别的么?”
荀谌故作糊涂,问道:“还能有什么?”
“我与贞之虽非兄弟,而意气相投,此前公则数陷害贞之於本初面前,我每次都为贞之辩解,……文若,你难道还不相信我么?”
曹操和荀贞的情谊,荀谌也是知道的,听得曹操这么说,见曹操这么情深意切,言语真挚,他略微尴尬,说道:“君与贞之之情,我自知也。”
“今日郭公则在堂上所言,他的用意,你肯定看出来了。”
“是。”
“我观本初似果因此而生暗忌贞之之心,友若,你今去洛阳,见到贞之,务必要将此事告之与他。”
荀谌忍不住问曹操道:“君与袁将军少小相交,如论情谊,应胜过君与贞之,今君缘何却叮嘱我提醒贞之此事?”
曹操说道:“我非是不念与本初的情谊,我与本初固有情谊,可我与贞之却是道同啊!”
“噢?”
曹操慨然说道:“董卓乱权,朝廷衰落,山东群起,诸州郡名以讨董,而实多暗怀别图,因是刘岱杀桥瑁,因是袁术争荆州,今汉室危矣!百姓已陷水火。数天下英雄,乃心王室、能扶汉家、可解百姓倒悬之苦者有几?贞之是其一。我只恨无能,先败於董贼,而今兵少粮缺,不能与贞之共灭董贼、匡扶天下,袁本初与我虽少小相交,而又能何及我与贞之道同?”
要非是现下尚在袁绍府中,人多眼杂,就冲着曹操这番话,荀谌就会对他下拜致敬。
荀谌由衷地说道:“今方知将军忠亮。”
荀谌是荀绲的儿子,清流之家,名士之后,他本人也是名声在外,乃是当代俊彦,曹操刚才的这番话固是吐露心扉,可能得荀谌的一句由衷称赞,曹操也颇是喜悦。
两人相对一笑,共出袁府。
次日一早,荀谌即拜别袁绍,启程往去洛阳。
却说在荀谌启程出发的前一天,也就是曹操、荀谌、审配等人离开了袁绍堂上后,等诸人都走开后,逢纪、许攸两个又转了回去。
袁绍还在堂上坐着,见他两人转回,问道:“卿二人怎么又回来了?”
逢纪说道:“请将军屏退左右。”
袁绍於是命堂上的婢女、侍卫都出去,只剩下他和逢纪、许攸三人。
逢纪说道:“荀、孙二将军今败董卓,独得光复洛阳之功,将军意下如何?”
逢纪、许攸都是袁绍的心腹,听了逢纪这么说,袁绍也不隐瞒自己的担忧,他叹了一声,说道:“当日贞之邀我共击洛阳,我没有答应,如今想来,悔之不及。”
他问计道:“现下形势已是如此,卿二人以为我该当如何?”
许攸说道:“有两策。”
“哪两策?”
“一则如适才荀文若所言,荀侯、孙侯必会再邀将军追击董卓,将军可应之。”
袁绍默不作答。
刚才袁绍对荀谌说,他先遣淳於琼过河,之后他再亲提兵马去和荀贞、孙坚会师,这只是当着众人面前说的假话。自到冀州以来,他一直首先想要得到的就是冀州,又怎会肯在得到冀州之前浪费兵力,去追击董卓?
许攸和逢纪对视了一眼,逢纪接着许攸的话,说出了第二策,说道:“闻军报称:荀、孙二将军击破太谷后,董卓曾遣李傕至太谷求和,许荀将军以司隶校尉,许孙将军以执金吾。这第二策就是:将军可表一人为颍川太守,表一人为广陵太守。”
相比第一策的无用,许攸、逢纪的这一计可谓毒辣,乃是釜底抽薪之计。
司隶校尉、执金吾固是位高权重,可现在洛阳是个什么情况?
