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春秋做贵族 > 第108章:果然提了那茬

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108章:果然提了那茬

作者:荣誉与忠诚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43:31

第108章:果然提了那茬

有那么一件事情肯定是出于需要,等待哪天绝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的那一刻,又有那么一位猛人站起来,旧有的习俗以及规则肯定是会得到改变。

对于现在的贵族女子来说,她们不希望自己孤零零一个人到夫家,需要有几位姐妹一块过去,不说联合起来从内宅架空到掌握夫家的全部权力,仅仅是平时能有个聊天解闷的人就挺好的。

智瑶因为“魂穿”再根据所处家庭环境的关系,好像没什么跟芬嬴聊的话题。

要是在现代?作为男性再没有话也要找话说,免得女性待得非常不舒服,别提什么以后的可持续性发展,见一面大概就没有再见的可能性了。

一对订婚的夫妻,再加上几个附赠的媵,他们的相处方式很符合当代。

过程中完全是媵在各种叽叽喳喳,问一些话看智瑶没有想要回答的意思,她们会很主动地再次改换话题,反正不会造成冷场的情况。

智瑶了解了一下四个媵的名字,她们分别叫碧、茗、好、苇。

媵是陪嫁,一辈子注定就是附属品,生了孩子也不会有做母亲的权力。一名男性的妻会是所有孩子共同的母亲,再区别出嫡、庶之分,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智瑶还了解到,四媵之中有两名是嫡出,她们是碧和苇,碧是梁婴父的女儿,苇则是来自邯郸赵,茗和好则是赵鞅的庶女。

现在有一个好的“名”是贵族的待遇之一,其余阶层不管男女很难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名”,甚至还存在没有“名”的情况,有的就是一个昵称、外号什么的。

至于姓和氏?大把大把没有姓、氏的人,等进入战国阶段都是这么个情况,连去秦国受到重用才变法的那一位“鞅”,他的前缀前前后后就改了几次,在卫国独称“名”,出了卫国称“卫鞅”,在秦国当官了以官职为前缀,直至获得“商”这块封地才被称呼为“商鞅”。

赵氏陪嫁的媵之中有邯郸赵的嫡女?这个真心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外人都会因此而对赵氏的印象改观。原因是赵鞅的表现显示赵氏仍然认可邯郸赵这门亲戚,后面会扶持赵午的后代。

梁氏的话?他们虽然跟邯郸赵一样不服从赵氏这个大宗,只是梁氏做得更为隐晦,随着梁婴父被袭身亡,后面赵氏肯定会加强对梁氏的管控。

整场聊天中,芬嬴是话最少的那一个,不由让智瑩怀疑芬嬴以后能不能持家。

然而,智瑶知道自己的担忧很多余,媵就只会是媵,再厉害也只能通过妻来实施影响力。而妻子是通过丈夫来施展权力,等于丈夫有自主意识的话,女人的话语权也就那样。

卫国的南子就是那么个情况,她能通过卫灵公去达到很多目标;等到了卫辄成为卫国的国君,她是依靠孙子的地位去施展影响力,压根就没有可能走到前台。

“瑶日后多来,芬亦可寻我。”智瑶一个眼神就让四个媵闭嘴,再对芬嬴讲了那么一句话。

现在没有什么男女大防,贵族男女没有婚约之前,小伙子只是不喜欢跟小姑娘凑一堆,交朋友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时间已经来到傍晚,消失了很久的赵伯鲁重新出现,邀请智瑶前往吃宴。

接下来没有芬嬴等小姑娘的发挥空间,也就是说她们不会再出现在正式的饮宴场合。

智瑶来到饮宴场地时,第一眼就看到自己父亲智申的那一脸便秘表情。

其实也就是衣服穿了好几层,要不然绝对能够看到智申的后背一片汗迹。

作为儿子的智瑶不会嘲笑父亲,更不会心生“父亲真没用”的想法。

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同样不是每一个人跟谁都能谈笑风生,有些人就是不擅长社交,对上气场太强的人心理压力大而已,不代表无法在其它方面发挥出属于自己的优势。

赵鞅是一个大家族的现任家主,还是晋国的中军佐,主要的是他的气场太有侵略性,地位相同的人与之相处都会难受,智跞因为地位高还能扛得住,像是同地位的魏侈和韩不信也会被赵鞅压制,何况是作为二代的智申呢?

