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太子 > 第七百零一章 旨意

大明第一太子 第七百零一章 旨意

作者:夜星月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3:01

第七百零一章 旨意

若是旁人贸然打听圣迹他不但不会说还得亲自向圣上弹劾一番,但太子爷问起圣上娘娘那就是人伦孝道之本了,做臣下的自然是知无不言。

就跟朱标预测的一样,自己父皇此行根本没有固定的路线,有些地方官员想拍龙屁拍不上都好说,那些贪赃枉法之辈才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

他们不是蠢笨之辈,自圣驾北巡的消息传出, 都是赶忙约束属下抹平黑账安抚百姓,想要小心的熬过这次劫难。

可老朱早有准备,肃贪这么多年怎么可能连这点破事都看不清,有些官员的罪证早就找好了,一直悬而未发就是等这时当着那些贪官污吏治下百姓的面严惩他们。

毕竟这次北巡,祭祀和肃贪都不是主要目的, 收拢北方民心才是重中之重,必须要加强百姓对大明朝廷的信任。

御史很快就讲述完了, 他毕竟只是外臣能知晓的也就是公事, 老朱与马皇后私下的状况不是他能了解的了,加之此行绝大多数时间都只是在赶路而已。

等刘瑾过来通禀,朱标就领着御史钦差往华盖殿走去,到了殿门前御史仔细的整理了衣袖,朱标也不催促只是在旁等候。

御史钦差代天传旨,尊荣体面风光无限,任何人见了都要俯首称臣,但同样风险也不小,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不可出错,也不可逾越礼制,行差踏错唯死而已。

不过纵是钦差也只有在宣旨意的时候才比太子储君大,所以还是朱标在前钦差御史跟在后踏进华盖殿内。

里面分列两队,一队是胡惟庸宋濂为首的官员们,另一队就是晋王朱樉为首的一众大小皇子们了,包括尚在襁褓中刚满周岁的皇十一子及未满周岁的皇十二子。

老朱家的惯例, 这般大小的孩子是不急着取名的, 没看连老朱最宝贝的两个孙儿都没取名,这两个都排到十名开外的小倒霉蛋儿,还不晓得什么时候能被想起来。

钦差站定后众人恭请圣安,一番应答后钦差开始宣皇帝口谕:“上谕皇太子诸王曰、用人之道当知奸良,人之奸良固为难识,惟授之以职试之,以事则情伪自见,若知其良而不能用知其奸而不能去,则误国自此始矣,历代多因姑息以致奸人侮惑,当未知之初一概委用既识其奸退亦何难?任贤勿贰去邪勿疑尔等其慎之!”

朱标领着一众弟弟齐声应道:“儿臣等谨遵父皇教诲。”

“上谕宋濂诸学士曰、太子者天下之重器,人有彝鼎尚知宝爱,太子承主器之重岂得不宝爱之乎?宝爱之者必择端人正士以为辅翼,朝夕与居使其熟闻善言不迩诐行自然渐渍以成其德,若惟委之于便嬖近习,是委重器于涂而不知宝爱之矣,汝等日辅太子讲论诵说之时,必导之以正使其道明德立才器充广庶,他日克承天下必可不负朕之所望!”

宋濂领着东宫教谕们叩首道:“微臣等定不负圣上信重, 肝脑涂地辅翼太子以承帝统!”

上谕中书六部重臣曰、蓄药所以防病,积货所以防贫, 用贤所以辅德, 马虽至驽策励可以致远,木虽至朴绳削可以致用,朕观今之为吏者寡于学术惟弄文法,故犯罪者多若得贤官长以表率之,是日聚而教之及告以古人为吏而致通显者,与夫守身保家之道岂有不化而为善乎,自今省台六部官遇有暇时,集属吏或教以经史或讲以时务以变其气质,年终考之视其率教与否,则可以知其贤不肖矣。”

“尔等居庙堂之高左右宜朝夕规诲以成其德,人情于大事或能谨之,而常忽于细微,夫细行不谨大德必亏,姑息小过大愆必至,故塞水者必于其源,源塞而流绝,伐木者必于其根,根断而木拔矣,朕闻凡历代贤王著名方册其臣亦皆贤者,故能同济其羙尔等职在辅导宜尽心所事,众卿勿忘朕训!”