不但洛阳城池被毁,内无居民,而且周边数百里也无人烟,荀贞、孙坚如真是留在了这里,别说壮大实力了,便是他两人现下的那各两万多人马恐怕也会要养不起了,当此乱世之际,没了兵马,只有个“贵重”的空衔,又有何用?
可以预料到,袁绍的这两个表只要一出来,荀贞、孙坚别无它法,为了免得地盘被别人占去,只能立刻从洛阳撤军,各归本郡,如此一来,他俩追击董卓、再击长安、迎驾东返的打算也就只能落空,而他俩的这个打算只要一落空,袁绍也就不用担忧他俩的威胁会变得更大了。
只是,这个计策毒辣归毒辣,如是施出来,却未免会有损袁绍的名声。
明眼人谁会看不出袁绍真实的用意?
袁绍因之迟疑,说道:“贞之与我为盟,我如表他人为广陵太守,会不会引人非议?”
逢纪说道:“成大事者,何在意他人非议?今世乱,兵强者胜。将军只要能得到冀州,以冀州为资,凭将军的家声、名望,袭光武故事,削平诸乱,定天下如反掌之易!待天下定后,谁又还会再来非议将军?”
袁绍问许攸:“子远,卿何意也?”
许攸答道:“诚如元图所言,荀、孙二将军今已败董卓,独得光复洛阳之功,以攸之见,将军如不早谋,再等到他两人克取长安,迎驾东返,将不可复制矣!”
袁绍做出了决定,说道:“我即表周昂为颍川太守,表淳於琼为广陵太守。”
……
鲁阳,袁术军中。
闻报荀贞、孙坚大败董卓,已光复洛阳,袁术大惊,下意识得从席上站起,追问道:“果真已败董贼,克复洛阳?”
来报信的人答道:“是。”
袁术良久无言,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落座,打发了这报信之人出去,问席上诸人道:“不意荀、孙二子竟这般侥幸,居然能击败董贼,光复洛阳。”
席上众人也各惊诧。
一人离席起身,说道:“荀、孙既败董卓、克复洛阳,值此之时,将军不可犹豫,当立即亲提兵马,急至洛阳,与荀、孙合兵,共追董卓。”
又一人起身说道:“此言谬矣!”
袁术看去,见反对袁术提兵去洛的乃是他帐下的长史杨弘。
袁术是货真价实的后将军,后将军是重号将军之一,可以开府,长史是将军府中的一个重要吏职,相当於后世的秘书长或幕僚长。
袁术问道:“德业,卿何意也?”
德业,是杨弘的字。
杨弘说道:“今刘表在荆,居宜城,招揽英豪,意在明公,蒯良、蒯越、蔡瑁诸辈皆投从之,在这个时候,明公如提兵出州,则董卓能否为明公得获吾不知也,南阳、荆州将不复为明公所有,吾却知也!”
刘表在宜城,招揽荆州英豪,聚兵收粮,所为者只有一事:那就是想要把袁术赶走。在这种关键的时刻,袁术如果主动带兵离境,可以想见,不但荆州他不可能再得到了,并且甚而连南阳他也不能再保有了,而如无了南阳,袁术也就成了无根之萍,将难以再成就大事了。
杨弘这番话说到了袁术的心里,袁术说道:“诚如卿言,刘景升意图叵测,我确是不可稍离鲁阳,可荀、孙二子已复洛阳,我若是不与理会,万一他俩再克复长安,迎回天子?这……。”
荀贞、孙坚如真的能迎回天子,那他俩就是此次讨董的最大功臣,袁绍、袁术都得靠边站了。
杨弘说道:“吾有一策,可使荀、孙不得迎驾东返。”
“噢?是何计也,快快道来!”
“荀、孙素不敬将军,殊可恨也!如无刘表在侧,将军自可趁如今他俩主力在外之机,遣一猛将,入据颍川,只惜今有刘表在荆,此计却是不得行也。”
刘表已经是一个大敌了,如再遣兵去抢颍川,那便是又惹上了荀贞、孙坚这两个强敌,此计确是不能用。
袁术说道:“此计既不能用,然则卿计到底为何?”
