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 第133章 师道系统融入政体

第133章 师道系统融入政体

做大蛋糕和改善分配,再怎么样也是有极限的。如果解决不了人自身的问题,基本上面临的结局就是――人亡政息。

要想真正做到泽延万世,其实就是让统治者不要带有私心,做好真正的开启民智,培育德化的工作。

这样一来,即使以后出现问题,那么也会有其他许许多多的‘明白事理’的人站出来尽快修正错误,而不是只剩下混蛋、蠢蛋、笨蛋、坏蛋一起互相坑害!

既然世界是个回旋镖,那么统治者去不想着去坑民、愚民,那么民众回馈给你的,也绝对不会是造反,破坏。

圣人之世,确确实实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

按照规律,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如果君王自己愿意执行仁政,把真正的好东西下发给民众,再使风俗淳根本不是什么空话。

尧舜,其实真的很伟大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都是被后人衬托出来的。他们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被尊奉为圣人了。

其实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根本没有那么遥远,没有那么玄乎就是每个人都按部就班做好‘人’,做好‘自己’就是了。

只是曾几何时,在圣人走后,一些自身不正的家伙成为了统治者,他们坏了规矩。

但是这不是说,情况就会这么一直坏下去。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面对任何情况,任何事情,只要你自己想要改变,你的心愿意改变,那么人就可以创造一切可能。

――

扶苏用他自己的言行说服了大臣们,跟着他一起去做改革,也变相的同意了以后帮着扶苏做那些文教普及的事情。

但是说实话,其实冯去疾这帮极端现实主义老大臣们心里有些虚,甚至于觉得这件事太不靠谱了,非常的玄幻。

毕竟老年人,走过的桥真的比年轻人走过的路多。他们太清楚人的秉性,太清楚人的阴暗面。

然而圣人之后的老祖宗们,他们选择了面对这个问题迂回政策,设置制度防范人的阴暗面,而扶苏则选择直接去化解阴暗面。

新皇帝是如此直接,直奔主题,直指问题所在。

但是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有扶苏带领,他们很安心,愿意去尝试。

也许是因为时代的原因吧,大秦帝国刚刚建立,是个新生的小孩子。大家都对它抱有厚望,每个人都希望它未来变得更好。

所以这些老臣们回到家里后,那是一个个坐在席子上,久久沉默啊。

实在是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啊。

他们非常好奇,未来的皇帝到底会把他们带领走向一个怎样的方向,未来的皇帝以后到底又会建立一个怎样的世界。

尽管有着诸多的担忧和后怕,这些臣子们还是小心翼翼地决定跟着扶苏干了。

而年轻正在茁壮的一代臣子们,他们听了扶苏的话之后,那可是兴奋的睡不着觉啊。

就像是在沙子里淘到了黄金一般那样兴奋,扶苏最厉害的就是他的所思所想,让人能够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所谓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父与子”的抗争。

即老一辈和年轻一辈的抗争。

上一辈的人,既得利益者,下一辈的人,未得利益者。

两股势力不断地抗衡。

只是往往年轻的一代,国家新生的血液,因为年轻,被世俗沾染的不够污浊,所以总是心底清明。

一旦国家有难,往往是这些年轻人、读书人们第一波站出来,为了他们眼中认定的纯粹的东西去战斗,去付出。

对于春秋战国以来造成的礼崩乐坏局面,人心污浊到了如斯的地步,最想要推翻这肮脏世界的,就是年轻人,正就是张苍、陈平、蒙毅、刘季这些人想要做的事情。

每个时代,都不缺乏这样的人。

然而,很多时候一些人时运不济,遇不到真正‘明’的君王。

幸运的是,他们这一批人遇到了扶苏。

这天朝会回去,这些年轻的大臣们那是满心的欢喜,见到家中厕里的猪都觉得可爱万分。

心才是衡量宇宙万物的尺度。

若是心开了,看一切都是光明。

扶苏给他们描绘的未来世界,不仅仅让他们对此感到向往,并且他们非常希望能够自己出一份力量,去打造那样一个世界。

接下来,一个崭新的世界将要诞生。

准确地说,世界原本的面貌就要被揭开还原暴露在众人眼前。

宇宙的奥秘,世界的真相,人生的意义,都将重现于世;

当然一定会有很多人因为知识量的缘故,会认为说这是一套全新的世界观、认知理念,其实不然。

那些宇宙、人生的规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只是过去被人篡改了,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实际上扶苏只是让他们重现于世而已。

对于接下来要揭示的内容,民众或许有人迟疑不信,也或许有人感到害怕,也或许有人坚定不移地跟着扶苏前进。

但是扶苏不会选择去强迫他们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数。

他只负责做他该做的,做该做的科普,将权力使用在正确的地方,把民众生产的所得,尽量地分回去,让民众自己享用他们的劳动所得。

命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即便是作为皇帝,扶苏也没有办法去改变他的命运。

只有自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王朝兴衰这件事上,扶苏根本不像他的父亲那样有那样深的执念,什么万世,那太荒谬。