大家分别就坐。

智瑶顺着智申的作为被排在顺位第二,正对面是赵获。

赵鞅坐在加高的台子之上,主位肯定是他的。

世子赵伯鲁坐在右侧的第一位,第二位是赵获这个赵氏核心族人,往下就是根据家族地位的排序。

智瑶的左边是智申,右边则是辅果,再后面同样是来自智氏的核心族人。

“得此佳婿,我心甚喜。诸位,共饮一樽!”赵鞅进行了开宴的调子。

今晚这一顿饭的性质已经被定了下来,只谈赵氏和智氏的友好。其余有什么争议的事情,反正今晚谁都别提,提就是在添堵。

现场,赵鞅、赵伯鲁和智申、智瑶用的酒具都是“爵”,其余人或是“盏”、“勺”、“觯”等等。

说白了,身份不同的关系,用的餐具也就不一样,跟赵鞅能用鼎来盛载食物,其余人暂时不够资格的理由一样。

赵鞅是晋国位比诸侯的“卿”来着,除非是智跞、魏侈或韩不信在场,要不然其余人……包括注定会成为“卿”却暂时不是“卿”的智申一样,暂时不够资格“鼎食”。

作为今天主角之一的智瑶,举着酒爵站起来,说道:“得此良缘,瑶之幸也。以此‘樽’敬参礼诸位!”

老赵家的酒有点苦,喝起来好像度数也比外面的酒更高一些?

坐在主位的赵鞅全程在注视智瑶这位准女婿,能看出心情方便非常不错。

其实也对,有女儿的话,注定作为岳父,谁不想自己有一个优秀的女婿呢?

年仅十五岁的智瑶已经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优秀,乃至于是远比大多数成年人更加优秀。

不提虚的,晋国有多少人能率军更诸侯交战,打出三战三胜的战绩?

智瑶两次跟诸侯联军打,两次都是获得胜利,其中的一次还挽救赵鞅于败局。

产生最大影响的是智瑶率军奔袭齐国,成功地攻进“临淄”并抢掠了礼器。

如果智瑶不是来自晋国,又或者说不是出身智氏,其实攻下“临淄”和抢掠一个国家的礼器,哪一件都不算是什么好事。原因当然是能得手一次,未必能扛得住齐国随后的报复。

老赵家的饮宴肯定要展现出一个悠久家族的底蕴,可以从宴会上的用具得到体现,再来就是仆从表现出来的高素质。

老智家同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会在各种礼仪上进行回馈。

两个家族的族人在对话,能听到很多的“引经据典”,一般是引用自《诗经》,再表达出某个典故就是自己想说什么话。

就是这样,搞得去了一些特殊场合,没有读过书完全不知道别人在讲什么,只能坐在一旁傻愣傻愣的,想插一嘴话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智瑶在跟孔子交流时期,不止一次遭遇到相同的情况。

别人是在特殊场合才那样,孔子则是不分场合一定会引经据典,整得别人跟孔子聊天需要有一定素养,要不然根本就聊不到一块去。

很多时候智瑶会拿老子跟孔子来对比,纳闷素养更高的老子怎么就没有那毛病,后来搞清楚老子没有想要立人设,孔子则不一样。

“伯鲁将要统兵出征。”赵鞅提到了赵氏对‘温’的军事行动。

智瑶一听,心想:“果然会提这事。”

晋国的内战已经到了收尾阶段,不出意外范氏和中行氏没有任何反扑成功的可能性,有资格分食范氏、中行氏的各个家族,哪一家都在用最快的速度尝试收割胜利果实。

尽管范氏和中行氏的败亡已经注定,不代表他们就彻底失去了抵抗能力,要是有谁被“蹬”了一下,不知道会出现多大损失,遭到其他家族的笑话是必然。

智瑶摆出了一副用心在听的姿态,话却是没有打算多讲几句。

赵鞅给赵伯鲁一个“师”的兵力,他们掌握的情报中,“温”的抵抗兵力应该在四千左右。

那个“温”的历史已经有些久,近百年前是郤氏在经营,郤至将“温”给发展了起来,一度成为晋国最大的粮仓之一。

后面栾氏设局灭掉了郤氏,范氏在攻打“温”的时候损失惨重才拿下,随后“温”也就成了范氏的封邑之一了。

现在,赵伯鲁只有一个“师”的兵力,负责攻打至少有四千守军的“温”地?

城池攻防战肯定是对守方比较有利,一般是进攻方要有守军的五倍数量,才适合进行攻城。

赵鞅看着智瑶,问道:“瑶以为伯鲁当如何取之?”

就说吧!

先问问看法,铁了心要智瑶跟赵伯鲁一块去,不管智瑶讲什么赵鞅都能找到由头。

智瑶已经有善战的名声,讲不出什么看法则是在砸自己的招牌。

举办饮宴的大厅在赵鞅提到“温”之后,赵氏那边的人就很自觉地停下交谈。

这压根就摆明了一件事情,他们知道赵鞅会在饮宴上提到什么话题,又是有什么目的。

智瑶在脑海风暴,需要提出一个至少靠谱的说法,又能把自己摘出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