“吾闻董卓曾欲表孙坚为执金吾,荀贞为司隶校尉,将军可由此另表一人为颍川太守,再表一人为广陵太守,如此,孙坚、荀贞为保颍川、广陵不失,必归也。只要他俩归郡,自就不会再有他俩追击董卓、迎驾东返的可能了。”
杨弘却是与逢纪、许攸想到一块儿去了。
袁绍在听到此策时,因担忧自己的名声会因此受损而有所迟疑,袁术却是毫无迟疑,闻言大喜,说道:“此计妙哉!”立即做出决定,“我这就表卿为颍川太守,再择一人表为广陵太守。”
……
荀贞、孙坚败董卓、得洛阳,方刚三日,先是河内的袁绍表周昂为颍川太守、表淳於琼为广陵太守,继之不久,又有鲁阳的袁术亦连表两人,分为颍川、广陵太守。
消息传到洛阳,荀贞、孙坚大怒。
荀贞、孙坚败董卓、得洛阳,方刚三日,先是河内的袁绍表周昂为颍川太守、表淳於琼为广陵太守,继之不久,又有鲁阳的袁术亦连表两人,分为颍川、广陵太守。
消息传到洛阳,荀贞、孙坚大怒。
荀贞、孙坚败董卓、得洛阳,方刚三日,先是河内的袁绍表周昂为颍川太守、表淳於琼为广陵太守,继之不久,又有鲁阳的袁术亦连表两人,分为颍川、广陵太守。
消息传到洛阳,荀贞、孙坚大怒。
孙坚怒对荀贞说道:“汝南袁氏世受国恩,四世三公,为天下所重,我向以为他家乃是国之坚石,今故太傅袁隗无辜被害,袁氏在京者凡数十余口尽为董卓所戮,袁本初、袁公路兄弟既不思报还国恩,又不思为家门报仇,分屯兵於冀、荆,心怀别图,这倒也罢了,……贞之,你我方破董贼,正要再进兵长安,以迎圣驾,他两人却竟在你我的背后插刀子!孰不可忍也!”
荀贞问孙坚道:“二袁已行事如此,文台,你意你我该将如何?”
孙坚骂道:“竖子不足与谋!”骂完了,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还能如何?你我难道还真的去当这个执金吾、司隶校尉不成?事已至此,总不能坐看颍川、广陵被人占去。”
“文台的意思是:你我当撤兵归郡么?”
“也只能这样了!”
荀贞、孙坚在洛阳城外住了一夜。
次日上午,又得军报,说周昂领兵五千,已出河内,往颍川而去。
这个周昂是丹阳太守周昕的同产弟。
周氏兄弟共兄弟三人,除周昕、周昂外,还有一个幼弟,名叫周喁,他兄弟三人家在会稽,会稽周氏乃州郡之一名族也,与汝南袁家世代通好,故而周昕、周昂、周喁兄弟与袁绍、曹操皆交好,现除周昕因在丹阳为太守而未在河内,周昂、周喁都在袁绍帐下任事。
孙坚听到这个消息,又是大怒,对荀贞说道:“袁本初相逼何急!”
打下洛阳后不久,因见大势已去,洛阳东、南诸关中的董兵多弃关而走,故而现下颍川与司隶交界处的轘辕关中已无董兵把守,当董兵退后,被荀贞、孙坚留在颍川的部队接管了此关,因而现在可以经洛阳过轘辕,直入颍川,相比之下,这段路程要比从河内到颍川近得多。
因了这个缘故,孙坚虽是恼怒,但也没有急着就回颍川。
荀贞对孙坚说道:“有卿与我雄兵五万余众在此,周昂只带了五千人岂敢入颍川之境?以我度之,他应只是做个样子罢了。文台,诸陵被董卓毁坏者,有的还没有被填塞完,你我不用着急,且再等上两日,待填塞好了诸陵,等把洛阳宫中收拾妥当,你我再带兵返郡不迟。”
孙坚应道:“卿言甚是。”
荀贞心道:“我记得文台便是在此次讨董时,於宫中发现了传国玺,……却也不知此事到底是真是假?如若是真,却为何直到今日我还没有得到诸部的回报?”