扶苏,他并没有那种要让大秦王朝延续万年的愿望。

根据他所掌握的知识,人,关注于当下就是了,不要想着什么遥远的未来。干好眼下的事情,就是最重要的。

至于后人的历史,就让后人自己去创造吧。

在和臣子们意见达成统一以后,扶苏自己也想了很多事情。

他知道他以后要因为说出这些高人不肯外传唯恐遭到下士耻笑的真理从而遭到很多人的诽谤、诋毁、围攻;

甚至于他这一生,都要因为宣示这些真理从此不得安宁;日后会有无数的人来询问他问题,反驳他,质疑他,但是他能怎么样呢。

但是只有这么做了,才能帮助更多人脱离人世苦海,明心见性;才能把历史的车轮矫正引导正轨上,引领到正确的方向去发展。

如果能够真正减少人间罪业,那么他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

为此,这位心怀仁慈的帝王,他也知道,他必须要做出诸多的改变。

不是只有老臣们懂得现实,三千年的残忍压迫历史对扶苏来说字字皆是血。扶苏也知道,人能有多坏。

他知道,要创建这个理想的帝国,完成自己这一生应当完成的任务,他得咬着牙,狠下心来,破除一切幻想,对坏人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他会握紧权力这把剑,面对企图要利用这些文教知识来满足自己私欲、又或者是想要借着这个档口让自己赚的钵盆满体的骗子给予毁灭性的打击。

佛经,儒家、道学、易学,哪个不是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可是落到那帮下流无耻的人,就被他们改造成害人的东西。

拥有权力的意义就在于,这次扶苏可以阻止这些事情发生。

这就是为什么,扶苏过去打造太学,让公子们掌握经典的原因所在。

让皇家掌握经典解释权,其实没有那么黑暗的意义,就是为了管控压制民众,更重要的是借助公子们尊贵的身份,利用他们的‘金口’,让民众愿意听取真理。

这是因为人的劣根性所导致的,扶苏不得不这么做。

在人类社会中,倘若一个人身份低微,名不见经传,那么即便他掌握着至高的真理,大家也不会去听取的。

何况真理奥妙,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足以为道。

只有让那些权贵掌握真经,那些经过长久地‘压迫’、“被改造”的民众,才能借助习惯性的‘向上看’的力量,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知识、智慧,去求知,去完善自己的人格。

大道就像是水一样,它无处不在。可是往往因为无处不在,使得人对它总是看到了而不觉得有什么。

在人的观念里,物以稀为贵。

稀少的东西才是贵的,免费的普遍的共有的东西,是不值得珍惜的。甚至很多人对其保持轻蔑的态度。

就好像,人会认为,水这玩意儿不是哪里都有吗,它有什么奥妙的呢。

在非常之时,扶苏只能用非常之法。

这就是扶苏选择了保留贵族的原因所在,他们确实还是有点用的。

而且即便你不保留这些贵族,很快其他庶民夺取政权,又会自封为新贵族、新世家,照样和过去一样。

就因为这件事,扶苏这才让诸多五经博士去想尽办法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贵族来。

对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抱有极大信念的淳于越,还有儒家孔鲋等人,这批最顶尖的真正的老师,他们对这些贵族们的教化出力甚多。

儒家,本来就是教导统治者的。因为统治者手里拿着权,所以才要去仁爱治国。这才解释得通啊!

时隔六年,已经很有几个公子学的很出色了,就算没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没有什么新的体悟,好歹把《易经》爻辞的意思全部背会了。

毕竟遇到孔鲋这样的老师,他身上背着孔子后代的名声,诸公子们根本不敢怠慢,上课都是虚心听讲。

淳于越非常谦虚地告诉扶苏,“凭借诸位公子如今的实力,虽然日后未必能将国家治理地非常好,民众不一定非常富裕。但是诸公子治理民众,一定个个都是心里有数的,不会去苛待民众。”

这就是扶苏想要的效果。

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只有把君王诸侯教育好了,民众才会有好榜样,不会去干坏事,人与人之间,才能重新培养起信任感来。

为了巩固成果,扶苏在年初就在国库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给太学又加盖宫殿,新修阁馆。

扶苏告诫诸多博士们,“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一定要让诸公子们明白,既然身居尊位,就不能白白享用民众交上来的赋税,做人该做的事情。”

“不要要求自己做什么圣人,也不要要求做什么贤能,先从做好一个人开始。”

