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五胡十六国之燕鸣初啼 > 第三十二回 燕国首开上元节

第三十二回 燕国首开上元节

元日上朝,极阳殿里,燕国诸位王公、大臣各着华服衣冠,济济一堂。

燕王端坐于正殿之上,只见其头戴衮冕,十有二旒,以则天数。身上皂上绛下,前三幅,后四幅,衣画而裳绣,日月星辰凡十二章。腰间素带,广四寸,朱里,以朱缘裨饰其侧。颈间中衣以绛缘领袖。威严而不能直视,王者之风。

世子慕容儁着兖冕,冠九旒,册立在下堂。

文武百官执事者,冠长冠,皆祗服。不执事者,各服长冠袀玄以从。

前几日,燕王已得信使禀报,刘佩建康求封已成,已定归期,来年开春欲从下马津复归燕国。燕王听此消息大喜,特命人制燕国服饰冠帽,规格皆与晋室、石赵而同。

如今这元日大朝乃燕王得封第一次大朝。王公百官若无紧要之事尽皆上朝。

这一年燕国南拒石赵、西平宇文,形势虽然一度险峻,然辽西已平。放眼北境已无与之匹敌者。关外幽平之地已尽归燕国所有。

燕王御下臣子人才济济,汉臣中封裕、阳鹜、皇甫真等皆一时人杰。慕容王公中,世子慕容儁、渡辽将军慕容恪、平狄将军慕容霸,或是御下有方,或是独掌一军,后辈鼎盛非石赵,晋室所能比。

燕王看着堂下的众臣不经心生一股傲意。慕容家从慕容涉归以来,已历三代,从一鲜卑小部,于这乱世中不仅能自保,渐次攻灭段部、宇文,遣入棘城,蔚为大观。此乃先代所不敢想,想至此燕王脸上不经露出得意的神采。

出神之际,只见国相封弈上前奏道:“臣恭贺我王,龙城新都已成,銮驾不日可移驻龙城新宫”。

“孤,方欲平定天下,欲守海内。如今平州之地已平,幽蓟关外之地已尽归我慕容燕国所有,国势日上。奈何都城狭小,王宫局促,不足以彰显我燕国气象。如今龙城新都已成,正可使四夷归附,万国来朝,这多有赖阳士伦。”

众臣皆呼:“恭贺我王,新都已成,燕国万年。”

燕王堂下一扫而过,却是狐疑,不见阳裕,忙问道:“此新都监修之功臣阳裕何在,若无他之巧思,我燕国如何得此新都。来人,速速唤得此人前来。”

“回禀燕王,臣弟,臣弟”却见阳鹜上前,颤巍巍的举起笏板,说道,“阳裕连日操劳,监修新都,呕心沥血。已于前不久沉珂缠身,不能致仕,臣替弟向我王请罪。”言罢俯身拜道。

燕王闻之,长叹一声,“卿之弟何罪之有啊?汝与你弟尽皆良臣,快快吩咐宫内医官携带汤药,速去阳裕府上。”

燕王转过神色道:“这一年里原是诸事维艰,幸赖各位大臣恪尽职守,忠贞之士忘身于外,方得我燕国如今傲然立于北境,然其中所殁者不少。”

燕王忽一起身,“王寓、刘佩、高诩,还有那王车。这次攻灭宇文,孤入其都城,看到那王车,竟……”燕王说之眼眶湿润不已,冕旒也微微发颤。

堂下众臣也皆唏嘘不已,穆然垂头,那高弼接替其父内史之职如今也在堂下,此刻挥起宽袖遮掩面庞,竟不能忍。

“高弼。”燕王正声道。

“臣在。”

“你家中可安好。”

“回禀燕王,家中一切安好,幸得燕王相助,族中子弟皆得所养,唯老母日日哭泣,竟不能食。”

“孤知当日之事征伐甚急,卿之父都未曾与你母亲见上一面便往军中而去,孤何尝不想和他再叙,高诩善天文、占候,如今人却殁了,孤与何人言?”

“燕王。”高弼哭道,“如今族中子弟皆有所养,臣铭感五内,臣切大王以江山社稷为念。”

众臣皆呼,“愿燕王以江山社稷为念”。

“翰兄也被创中箭。”燕王拭泪,转念道,“平宇文之役多有赖于兄长,慕容霸你可知你王伯情况几何?”

“回禀父王。”慕容霸出众臣列道,“因伤势过重,只在府中修养”

“也罢,命宫中医官好生伺候,再奉汤药。”

“臣代王伯,多谢我王。”慕容霸躬身致谢。

燕王双手扶于銮座之上,后面侍女执雉尾扇于后,从容道:“今燕国之势如朝旭之日,喷薄而出。虽求封已成,然晋成帝已然薨逝,新主年号未定。孤之意,我燕国境内不复用晋室之年号,只称燕王纪元,众卿以为如何?”