打着收拾洛阳宫室的旗号,荀贞调集了数千部卒,由赵云带着现正在宫中细细搜寻,——当然,荀贞没有告诉他们要搜寻的是什么,只是命令他们仔细检点宫中遗存,凡是发现与天子、皇室、国家有关的器具文牒,首先要来报给荀贞知道,然后再封存完好,以备将来可能的需要,只是,赵云带着人在宫中已搜寻了两天多了,倒是找到了一些与天子、皇室、国家以及公卿大臣们有关的器具、文谱、典籍,可至於传国玺?却是半点消息也无。
同时在宫中搜检的还有孙坚的部曲,荀贞心怀疑惑,又想道:“莫不是传国玺已为文台所得?”
荀贞、孙坚都在城外住,但两人各有部曲,故而不在一营,辞别了荀贞,孙坚气呼呼地回到了自己营中。入到营里,进到帐内,孙坚屏退左右,打开帐角的一个铁箱,小心翼翼地从箱中捧取出了一件物事,只见此物乃是由玉石通体刻成,方圆四寸,龙鱼凤鸟钮,正面八个字,乃是大篆,字曰:“受命於天,既寿永昌”,——可不正就是荀贞所思不得的传国玉玺!
荀贞猜测得不错,这个传国玺正是被孙坚的部曲在宫中发现的。
发现此物的是个兵卒,这个兵卒不知此物是何,只觉得应是一件宝物,因而私藏了下来,结果却在当夜被巡查的程普发现,程普没有声张,因事关重大,为了保密,他先是寻个借口杀掉了这个兵卒,继而便悄悄地将此物献给了孙坚。
莫说荀贞不知孙坚已得传国玺,便是孙坚营中的诸将,至今也只有程普、吴景、孙贲等寥寥数人知道传国玺到了孙坚的手中。
孙坚独在帐内,轻轻地抚摸着这方据说是传自秦始皇帝、代表着“天命”的印玺,看向印玺的眼中透出复杂的光芒。他喃喃念着刻在这方印玺上的八个字:“受命於天,既寿永昌”,他顿了顿,复又念诵前四个字:“受命於天”,念了一遍,又念一遍,反复念了多遍。
孙坚心道:“‘受命於天’。不意今在洛阳竟却得到了此玺!……这究竟是代表了何意?”
孙坚出身寒微,其家非是儒门士族,因对巫术神鬼一道颇是相信,又也正是因了出身寒微之故,他本是提足了劲要保大汉,想使得自己的家族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功业而成为如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样世代公卿的名门望族,可在保大汉的途中,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竟忽然得到了传国玺,联系到巫道的神鬼之说,他不觉就产生了迷惑,心中想道:“此玺落入我的手中,到底是因为上天想让我立下为汉室找回传国玺的功劳?又或是在暗示汉家的气运已尽?”
他又想道:“我与贞之都往宫中派了兵马,但此玺却没有被贞之得到,而是为我所得,……‘受命於天’、‘受命於天’,这难道就是‘天命’么?”
联系到眼下的局势,他又想道:“二袁各怀私心,不思为国,今正当我与贞之要继续追击董卓之时,他两个各自表人,来夺我颍川,却是逼得我只能半途而废,不得不撤兵归郡。……如是他俩没来这一手,也许用不了多久,我和贞之就能迎回天子了,而他俩却偏偏在这个时候来了这一手,我和贞之这一归郡,迎回天子怕就是遥遥无期了……而就在此时此刻,我得了传国之玺。……种种机缘巧合,‘受命於天”、“受命於天”,莫非这真的就是‘天命’么?”
