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天下安康 > 第七十八章 泗沘条约

天下安康 第七十八章 泗沘条约

作者:鸣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8:03

第七十八章 泗沘条约

隋军水师用拍杆攻城的时候,扶余璋在城中已经吓得肝胆俱裂,他以为隋军要大举进攻,差点便要弃城而逃。直到后来守军来报,隋军只攻城不进兵,城墙虽破但隋军并未发起攻击,扶余璋这才没有做出什么惊人之举。

但事后扶余璋却把王孝临记恨的要死,他还以为是王孝临惹恼了隋军,才引出了这些事情。

王孝临回城之后,若不是运气好,差点直接被扶余璋推出去砍了脑袋。

不过当王孝临说了蔡知运的三个条件,扶余璋还是手脚冰凉,血往上涌,一口气差点没提升来。

这么恶劣的条件,别说婶婶,连叔叔都忍不了了。

扶余璋颤抖着指着王孝临,连连说道:“你,你还有脸回来!”若不是王孝临说道还能再谈,扶余璋真得把他弄死。

其实第一条和第三条,扶余璋都可以接受。

毕竟诛杀发隋的大臣,朝觐、质子等事,本就是兵败的常有之事,他早有心理准备。至于传播汉文化,其实百济上层早都在学,只是自发性的而已。对很多有理想、有志气的藩国贵族来说,汉家文化就是精神食粮。

而且百济本就没有文字,不用汉字用什么。

至于使百济军受大隋节制,也可以接受,毕竟现在百济军也没有几个人了。若是能在大隋的帮助下,灭了宿敌新罗,反而是大喜事。

唯有钱这一项,本来最不该是问题的,反而成了问题。

隋军要的太多,把他卖了也给不了。

最后还是王孝临提出:“量百济之物力,结上国之欢心。”大不了把整个泗沘城内的财货全部都给隋人,只要百济保住了,失去的东西,总会收回的。

而且允忠也提出,百济府库没有钱,但八大家族有。值此危亡之际,各大家族不得尽心竭力,为保持社稷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然,动八大家族的钱,其后果太严重了。

这时允忠便劝道:“若大隋支持大王,即使八大家族联合,亦无法撼动大王之权利。”

扶余璋看看外面凶神恶煞的隋军,又看看那些素来与他为难的国中贵族,索性下定决心,从各大贵族那里找补。

于是扶余璋派遣王孝临再次出使隋营,商议这具体的钱数。反正已经不要脸了,这钱数一定得少给。

同时又召集城中各大家族,准备来一场鸿门宴,从众人的口袋里逼出钱来。

扶余璋出身贫寒,小时候以卖薯为生,所以他相对世家大族子弟,多了几分的狡黠和不折手段,做事情只问结果而不管其它。

此时不只是扶余璋心中畏惧,城中高官显贵,除了一些提前投降大隋的,也没有几个轻松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多爱这个国家,而是一旦亡国,他们这些贵族,也多会跟着国王被带到中原,永世不得返回。即使能侥幸不走的,他们也是依托百济这个国家而成为显贵的,百济都亡了,他们怎么显达怎么贵。

正犯愁呢,听闻国王相招,还以为扶余璋是召集众人商议办法,一众大小官员赶紧入宫。

谁曾想到了宫中,大门一关,扶余璋就跟他们哭穷。

大隋已经答应不灭我百济了,但要三十万万钱。百济朝廷当然拿不出了,他扶余璋就是把自己卖了也拿不出,你们看着办吧。

国家危亡,人尽其力,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众人一听快要骂娘了,你没钱,就要我们的钱。

其实除非刀架在脖子上,否则很多人都是要钱不要命。尤其是需要很多人为此出钱的时候,众人更是会想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又担心会吃亏而明哲保身。即使他们清楚,这个钱很需要。但既然谁都可以出,为什么非得是我。

后人读《明史》的时候,有时候很不明白,为什么崇祯皇帝都快给众人磕头了,可是文武百官、朝廷勋贵,就是不掏钱,哪怕大明都要亡了。他们没钱吗?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可是搜刮了一亿多两白银。

或许是肉食者鄙而贪婪吧。

不过扶余璋可不是崇祯那种长在深宫,养于妇人之手的天子,他是拿得动刀把子的。

眼看众人不愿掏钱,扶余璋立刻告诉众人,隋人要清理仇视大隋的朝中官吏,请百济提供名单。虽然他知道众人都是忠臣,但百济国弱,为了保全社稷,只得牺牲一部分人了。

众人一听,脸都抽抽了。这是恐吓,**裸的恐吓。众人甚至想脱了自己的鞋子,一鞋底子?死扶余璋。

但众人很清楚扶余璋的性格,你若敢不交钱,他就真敢利用隋人弄死众人。

于是一众贵族,如割肉一般心痛,却不得不将钱交了出去。

而王孝临此时也代表百济和大隋谈判。此时他使出了三寸不烂之舌,费尽心思的砍价。经过数次唇枪舌剑的激战,终于将此次百济的赔偿由三十万万钱减到三万万钱。当然这些钱百济也拿不出来,除了一部分用钱,其他的都用物品来抵。

同时岁供由八千万钱,五千匹绢,五万匹布,美女百名。减少到三千万钱,两千匹绢,三万匹布,美女两百名,其他物资若干。

赔偿变成原来的十分之一,而岁供也减了一多半,跟谁提起,王孝临也能说自己尽力了。虽然扶余璋并不满意这个结果,但刀在别人手中,他也没有办法。

五月十五日,大隋和百济正式签订了城下之盟,除了蔡知运提出的三条,包括百济军队船只数量;军队数量;片面最惠国待遇;关税价格;领事裁判权;划定租借地等多条,基本上把百济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定约之后,蔡知运便率领右侯卫主力登上黄明俊的水师,赶往朝鲜城,准备与新罗人的最后一战。同时和他一起的还有百济太子扶余义慈。

扶余义慈只有十七岁,在百济很有孝声。

这个时候,他倒是明白自己的责任,不哭不闹,乖乖地跟着隋军离开,让送他离开的母亲忍不住放声大哭。

扶余璋目送离去的隋军,心中不禁戚戚,他知道,他的时代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以后的百济,只剩下一个属国的身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