堂下议论纷纷,如此以来燕国虽未与晋室断绝番邦之谊,但其隐约有不臣之意,堂下汉臣皆无人言。

只见慕容评上前说道:“王兄所议甚是。今我燕国国势日盛。东平高丽,西收宇文,南拒石赵,开拓晋之旧域,控疆万里。北周沙漠,东尽乐浪,西暨代山,南极冀方。晋室虽有名位之崇,然王敦唱祸于前,苏峻肆毒于后,幽暴过于董卓。燕与晋室,山高水远,诏命隔绝,今我燕国之盛,皆赖我慕容氏,筚路蓝缕,奋三代燕主之烈,方得这天下,晋室何能,忝居上国。莫说是称王,就是称帝也犹不可。”

慕容评言罢,朝堂寂寞无言。汉族众臣有些眉头紧促,有些惴惴不安,有些淡然处之,有些却是兴奋莫名。随后又恢复沉寂,死一般。

慕容评所说也不无道理,然华夷之别,根深蒂固,先主慕容廆在世,屡次辞封。

想当年,建武初建,元帝承制,遣使拜慕容廆,假节、散骑常侍、都督辽左杂夷流人诸军事、龙骧将军、大单于、昌黎公诸多名号,然慕容廆让而不受。

如今之势,燕主不以晋室为尊,俨然有自立之意,竟欲称帝。众臣之中后辈新锐子侄拥立之意是不在少数,然老臣中心向晋室者也大有人在,且居高位,何去何从,无人敢议。

忽有一人打破沉寂,却见慕容恪出列道:“父王,评叔所言不无道理。然我燕国,地处偏远。今两京倾没,天子蒙尘,琅邪承制江东,中原之寇未灭,天下之耻未洗。”慕容恪正正了身上衣冠,“然方今天下称王者止赵国石虎者,未闻有其二,遑论称帝。”慕容恪叩首而道:“前代称帝者,刘元海,天下共击之,殷鉴未远,我王明鉴。”

只见世子慕容儁也移步堂下说道:“父王,恪弟所言不无道理,望父王明鉴”。

众臣见世子也有劝谏之意,心下大定,皆曰道:“望我王明鉴。”

慕容评立于堂中好不尴尬,拱手向燕王拜别,退回队列。

燕王看众臣皆属意如此,起身说道:“今我燕国,世奉晋室,帝号不可轻就。然与吴地路途险远,王命不殆,如今晋帝已殁,新帝未就,孤意从明年起,改晋室年号为燕国纪年,今年起为燕王十二年,法令诏书,悉照此执行。”

众臣竞相称诺。

随后,燕王看向慕容评说道:“休得再议称帝之事”

慕容评惶恐,只得俯首。

少顷,世子再向燕王、众臣说道:“燕王宽心,今之大朝亦有好事一件。儿臣恳请于众位王公大臣分享”。

“不错,世子监国,都中大定。高句丽王钊遣其弟称臣入朝于燕,贡珍异以千数。特上表章,请还父尸及生母,众卿以为如何。”

众人议论不止,只见皇甫真上前道:“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高句丽虽僻远,然未失人伦,诚可用也,请归其母与父尸。”

却见韩寿挥袖,执笏板,上前奏道:“皇甫常侍所言俱是仁义之言。然古人云:‘夷狄只可威服不可怀德。’今送回其母,以何制之?臣请留其母以为质,以制高句丽”。

“韩大人之言俱为小矣,我燕国文教盛行,若引得高句丽倾心相附,何须留母为质。”皇甫真愤然。

韩寿径直迈向堂中央,向燕王执手道:“燕王,如今我燕国士卒疲弊,军力几何?若高句丽再犯,可有余力相抗?”

听闻此言,皇甫真也默然。

燕王略一沉思道:“恪儿,上前回话。”慕容恪出列。

“你世镇辽东,若高句丽再犯可否御之?”

“父王在上,高句丽都城已毁,国势日衰,其势不举。若高句丽再犯儿臣定当拼死抵御,就是……”慕容恪欲言又止。

“恪儿不必顾忌,但且讲来。”燕王示意。

“燕王,我燕国连年用兵,如今辽东新平,还望修养生息为要,若再起兵戈,恐失士卒之心。”

燕王听罢,沉思一会儿道:“孤欲行仁孝之治,可如今天下纷乱,群雄并起,若烂施仁义恐于国无补,孤不做宋襄公。孤意已决,暂留其母为质,许其载父尸而回。”

“我王圣明。”韩寿执笏板拜道。

燕王忽一转神,“内史刘斌。”

“臣在。”刘斌回禀

“昔晋使徐孟奉召之时,你奉迎往来,谋划无差,今你弟刘翔请封得归。孤意命你为全权特使,以迎刘翔,晋使。”

“臣定当不辱使命。”

各中事务安排妥当,燕王也转变口气,像是长者、家长的口吻。

“众臣辛苦了一年,皆回去好生修养,我燕国如今外患已平,境内大定,忙了一年了,该休整了。”

