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北宋大相公 > 第五十三章 报纸风潮

北宋大相公 第五十三章 报纸风潮

作者:思梦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33:51

第五十三章 报纸风潮

清晨,不少来到小摊上吃饭的护国寺读书人被一些稚嫩的吆喝声给吸引住。不少刚满十岁的孩子胸前背着一个巨大的布袋,几乎有半人高,里面塞满了报纸,看似很多其实并不重,从他们飞快的脚步就能看得出来。“汴梁日报,汴梁日报,民间时事,锦绣文章,精彩话本,商业广告,应有尽有,只卖五文钱一张。”宋文岩是苏州一家大户人家的子弟,和苏轼一样来汴梁参加科考,他来的并没有苏轼那般早,大年初五来的汴梁城,到今天才在汴梁生活了二十天。由于家庭优渥,并没有选择住在护国寺,而是自己租住了一间小屋。屋子不大二十平米左右,好在左右通透,时常有阳光照射进来,并不觉得阴冷。他和普通学子一般,每日奋力读书,就是为了能在东华门有唱名的机会。他像往常一样,出门吃些早饭,再回来继续读书。刚一出门就听见有小孩在吆喝‘汴梁日报’,对于其他的他并不关心,听到锦绣文章的时候,他瞬间起了兴趣,将那个小孩招来,问道:“少年,你所说的锦绣文章可是真的?”许是生意上门了,卖报少年笑得很开心。卖出一份报他就能得到一文钱的工钱,之前他已经卖出了不少,兜里跑步时还能听见铜钱撞击在一起的声音,短短半个时辰就有十几文进账,这都快要比他父亲一日赚得都要多了。他胸前的布袋里报纸所剩不多,他想着将这份报纸卖掉之后,再去‘新华书店’里再拿一些报纸来卖。卖报少年笑道:“可不敢欺骗公子,眉州才子苏轼公子您应该听说过吧,前些日子坊间还出过他不少的诗词,每一首都受人追捧,便是楼中的姐儿们读到苏轼的词都会爱不释手,这报纸上的文章就是他和他弟弟苏辙所写,这等文章还算不得锦绣文章嘛。”宋文岩在苏州时就已经听说过了苏轼的才名,来到汴梁之后苏轼的名声更是火爆。尤其是春玉楼出现的那四首词,他每日必读,依旧唇齿留香,现在想来依然将苏轼和陆垚两人当作天人,世上怎么会有这般的才子,仿佛谪仙人一般。苏轼写的文章他怎能不读。“少年,你这报纸怎么卖?”宋文岩问道。少年从布袋里抽出一份有四张纸的报纸,这报纸的尺寸与后世相当,“一份只要五枚铜钱,便宜得很。”宋文岩将报纸拿在手上,感觉有些吃惊。报纸的纸张比之书籍肯定是要差上一点的,但毕竟这也是纸啊,光是纸张的价格就不止五文钱,更别说上面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而少年说只卖五文钱,这不是亏本生意嘛,是谁在这里做善事呢。“当真五文钱?”宋文岩再一次问道。少年点点头,“公子我骗你作甚,你看我袋中的报纸都快卖完了,都是以五文钱卖的。公子若是不信,可以问问旁人,这街角的一户人家刚刚就买了一份。”宋文岩将信将疑地给了少年五文钱。少年将钱放进兜里之后,就要跑走,又被宋文岩叫住,“既然苏轼有文章,那陆县子可有新作在报纸上。”比苏轼还要出名的当属陆垚莫属,自从那几首词作之后,陆垚再无新作,这也让无数学子感到可惜,如果这张报纸能有陆垚的作品刊登,那是再不好过了。少年转头笑道:“这卖报纸的新华书店就是陆县子开的,报纸中的三回话本就是陆县子所写,公子若是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宋文岩拿到报纸之后,连早饭都不吃了,匆匆赶回家去,坐在书台前就开始细读苏轼的文章。当他看到陆垚所写的红楼梦时,顿时就被吸引住了,贾府的故事出现在了脑海之中。等到他晃过神来只是时间已经快到正午,他不得不感叹道,“陆县子当真大才。”最后他看到了一处广告,写着‘新华书店开业大酬宾,书籍价格二十文起。’“二十文!”宋文岩惊得从椅子上坐起,何书只卖二十文?他必须要去新华书店看看。像宋文岩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一本书卖十文当真骇人听闻,莫不是陆垚嫌家中钱多,要做那散财童子。这些文人子弟不管有没有钱的都向着新华书店赶去,谁都想看看这书到底长什么样子。还有一些人却喜欢里面的坊间时事,如‘某户家中失窃,作案竟然是家中亲弟。’,‘震惊!一男一女光天化日之下,居然做出这种事情来。’还有一些说书者拿到报纸之后便看到了商机,放弃之前的讲稿,在酒楼中大说红楼。陆垚和苏轼两兄弟坐在新华书店对面的酒中仙酒楼,他们坐在靠窗的位置,抬头就能看见书店的情况。他们身边还坐着一个喋喋不休的潘文,责备着陆垚是如何地忘恩负义,昨天居然没有喊他一起出去玩,他还辛苦地为陆垚看着酒楼,真是人心不古。