袁绍、袁术如果没来这一手,孙坚和荀贞肯定是要继续进兵的,而如果继续进兵,就有彻底击败董卓的可能,一旦击败董卓,那接下来,自然就是要迎天子回洛阳了,天子一回到洛阳,传国玺孙坚就不能自留,就必须要献还给天子;可现下之时,袁绍、袁术却在此关头来了这一手,逼得孙坚不能再继续进兵,不能再继续进兵,那此传国玺就无法献还天子,孙坚只能把它留在自己的手中了,由是种种,各种的巧合之下,也难怪孙坚会瞎猜胡想,度测“天意”。
……
徐荣等一路向西,没能找到董卓。
董卓顺利逃入到了渑池。
闻得袁绍、袁术各表人为颍川太守和广陵太守,董卓大败之余,哈哈大笑,对左右跟从他一路逃至渑池的垂头丧气的败将们说道:“我以二袁为敌,没料到他两人却在此时助我!”
诸败将们听了董卓这话,士气略振,皆道:“二袁鼠辈,焉能与相国比?相国洪福齐天,自是吉人自有天相!”
有人说道:“二袁各表人为颍川、广陵太守,荀、孙二子不日或便将归,明公,他两人一走,洛阳可复得之也!”
董卓大败了一场,已生退意,说道:“洛阳已废,便是为荀、孙所得,也无关紧要。”
贾诩说道:“相国所言甚是。与其谋复取洛阳,不如且归关中,只要关中不失,稍微休养生息,相国自便可以高驭下,遣军出关,扫平山东。”
董卓说道:“文和所言,正与我意同!这洛阳是没什么可留的了,稍待两日,等收拢了诸军,我便与卿等入关。”
在渑池待了几天,等收拢完了残兵,又等轘辕诸关的兵马各自来到,董卓留了东中郎将董越屯守渑池,使中郎将段煨屯守华阴,又以自己的女婿中郎将牛辅屯守安邑,再以河南尹朱俊留屯司隶一带,随后就带着主力兵马西过潼关,往长安而去。
临走前,董卓交代董越等将:“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唯荀、孙小戆,诸将军宜慎之。”
董卓西去长安后不久,荀贞、孙坚填平了诸帝陵、清扫过了洛阳皇城,亦带兵归还颍川。
为天下瞩目的荀、孙讨董之战,由此暂告一个段落。
因轘辕关的董兵已弃关而逃,故而荀、孙此次自洛东返,未走来时的原路,而是过偃师、经缑氏,径往东南而行,过了缑氏县,再往前行不远便是轘辕关,而过了轘辕就是颍川郡界了。
这段路程总共只有一百六七十里,不到两百里地。
荀、孙行军虽不甚快,可也只用了两三天就可远见轘辕关卡了。
这晚驻营轘辕关外,荀、孙预备次日进关。
当夜,有急信从阳翟送来。
孙坚是颍川太守,因这道急信名义上是送给他的。
他浏览过后,不顾时已夜深,当即遣人速去请荀贞过来。
典韦诸虎卫举火在前,护卫着荀贞来到孙坚营中。
见到荀贞,孙坚没有多余的话,直接就把急报递给了他,说道:“郡府郭俊诸君遣使星夜送来了此信。”
荀贞展开观之,见这信却是州府从事孔德写来的。
信中的主要内容是恭喜荀贞、孙坚取得大胜,光复了洛阳,随之在信尾之处,孔德笔锋一转,寥寥数语,提到了一件事:州刺史孔伷久病在床,州府为他延请了许多名医诊治,经过不间断地治疗,病情本已稍有好转,可便在前数日,就在荀贞、孙坚大胜董卓的消息传到州府后,孔伷的病情又急剧恶化,现已昏迷两日未醒,眼看可能就要驾鹤西去了。
荀贞看完,把信还给孙坚,喟然叹道:“文台,你我出郡未久,不意孔公竟病重至此。”
孙坚撇了撇嘴,说道:“看孔从事信中所言,这孔豫州的病本已好转,却在闻你我二人兵胜复洛之后而忽又恶化,……贞之,他这分明是因疑惧你我两人之故而致病重的啊。”
孙坚的这个分析很有道理,荀贞也是这么想的,但心中这么想,荀贞却不想嘴上这么说,他神色不变,没接孙坚的这个话茬,转而说道:“文台,今董卓虽败,司隶半境犹在其手,豫州临司隶,正处在对抗董卓的前线,不可一日无主,却奈何孔豫州竟病重昏厥?”
