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天下安康 > 第八章 东北战略(上)

天下安康 第八章 东北战略(上)

作者:鸣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8:03

第八章 东北战略(上)

今年夏粮下来,辽东获得了一场大丰收。这场人们期待已久的收获,让数十万移民辽东的中原百姓,对这片土地产生了彻底的归属感,也标志着大隋在辽东的统治彻底稳固。

隋军占据的辽东之地,因为战争,原本的耕田大多荒废。在郡守府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开荒垦植,现有耕田五百多万亩,出产粮食一千多万石。这还是第一年,诸事繁杂,人力不足,且从中原来的百姓大多秋天才到,错过了最好的开荒机会。

今年邓议对开荒之事做了更加细致有序地规划,充分发挥人力、物力,预计能新开垦土地三百万亩,到时候将完全保证整个辽东地区的粮食供需。

黄明远赶到辽东之时,正是一个充满收获和希望的时节。

黄明远到达营口之后,便弃船等岸,军队和物资则继续通过辽水往辽东输送。黄明远准备沿着辽河,看看营口、汶县、鞍山等地的情况。

辽东过去一年多的变化,光在信中,是无法窥知全貌的。

此时的营口港,经过一年多来的建设,早就房屋林立,客栈、店铺密布。从天津港和东莱港往来辽河的船只,都要经过这里。作为中转站的营口港,可谓是盛况空前。这里也是设置的辽东十多个县里仅有的两个新城,另一个是旅顺城。

黄明祯闻听兄长到来,早带人在营口港码头等候。

还未上岸,站在甲板上的黄明远便远远地看到弟弟。一年多未见,弟弟瘦了许多。

见到弟弟,黄明远一把将其抱住。这一年多来,明祯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将他压得喘不过气来,黄明远很感激弟弟的付出。没有弟弟,便没有辽东今日的盛景。

“大兄!”

“三郎,辛苦了!”

黄明远拉着弟弟的手不放松。

“有三郎在,方使我在中原无忧矣!”

兄弟二人骑着马,并肩而行。一路上黄明祯向兄长详细介绍了辽东与高句丽的战争,以及辽东的情况。

听得弟弟大败高句丽军,还趁机占据了辽南地区,黄明远欣喜无比。自己这个弟弟,虽然看起来不言不语,但从不会让人失望。

“兄长,现在便要主动向高句丽发起攻击吗?”

黄明远点点头,说道:“最迟六月十日,我军对高句丽的新一轮攻击便要发起。而今年入冬之前的最低目标便是全取鸭渌水以西的地方,隔鸭渌水与高句丽东西对峙。留给我们的时间不足四个月,而准备时间也只剩下半个月了。”

黄明祯问道:“这个急着出击,数万禁军能赶得及吗?”

黄明远摆摆手说道:“不等他们了,让他们做第二批次的攻击部队。我准备先东攻北守,集中部队先攻击乌骨城,全取鸭渌水西岸,彻底将高句丽一分为二。而禁军主力到达之后,再作为第二批的攻击重点,攻打扶余城,甚至往更北的地方。

这一仗,要彻底摧毁高句丽的战争力量,但同时又不能真的灭了高句丽。要把高句丽变成一个随时可以瓜熟蒂落的果子,而且果子还得必须等到我们自己去取的时候才能落下来。”

这一次,黄明远怕是也要像李成梁那样,养寇自重。至少要撑到明年或者是后年不回中原。当然也不能像李成梁那般玩脱了,变成了养虎为患,自己必须有随时灭亡高句丽的实力,若是真的回返中原,高句丽决不能在身后拖自己的后腿。

黄明祯听了兄长的话,说得:“打到今日,高句丽实际上只剩下两支主力部队,一支在渊太祚手上,主要集中在扶余城;一支在温达手上,屯驻于乌骨城,若是歼灭这两支部队,高句丽便是名存实亡。”

“所以我自率兵攻击乌骨城,而你等到禁军赶来之后,率军攻击扶余城。”

“嗯!”

望着苍茫的辽东大地,黄明远的目光一路延伸到北方。实际上东北大地最丰茂、最肥沃的土地,还要向北,一直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那里才是真正的好地方,中国的北大仓。

黑龙江自进入十年代之后便成为中国粮食产量第一大省,水稻产量第一大省,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但可惜的是,这一片土地,长期为胡虏所占据,自始至终都未能成为中原王朝的控制之地。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威胁者,东胡、拓跋鲜卑、慕容鲜卑、宇文鲜卑、完颜女真、蒙兀室韦(蒙古人的)、建州女真等,都发源于此。

控制了这里,将会使得中国东北再无纷乱。发展好这里,将使得中国再不缺粮。

“三郎,扶余城和渊太祚只是最初的目标,你占领扶余城之后,还有更重要的事,便是想办法一路往北扩张。想尽各种办法往北,直到天的尽头,把这些地方都变成我们的土地。”

黄明祯大吃一惊,他们没想到兄长的胃口这么大。

黄明祯忙劝道:“大兄,再往北便是更苦寒的地方了,都是蛮荒之地,得之无用。”

“你这么知道得之无用?”

黄明远反问道。

“疆土再大,无一丝无用之地。再往北的确苦寒,可一年到头,总有半年是不寒冷的时候。当年的鲜卑人就是从更北的地方出来的,他们不在乎苦寒,难道我汉人在乎。

三郎,自古以来,辽东以北的胡虏便是大患,这些胡虏趁着中原衰弱,每每肆虐。而中原王朝强盛之时,这些胡虏又趁机蛰伏。

这一次我灭了高句丽,灭不了胡虏图我汉家江山之心。数十万军队不可能永远留在辽东,一旦主力撤出,这些胡虏势必会卷土重来。灭了一个高句丽,再来一个高句丽,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历史上唐朝灭了高句丽和百济之后,因为各种原因,势力回缩,最终各项战果均为后来的渤海人和新罗人占据。

新罗人通过唐朝新罗战争吞并了百济和平壤以南的高句丽土地,成为统一朝鲜的雏形。而依附高句丽的粟末靺鞨部,联合高句丽遗民,在天门岭之战击败唐朝,取得了高句丽在东北一多半的土地,建立渤海国。

新罗的统一和渤海的崛起,是建立在数十万浴血奋战、死磕高句丽的大唐将士的流血牺牲上的。

这都是血的教训,必须提前解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