胡惟庸领着六部尚书等群臣应声:“伏唯圣上动合乾坤履踏阴阳,臣等谨遵旨意。”

就在众人以为结束的正要起身的时候,又是一声上谕,众人漠然规矩的跪好,圣上离京这么久,一直没有旨意传来,原来是都攒到了一起。

几个小的皇子头一次见这等阵仗,耐不住性子哭嚎起来,抱着他们的太监一时哄不住,闹的殿内吵杂不绝。

上谕皇太子曰:“人君统理天下人情物理必在周知,然后临事不惑,吾自起田里至于今日凡治军旅理民事无不尽心,…………,汝宜亲贤乐善以广聪明,逆己之言必求其善顺己之言必审其非,如此则是非不混理,欲判然天下之事可得而治矣,汝其敬之毋忘朕训!

朱标高声应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众人并没有起身的意思了,那钦差说道:“圣上口谕已经传达完,余下还有续诗考题,可起身作答。”

这下众人才起身肃立,朱标转过头吩咐道:“将八弟等几位年岁小的皇子都带下去哄吧,再哭可要哭坏嗓子了。”

那几名太监连忙应诺,小心翼翼的抱着几个挣扎哭闹的孩子退了下去,殿内一下就安静了许多,众人这才有心思揣摩方才旨意里的意思。

“数日前圣上赐宴广邀文士吟诗作赋,席间谈及宋太祖所作咏月残诗,“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无人可续…”

在场的都是饱读诗书,这里面的典故自然清楚,五代十国末期,与同时割据诸国相比,南唐地大力强,由于兴科举、建学校,文化也尤为昌盛。

南唐诸君、群臣等都擅长诗词,尤以后主李煜为佳,他们也常常以此为傲,瞧不起以武将身份撺立的北宋。

宋开宝八年宋太祖赵匡胤率王师围困南唐金陵,后主李煜遣使徐铉来游说,铉伐其能,欲以口舌解围,谓太祖不文,盛称其主博学多艺,有圣人之能,使诵其诗曰《秋月》之篇,天下传诵之,其句云云。

赵匡胤官宦世家,高祖赵朓在唐朝官至幽都县令,曾祖赵珽于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其父赵弘殷任护圣都指挥使天水县男。

这般家世赵匡胤自是文武双全,对徐铉大笑曰:“寒士语尔,我不道也!”

徐铉自然不服谓:“大言无实,可穷也?”

赵匡胤当时携横扫天下之势,朗声作诗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

只一句便让人感觉气势宏大实属不凡,徐铉也是脸色一白,宋朝众将都兴致勃勃的等着打南唐的脸皮,只可惜宋太祖后力不足,开头如此气魄宏大,后面的根本接不上,一时也想不出,这时就比较尴尬了。

但好在打仗么?做不做出诗有什么关系,打不了你南唐的脸皮,那就干脆把你脑袋砍下来,于是南唐就灭了…

此句数百年来也无人可对,倒不是有多难,宋朝可是出过不少诗词大家,只是谁敢揭太祖爷的短,那不是找死,到了元朝没有人感兴趣,也没人敢逾制对续帝王诗。

一直就到了如今,御史继续言道圣上饮酒对曰:

“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

朗朗浩浩照长夜,掩尽微微无数星。

滔滔宏愿因之起,挺躯来济苍生灵。”

“还剩一句,圣上请在京的诸位续上,以成此佳话,圣上言必有重赏。”

续是没有人敢续,但不耽误他们捋须不断吹捧,也就是老朱不在,要不场面应该更热闹,朱标听的都有些尴尬了。

这事其实他方才就知道了,帝王诗除了他这个留守在京的太子储君谁人敢对续,本就是为他准备的,当然不会一点时间准备都不给。

众人嘴里夸着圣上文武双全,顺便又踩了几脚宋太祖,目光确实一直留意着太子殿下,宋濂等人都在心中默默对续,以免太子一时无措想不出来。

朱标思虑片刻念道:“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好!”

“太子殿下数息即对这是何等才情,真是让臣等惭愧。”

“是啊是啊,此佳话成矣!”

无论这诗到底才情如何,是否工整得体,能有两位开国太祖以及一位未来的太宗皇帝共作,就必定是要流传千古的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