“卿的意思是?”
荀贞先时表孙坚为颍川太守,其本意就是想用孙坚来控制豫州,从而可以成为自己在将来夺取徐州、以至争雄天下时的一大助力,只是当时一来大义在线、讨董为重,二来孔伷已在豫州,故而不能直接表孙坚豫州刺史,只能改表他为颍川太守,姑且算是做个铺垫,现下董卓已败,孔伷又病重昏迷,却正是该到再表孙坚为豫州刺史的时候了。
“孔豫州卧病百日,不能起,无法视事,早就当以病辞。我欲表卿为豫州刺史,卿意如何?”
汉家制度,凡是官吏久病,够百天而病尚未好,为不影响地方上的政务工作,就要辞职。
不过如是细细算来,孔伷其实并没有卧病百日,他的病一个是身体上的疾病,再一个则是因荀贞、孙坚而起的心病,时好时坏,而且早先时也不是不能视事,只不过这几天突然病重,以至昏迷罢了,按理说,是套用不上“凡病百日即需辞职”这条规定的,可是当今天下已乱,孔伷空有“名士”之名,而无军旅之才,那么在面对荀贞、孙坚这两个挟大胜之威、又挟光复洛阳之功归来的如狼似虎之人时,他自就是没有一点发言权,只能任由荀贞、孙坚揉捏了。
孙坚倒是没有想到过有朝一日他居然会能成为豫州主官的,——虽然荀贞说的是欲表他为“豫州刺史”,不是“豫州牧”,然而如今早非太平之时,已是到了兵强马壮为胜之时了,那么这“豫州刺史”和“豫州牧”在实际上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如无兵马,便是空有一个“州牧”之衔也掌握不了一州之地,而如有兵马,便是只得一个“州刺史”之衔又有何妨?因而,他闻得荀贞此言,又惊又喜,说道:“这、这……,表我为豫州刺史?贞之,此事能成么?”
荀贞表孙坚为豫州刺史,这很简单,一个奏表就够了,可要想坐稳这个位置却就难了。
难在两个方面,一是州内,二是州外。
首先来说州内。
豫州是大州,州内名士多,士族多,历年来凡是能出任豫州刺史的要么为儒林名士,要么便是出身自公卿贵家,就拿最近的这几任豫州刺史、豫州牧来说:王允,出自名族,家为州郡冠姓,世代为宦,本人也有才干,现为朝中尚书令、司徒;黄琬,也是出身名族,他的曾祖黄香做过尚书令,他的祖父黄琼当过太尉,他本人在豫州牧的任后也出任过朝中的三公之位;孔伷,虽然没有什么才能,可他却也是出自名门,知名天下,乃是很有名气的一个士林名士。
孙坚和他们比,完全没得比。
那么以孙坚的出身,他能压得住州内的那些名族、右姓么?州内那些郡国的太守国相又肯会听他的命令么?
这是一个难点。
再一个说州外。
豫州地处中原,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向来是难以坐守的,现今之时,又北有袁绍、南有袁术,袁绍、袁术之间,又还有张邈、刘岱等等的各路诸侯,凭孙坚的兵马实力,他能抵得住这些人的虎视眈眈么?