众臣迟疑不决,只能道:“臣等,多谢我王。”

那燕王忽有所思,说道:“原在庠学之际,我与翰兄皆授业于平原刘赞。刘祭酒年轻之时,屡到洛阳、邺城游历,所见甚多,其言道:‘上元佳节日,城门次第开,花夜灯如昼,美人相映红。’列位大臣,今我燕**威,暴于北境。文教、礼乐皆雄于列国。孤意,今我燕国上元之日,不宵禁,不闭市,与民同乐。”

众臣皆交头接耳,狐疑犹豫徘徊。

“汉家天子做得,我燕国如何做不得。”燕王戏谑道,“如今释门纷立,我燕国亦可燃灯表佛,与石赵晋室同。”

众臣肃然,齐呼:“臣等,拜谢我王。”

“韩寿近前来。”燕王说道。

“你世居辽东,谋划无差,孤任你为这次上元节总执事。”

韩寿颔首道:“微臣领命,定当竭尽心力,以保佳节无差。”

大朝结束,众皆回府。

慕容评晚些时候悄然乘车往世子府中商议,直入府门,却见慕容恪与世子正在府中商议,慕容儁嫡子慕容晔也在旁侍奉。

慕容评前来向慕容恪拱手道:“渡辽将军稀客。”

慕容恪起身拱手致意,“评叔那里话,皆为国事。”

世子坐立一旁,向其儿子慕容晔说道:“晔儿,向叔叔、叔公奉茶”。

只见慕容晔身形虽小,气度却甚为不凡,聪慧明敏,甚为恭敬。一边喝茶,慕容儁一边向慕容恪问道:“你看我这儿子,怎样,能入你法眼?”

“世子过谦了,晔儿聪慧,必有大成。”慕容恪忙接过茶具。

“恪弟,我素知你文韬武略,在诸子之中最为优异,我属意,此儿执师礼以奉之,你意下如何?”

慕容恪闻听此言慌忙跪下道:“世子万万不可,我何德何能,敢能居师位万万不可。”

“唉,恪弟过谦了,我遍观众臣诸公,你之才学皆冠绝群僚。”

“既如此,世子,今我保举有一人定能胜任授业重任。”慕容恪说罢起身坐于一旁,抚摸着慕容晔。

“恪弟,所言之人定为不差,我必用之,不妨说来。”

“范阳李绩,李伯阳。此人少以风节知名,清辩有辞理。弱冠即为郡功曹,忠义闻名海内,原为石赵官吏,因父亲李产已奔我国,数次言及此人,我若得之必奉于世子。”

“既如此,皆按汝之言办,晔儿,快向恪叔叔行礼,帮你找了一个好老。师。

“谢谢恪叔叔,侄儿定勉力向学,不负所托。”慕容晔年岁虽小,却恭敬有礼,丝毫不像同岁小儿。慕容恪见此也甚为欣慰。

“晔儿勤奋,吾心甚慰。”说着摸了晔儿的头。

世子转身,问及慕容评“燕王却有称帝之意,无奈众议不绝。”

慕容评道:“世子所言不错,今退朝之后燕王召我入宫,让我不要以此为意,称帝不在一时,且叫后人去做吧。孤亦可为曹孟德之故事。叔恭喜世子,燕国称帝,世子可为开国之祖。”

慕容恪听罢却是吃惊,道:“父王,原是早有此意?”

慕容评哈哈一笑:“恪儿毋忧,其实燕王有此意,今次早朝,试探群臣罢了”。

恪儿心忧不已,眉头紧促,双手紧握,久未平息,却被世子看在眼里,“恪弟,我燕国必大出于天下,这汉族众臣,终有一天会明白。我燕国不单要廓境辽东,还要入主中原,与晋室同列。此乃天命。”

世子情绪激昂,对这昊天处扬身拱手:“若是天命在燕,我燕国定当承天景命。”

“世子,燕国各族臣工,俱尽心为燕,然不少人心犹向晋,既如此我看,称帝之事稍缓。”

“哈哈,恪弟毋忧,时候未到,妄自称帝,岂不是自取其辱,自中道理,王兄必懂。”慕容儁挥手,命府中侍从前来“来人,先奉府中美酒给二位将军满上。”

“世子,臣弟还有些许军务,恐不胜酒力先行告退。”言罢起身欲走。

慕容评正欲发作,世子忙拉住他,向其摇头。世子起身道:“既如此,我也不强留。”

遂送慕容恪到府外,依依作别。

转身入府,却见慕容评喝着闷酒,见世子回来,说道:“慕容恪好没眼色,世子谦卑至此,竟自顾自了走了,若出去妄言,如何是好。”

“唉,评叔,忠贞之士,为国尽忠,休得多言。”世子缓缓举起酒杯,轻珉一口道,“其母高妃也为汉人,其心犹豫,不足为奇。然我却可知,恪之心忠诚为国,评叔放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