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太师 > 第三百八十章:渡江之捷

大明太师 第三百八十章:渡江之捷

作者:煌煌华夏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42:00

第三百八十章:渡江之捷

中军帅帐,李芳远望着沙盘陷入了沉思之中。

怎么办?

好办。

撤!

趁明军包围圈还没有成型之前,自己完全是有撤退机会的,以左右两翼骑军殿后,自己则带着中军脱身南撤,明军根本无力追杀。

毕竟,此刻明军的主力还没有攻破坞堡阵,还被牢牢牵制在正面战场上。

只是自己这一撤,所谓的临江防线就不战自溃了。

李芳远望向北方,重重的叹了口气。

“传令,撤!”

在鸭绿江阻击常茂一个多月后,李芳远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被自己一手缔造且倾注信心的临江防线大营,带着五万中军井然有序的撤退。

左右两翼骑兵殿后,保着李芳远南撤。

“常帅,李芳远撤了。”

常茂等到了这条消息,毫不意外的轻蔑一笑:“他是个聪明人,自斩是他现在唯一的去路。”

“要追杀吗?”

“不用了。”常茂大步流星走出帅帐,望着处处喊杀声的战场,遥指道:“全军停止进攻,给本将军把这所有坞堡全部包围起来,让里面固守的敌军投降!”

当李芳远选择撤退的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这位朝鲜的靖安大君亲手放弃了尚在坞堡阵中坚守的数万将士,等待他们的下场,要么就是战死于疆场,要么就是饿死在坞堡中。

外无援军、内无粮草,三万余朝鲜军在坚持了三日后,选择了走出坞堡,向明军投降。

渡江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此战前后历时三十七天,前后毙敌一万两千余、俘虏三万一千人,可谓大捷。”

行军文书提笔写下捷报,面向常茂笑道:“常帅开了一个好头啊,此番捷报送往京师,太师一定会有嘉奖。”

“不到五万的斩俘而已,算什么大捷。”

常茂倒是不甚看得上这份战果,只言语一句后便将这事揭过:“通知俞以丰,让他组织一些人手和工匠来,这不还有三万多朝鲜俘虏吗,把坞堡阵一拆,足够在这鸭绿江造一座大桥出来,确保我军后勤补给可以源源不断的送入朝鲜战场。”

“此战,我军共折损儿郎八千余人,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八千桥吧。”

行军文书沉思片刻后言道:“八千、八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底还是常帅您神通广大,胜了那李芳远一筹。”

常茂无声笑笑,他倒是没想到什么谐音的事,不过行军文书的吹捧还是让常茂沉重的心情好了不少。

随后的几天,常茂率军在原地修整数日后,等到俞以丰带人前来接管俘虏后,前者才继续领军南下。

虽然这场渡江战役的斩俘并不算多,但还是重创了李芳远和朝鲜方面,后者不得不引军撤回平壤修整,如此一来,便将整个朝鲜以北尽数让了出来。

明军所到之处,再无任何阻击。

“严令三军,所到之处必秋毫无犯,另外,之前咱们纵兵于后行劫掠焚田之事,必恶民情,后勤所输军粮要尽数散于百姓,保证他们不会因为缺粮而饿死。”

常茂已经将朝鲜视做了自家的基业,故而并没有急着继续进攻,而是搞起了民生恢复和赈济灾情的事来,如此一来,又是大把的军费开支。

不过这么做的好处也很明显,被明军占领的地区,朝鲜百姓的反抗并未有多么激烈,偶有零星袭击之事,也被很快扑灭。

这就看出汉化程度的重要性了。

朝鲜,是陈云甫精心挑选出的第一个对手,攻占难度是最低的,战场上的仗常茂打赢了,而战场外的仗,一样好打。

等把后方完全稳定住之后,常茂才领军继续南下,迫**壤府。

“咱们这次耽误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李芳远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不仅在平壤修整好,还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看来,又是一番恶战啊。”

常昇出现在常茂身边,遥望着南边那模糊的平壤城感慨道:“咱们这位对手,倒还是个打防守战的高手。”

“他善守,咱们善攻,就看谁更技高一筹了。”

“这位李芳远还是李成桂的儿子,要不然,换做外人为帅的话,就凭他丢失临江防线这场大败,咱们还可以行反间计来除掉。”

常茂点点头,并未接话,而是转口问道:“现在开京那里有没有什么动向?”

“听说李成桂又给李芳远送了几万精锐,并且在加快从各道府抽调援军的动作,料想要不了一个月,这平壤,就会云集几十万大军了。”

常茂并未觉得有什么压力,反而一笑:“几十万,那岂不是说,这场平壤攻坚战有望成为朝鲜战场的大决战?”

“是啊。”常昇跟着一笑道:“打下平壤,就再也没有敌人能拦住咱们了。”

“咱们要不要给李成桂一点时间?”

“好主意。”

常昇瞬间明白自己大哥的意思,哈哈一笑道:“让他们把防守的重心都放在平壤吧,这样一来,等到东南水师攻陷济州岛,在光州沿海登陆后就可长驱直入,和我军形成南北两向夹击的战略局面。

彼时,定让他李成桂顾头不顾腚,咱们先把三韩旧地打下来,只给他留一个京畿道。”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也是定下了先剪除羽翼的作战方针,拉拢新罗、进攻百济,最后在辽东和百济南北两个战场同时开花,大大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最后在唐高宗时期,彻底将曾经战胜隋炀帝而不可一世的高句丽灭国。”

常茂忆起历史,对李世民的功绩赞不绝口:“唐太宗给咱们后人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实战示例,直到今时今日,这也是个很好的战略方针,咱们照葫芦画瓢即可。”

“李成桂会不会也堤防这一点?”

“他倒是想堤防,可他有那个实力吗。”

常茂自信言道:“兵法中早就说过,打仗,打的是势,何谓势,唯国力耳,朝鲜撮尔小国,于我大明国力悬差十倍不止。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你看,孙武和李世民都在教咱们怎么打仗,咱们还不知道该怎么打吗?”

“大哥英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