这是又一个难点。
董卓西去长安后不久,荀贞、孙坚填平了诸帝陵、清扫过了洛阳皇城,亦带兵归还颍川。
为天下瞩目的荀、孙讨董之战,由此暂告一个段落。
因轘辕关的董兵已弃关而逃,故而荀、孙此次自洛东返,未走来时的原路,而是过偃师、经缑氏,径往东南而行,过了缑氏县,再往前行不远便是轘辕关,而过了轘辕就是颍川郡界了。
这段路程总共只有一百六七十里,不到两百里地。
荀、孙行军虽不甚快,可也只用了两三天就可远见轘辕关卡了。
这晚驻营轘辕关外,荀、孙预备次日进关。
当夜,有急信从阳翟送来。
孙坚是颍川太守,因这道急信名义上是送给他的。
他浏览过后,不顾时已夜深,当即遣人速去请荀贞过来。
典韦诸虎卫举火在前,护卫着荀贞来到孙坚营中。
见到荀贞,孙坚没有多余的话,直接就把急报递给了他,说道:“郡府郭俊诸君遣使星夜送来了此信。”
荀贞展开观之,见这信却是州府从事孔德写来的。
信中的主要内容是恭喜荀贞、孙坚取得大胜,光复了洛阳,随之在信尾之处,孔德笔锋一转,寥寥数语,提到了一件事:州刺史孔伷久病在床,州府为他延请了许多名医诊治,经过不间断地治疗,病情本已稍有好转,可便在前数日,就在荀贞、孙坚大胜董卓的消息传到州府后,孔伷的病情又急剧恶化,现已昏迷两日未醒,眼看可能就要驾鹤西去了。
荀贞看完,把信还给孙坚,喟然叹道:“文台,你我出郡未久,不意孔公竟病重至此。”
孙坚撇了撇嘴,说道:“看孔从事信中所言,这孔豫州的病本已好转,却在闻你我二人兵胜复洛之后而忽又恶化,……贞之,他这分明是因疑惧你我两人之故而致病重的啊。”
孙坚的这个分析很有道理,荀贞也是这么想的,但心中这么想,荀贞却不想嘴上这么说,他神色不变,没接孙坚的这个话茬,转而说道:“文台,今董卓虽败,司隶半境犹在其手,豫州临司隶,正处在对抗董卓的前线,不可一日无主,却奈何孔豫州竟病重昏厥?”
“卿的意思是?”
荀贞先时表孙坚为颍川太守,其本意就是想用孙坚来控制豫州,从而可以成为自己在将来夺取徐州、以至争雄天下时的一大助力,只是当时一来大义在线、讨董为重,二来孔伷已在豫州,故而不能直接表孙坚豫州刺史,只能改表他为颍川太守,姑且算是做个铺垫,现下董卓已败,孔伷又病重昏迷,却正是该到再表孙坚为豫州刺史的时候了。
“孔豫州卧病百日,不能起,无法视事,早就当以病辞。我欲表卿为豫州刺史,卿意如何?”
汉家制度,凡是官吏久病,够百天而病尚未好,为不影响地方上的政务工作,就要辞职。
不过如是细细算来,孔伷其实并没有卧病百日,他的病一个是身体上的疾病,再一个则是因荀贞、孙坚而起的心病,时好时坏,而且早先时也不是不能视事,只不过这几天突然病重,以至昏迷罢了,按理说,是套用不上“凡病百日即需辞职”这条规定的,可是当今天下已乱,孔伷空有“名士”之名,而无军旅之才,那么在面对荀贞、孙坚这两个挟大胜之威、又挟光复洛阳之功归来的如狼似虎之人时,他自就是没有一点发言权,只能任由荀贞、孙坚揉捏了。
孙坚倒是没有想到过有朝一日他居然会能成为豫州主官的,——虽然荀贞说的是欲表他为“豫州刺史”,不是“豫州牧”,然而如今早非太平之时,已是到了兵强马壮为胜之时了,那么这“豫州刺史”和“豫州牧”在实际上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如无兵马,便是空有一个“州牧”之衔也掌握不了一州之地,而如有兵马,便是只得一个“州刺史”之衔又有何妨?因而,他闻得荀贞此言,又惊又喜,说道:“这、这……,表我为豫州刺史?贞之,此事能成么?”