刚即位的扶苏给自己的弟弟们教导这样的话,说真的,这些个弟弟们原本因为扶苏继位的事情还对他有些不服气,毕竟他说一套做一套。

但是孔鲋、唐秉、淳于越他们支持扶苏,他们反对嬴政的做法,对扶苏的主张认同的不能再认同。

这些老师们就对诸公子展开了循环教育,每天反反复复念叨,直到他们听进去这些话。

公子将闾知道长兄一直很想建立一番伟业,但是没想到他竟然也有幸成为了扶苏大计划之中的重要一员。

他对此感到荣幸之至,也想要出一份力。扶苏要他们好好做人,将闾不仅仅接受了,还自己提高了自己的目标,他希望能够做到让民众满意。

至于胡亥,这位少年调皮的小孩,现在也被教育地规规矩矩,俨然历史上的公子扶苏一般。

淳于越循循善诱,让这个坏小子变成了谦谦君子,这件事一度成为太学里的经典教育成功事件,垂范诸生。

淳于越也对此非常得意,胡亥被教育成一个重情重义、仁慈爱民的王室公子。只要想到这个,他的面容上便不自觉得露出笑容。

按道理说,一个被教化成了顽固谦谦君子的胡亥,他应该对扶苏的作为比较反感。

造老子的反登基,这算什么孝顺,就这样的人还去教育别人。

好在灵活的淳于越事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面对胡亥的困惑和不解,他再三目光坚定地告诉胡亥,“外面那些都是谣言。”

“太上皇真的是禅让。”

“诏书上的字迹是太上皇亲自所写,不会有问题。”

为此,淳于越还特意让胡亥去看了诏书。

被教化成功的胡亥,看到了诏书,毫不犹豫地就相信了。

胡亥告诉淳于越说,“这么说,君父还是个慈父,陛下也还是我心中那个孝顺的大哥,带头垂范的大哥。”

淳于越眯着眼,连连点头。

胡亥为此还兴致冲冲,拿着诏书告诉自己的每个哥哥,“君父美德如此,当今陛下是再三为难才接受诏书的。不存在什么逼父退位。”

孔鲋望着胡亥,心中为他感到悲哀,傻小子,都被忽悠瘸了。

不管尚书台那些记述修史的家伙们可就高兴了,他们正愁这件历史大事没办法掩盖呢。有了公子胡亥这样一个真正贤德的老实人出来说话,他们自然狂喜,咔咔就把胡亥的言行都给记录了。

扶苏听说了这些事,那是对这个弟弟胡亥越发放心,甚至都开始犹豫,自己到底要不要让他离开咸阳去到封国。

没了他,自己在后宫可怎么活啊。

――

除了对公子加强教育,扶苏还继续贯彻落实自己的教育治国理念,对那些大秦秦吏们,也相应地加以教化。

但是因为扶苏不希望过分上什么德育课,他拒绝那玩意儿。

不小心就变成了形式主义,大家都是满口的仁义道德,实际上对这些东西满心的鄙夷。

那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看扶苏当朝掌权者和行政长官们的所作所为,靠自身身正影响学室弟子。

另一方面,就得选取真正的老师。

很多时候,老师看起来都是老师,讲的概念都是同一个概念。但是肚子里真正有东西的老师,才能让大家接受、记住并且去遵照理念做事;而那些只会泛泛其谈、照本宣科的老师,正因为他们敷衍了事,学生们根本不了解大义,所以才会产生误解。

为了这个事情,扶苏还亲自召见了秦国七十二博士。

周青臣也在博士之列,只是伴随着李斯的离开、姚贾的自杀,他意识到了如今君子当政,他那套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为此现在出面都不敢再强行露风头,规规矩矩站在最后面,唯恐大家翻他的旧账。

扶苏给这些博士们阐述了他的想法,“我秦国以法治国,这是最基本的国策,以后也不会改变。”

“你们也都知道,其实我秦国的审判制度规则里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审判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解决纠纷,而且要趁机让秦吏给民众宣传普法。”

“制度是人定的,也是人执行的。制定的时候大家都想的很好,很全面,力图要打击‘刑不上大夫’这种局面。”

“但是执行的时候,秦吏们就开始懈怠,有的趁机谋取私利,有的量刑过度,有的捏造证据。”

“尤其是量刑这件事,事关重大,量刑公平与否,民众能否接纳,这都影响帝国在民众心目中的权威。”

“但是秦吏们如何拿捏这个衡量标准,过去是靠着不断地增加法律条文细则,以此来解决不足。”

“但是增加法律条文,也没有办法阻止秦吏们懒政,怠工。”

“朕只有寄托希望于诸位了。”

把师教和国家治理融为一体,这绝对是扶苏对于大秦帝国干的伟大贡献之一。

扶苏吸收了荀卿的师道观,把师道教育和国家治理融合在了一起。详见本书第三卷

众多博士领到这个任务,都是信心满满啊。

尤其是眼下这个局面,天下政治正在往清明的方向走。

伏胜和孔鲋这些真正有干货的儒家传人那是乐意之至。

“陛下所想,正是臣等月前所探讨的。”

“秦吏作为执法基层官吏,明白的法律条文越多,知道的法律漏洞也就越多。而学室的学习只能提高他们的法律判决能力,并不能让他们的道德有所提高。”

“就像是奸臣赵高,他固然精通法律,可是却恶贯满盈。”

“陛下所担忧的,都是天下切实存在的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