陆垚捂着耳朵看着人满为患的书店,庆幸自己此刻没有处在店内,看到那些书店的伙计忙得不可开交的模样就知道有多累。而且他要是在书店内,肯定有无数的问题在等待着他,哪有现在这般喝酒吃菜来的惬意。苏轼感叹道:“报纸上仅有一行小字写着书价之事,却能引得如此多的人来,可见书价带来的影响有多大,这事对朝堂的影响也不会小,官家肯定也会为了这件事来找你的。”陆垚喝了小半口自家酒楼里的三十度白酒,神情微醉,他还是觉得这种中度酒最好喝,不醉人恰微醺。他笑道:“官家找我也好,我正好也要有东西给他,家里的地窖都快摆不下,是要往皇宫里送点。”陆垚低估了彩票的收益,大半月的时间几个库房和地窖都已经摆满了铜钱,再不清出去都没地方放钱了。钱多也是一种苦恼,他还是怀念后世的纸币,身上随便装上几张就够花用,而现在的铜钱每次出门都要背个小半袋,若是购买大件,还得专门带个家丁背着钱。等时机成熟的时候,他想把纸币也推行出来。书店中的人络绎不绝,每个进入书店的人都会买上几本。因为便宜,几本也花不了多少钱,而且他们发现,新华书店书的质量比他们家中的书还要好,纸白如凝脂,字体也很新奇。最便宜就要数论语,中庸这类的书籍,只卖二十文,最贵的就是陆垚连夜加印的石头记。奈何石头记的字数太多,不过它用的字体很小,不可能像论语一样一页只印七十五个字,而是采用了比报纸大一号的字体来印刷,便是这样,石头记整本书的厚度也比论语厚上一倍。也得亏陆垚挑灯抄书,才将一半的红楼梦给贡献了出来。这几日陆垚不仅印了这些书,还印了《标点符号的实际运用》,《小学数学》,《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书籍。他没想到买得最火的却是话本,只要是一上架立刻被抢购一空。渐渐地许多人也将目光转移到了这些启蒙书籍上面,一时间启蒙书籍的火热程度也不逊话本,还有不少人在书店门外喊着加价购买。倒是论语,中庸摆在书架上的还很多,主要是因为他们家中本来就有这几本书,没必要再去买一本。陆垚本来也不是给这些文人子弟准备的,他最想卖的还是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那些卖报的孩子都是他在汴梁城外的村子找的,大多都是家中贫困,连饭都快要吃不起。陆垚让利给这些孩子们,就是为了让贫困的家庭少一些,至少要先带起一部分人吃饱饭。陆垚和苏轼等人聊得正嗨时,酒楼的伙计匆匆赶来,对着陆垚轻声说道:“东家,楼下有人找你。”“谁啊?”陆垚问道。他躲在自己酒楼的事情应该没有人知道啊,怎么还会有人找上门来。伙计摇头说道:“我不认识啊!不过是一个老头。”“老头?”陆垚更加模糊了,他认识的最老的人也就是包拯了,而且包拯也算不得老头啊,这来人到底是谁,莫非是来者不善。北宋这个儒学遍地的年代,书中的礼仪仁孝最为讲究,就算陆垚心中不想见这个老人也不行,尊老是一定需要的,更何况老人亲自登门。“快去请他上来,不,我亲自下去迎接。”还未等陆垚起身,便听见有人说道:“老夫自行上楼便是,不妨陆县子亲迎。”看到来人花白的头发,陆垚就知道此人年事已高,而且走路还需要人搀扶,可见身体也不是很好。陆垚不认识此人,但是苏轼认识啊!看到老人的面貌之后,苏轼当时酒就被吓醒了,和苏辙一起向着老人行礼,恭敬地喊道:“晚辈见过胡夫子。”来人是太学直讲胡瑷,太学便是他所创立,被誉为宋初三先生之一,连官家见到都要礼让三分。他也是唯一一个写奏折不过三省,可以直接送到赵祯手里的人。在文坛的地位不可谓不高。看到苏轼如此礼敬,陆垚也向着胡瑷行上一礼,喊声胡夫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