荀贞表孙坚为豫州刺史,这很简单,一个奏表就够了,可要想坐稳这个位置却就难了。
难在两个方面,一是州内,二是州外。
首先来说州内。
豫州是大州,州内名士多,士族多,历年来凡是能出任豫州刺史的要么为儒林名士,要么便是出身自公卿贵家,就拿最近的这几任豫州刺史、豫州牧来说:王允,出自名族,家为州郡冠姓,世代为宦,本人也有才干,现为朝中尚书令、司徒;黄琬,也是出身名族,他的曾祖黄香做过尚书令,他的祖父黄琼当过太尉,他本人在豫州牧的任后也出任过朝中的三公之位;孔伷,虽然没有什么才能,可他却也是出自名门,知名天下,乃是很有名气的一个士林名士。
孙坚和他们比,完全没得比。
那么以孙坚的出身,他能压得住州内的那些名族、右姓么?州内那些郡国的太守国相又肯会听他的命令么?
这是一个难点。
再一个说州外。
豫州地处中原,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向来是难以坐守的,现今之时,又北有袁绍、南有袁术,袁绍、袁术之间,又还有张邈、刘岱等等的各路诸侯,凭孙坚的兵马实力,他能抵得住这些人的虎视眈眈么?
这是又一个难点。
荀贞对此,却是早已想得清楚了。
他令侍卫在自己席后的典韦等人退下,又请孙坚把孙坚的左右也都退下,当帐中只剩他与孙坚两人后,他对孙坚说道:“袁本初觊觎冀州,袁公路意在荆州,如张孟卓诸辈,碌碌无为,不足提也,今能扶助汉室、讨逆平乱、为民解倒悬者,唯数人而已,卿与我可算其二。卿如能得豫州,则卿在颍川,我在广陵,东西呼应,携联成势,纵有一时之内忧、外患,不足定也,卿又有何忧?”
孙坚听出了荀贞的意思。
“孙坚在颍川,荀贞在广陵”,这话的意思明显是在孙坚得了豫州刺史位后,荀贞就要图谋徐州。如荀贞真能占下徐州,那么到得那时,豫州、徐州两州结盟,确可算是一股强大的势力,便是袁绍得了冀州、袁术得了荆州,荀、孙只要联手,也足能相抗了。
孙坚不觉地就又想到了那方传国玺上,他心道:“方得传国玺,便又将得豫州,……如我果能得豫州为资,再与贞之为盟,日后功业恐难言说!”又是激动,又是振奋,遂对荀贞说道,“此事果如能成,我自当与卿为盟,共讨不臣,以扶汉室。”
话说到这个程度,两人已经不需要再多明言了。
他两个之前讨董时虽也是盟友的关系,可那个盟友只是为了单纯的讨董,算是一个军事上的暂时结盟,但现在的这个盟约却是完全不同,不单有军事结盟的内容,而且也有了政治结盟的内容,并且这个结盟也不再只是暂时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盟约了。
荀贞、孙坚相对一笑,两人俱是心情振作。
不过在这振作之中,两个人也各有一点忐忑,更有压力。
就不说袁绍、袁术,便只豫州的那些郡国守相、徐州的刺史陶谦,这些就没一个是省油灯的,摆在他俩面前,需要第一个跨过的难关便是他们。
好在有一点,现在袁绍尚未得冀州,袁术亦未得荆州,他两人各有强敌需要对付,这就给了荀贞、孙坚立足豫、徐,从而彻底把此二州掌控在手的时间和机会。
荀贞使人连夜写成奏表,以孔伷病百日应辞为由,表孙坚为豫州刺史,次日传送各地。
同时,在荀贞的请求下,孙坚也写了一道奏表,却是表乐进为下邳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