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太子 > 第五百五十一章 哈密

大明第一太子 第五百五十一章 哈密

作者:夜星月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3:01

第五百五十一章 哈密

朱标无所谓的点点头,最冷的严冬过去了,但也还没到开春的时候,所以偶尔还有降雪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放下杯子站起身活动了下筋骨,大殿内灯火辉煌,见太子殿下睡醒了,宫女太监们来回走动布置,各式茶点一一端上来。

朱标先是洗了个脸,然后用了一盘右事大吉盒儿,里面是主要有柿饼、枣泥卷,乳饼、奶皮、酥黄独等精致的糕点组成,有些腻人,不过好在有茶伴食。

用完后朱标出了武英殿,身上披着较厚的披风,袖里捧着袖炉漫无目的的走在红墙黄瓦之间,天空乌云密布但还未降下雨雪,但已经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那股潮湿清新的味道。

往来间可以看尽不少值守的侍卫,他们身上穿的也比较厚,不过就这么站在外面多时难免有些颤栗,一看到太子的身影就都提前单膝行礼,肃穆无言。

朱标路过一个身形较小的侍卫时,随意的伸手用指背搭在他的侧脸上感受一下,对身后的刘瑾说道:“夜有风雪,准备些驱寒的姜蒜等,吩咐尚食局做生姜羊肉汤给值守的侍卫们。”

说完就收手回袖继续前行,后面的那个小侍卫的头低的更低了,等朱标一行走远后才吸了吸鼻子,伸手在脸上胡乱摸了一把,然后站起身挺直腰杆继续值守。

穿过中右门踏过华盖殿就到了谨身殿,简单的通禀一生朱标就见到了自己尚在忙碌的父皇,规矩的行礼之后,朱标坐回了自己熟悉的小书案之后。

刘瑾默默的去朱元璋御案前捧下一摞奏章,刘安则是弯腰站在朱标书案旁倒清水洗砚研墨,谨身殿内的灯火不算亮,可能是老朱认为点太多灯浪费。

不过朱标却是习惯亮些,也不用他特意吩咐,谨身殿内伺候的宫女太监们已经自然的开始点灯烛了,他们在这里伺候了这么久,很清楚这时候先顾着太子殿下总是没错处的。

朱标翻开奏书,第一道就是御史台上奏弹劾归德侯陈理常郁郁不乐颇出怨言,这种事可大可小,毕竟陈理身份地位都颇为尴尬,朝中文武也有曾在其父麾下任职的。

不过陈理当年到底是主动归降的,老朱当年也曾许诺,归降后不会将其治罪的,而且伪汉所积府库财物任凭陈理选取,陈家往后富贵传家。

当然了,明面上不杀他也有别的种种方法,只不过不太好看而已,大家都清楚陈理不过一介纨绔,文不成武不就,同他计较未免有些丢人。

朱标摇摇头没有批复,留中不发,再拿起另一份奏章,是吏部对京中官员的调迁任免名单,需要中书省以及皇帝盖章批阅,朱标仔细看了一遍,有不少是胡党一系的人,调迁的衙门职位也颇有意思。

都是名不见经传却手握实权的衙门职位,别看一般都品级不高,但权利可比那些有三四品的虚衔官强出太多了,朱标前两年布置的官员基本都是如此,现在是又被胡惟庸盯上了。

不过也无所谓,那些职位本就该交到丞相手中,至少应该是由他大体掌控的,否则丞相之权威何以彰显。

按照历年的传统,朱标请示过自己父皇之后,就以老朱的口吻写下了对官员的规劝警示:

凡居官者任之大小虽不同,但应皆尽其职而已,昔范文正公居位,凡日之所为必求与日相称,或有不及明日必补之,其心始安贤君子于国家,如此朝廷岂有废事,天下安得不治元之将亡,内外诸官皆安于苟且不脩职事……

朕每夜不安寝未明视朝常,恐天下之事或有废怠不举民受其弊,卿等当体朕怀夙夜尽心能脩厥职则无负国家,异日名垂青史岂不羙乎?

停笔后一招手,刘瑾捧着天子行玺而来,朱标站起身接过后郑重落印,方正的朱砂印记留在奏章之上,此奏章就有了真正的效应,上面的官员才能得到相应的权柄。

之后的章奏就平平无奇了,等半个多时辰后就批阅的差不多了,爷俩这才有闲工夫交谈几句,老朱对贵州那边也是很关注的,仔细问了问今日所谈。

“过两天就让他们来见咱吧,那些东西再谈也就是那么回事了,还是早点儿定下让汤和统兵入境来得实在,至于别的可以等收复云南后在做打算。”

朱标点头笑道:“儿臣明白了,看来父皇今年就想把失地尽皆收复了啊。”

朱元璋伸手挠了挠自己的短髯:“若是天时未到也就罢了,咱大明如今声威正盛,能尽快收复所有失地当然再好不过,都消停了咱也就能安心于内了。”

“对了,纳忽里也派来了使臣,过几日就到京城了,咱想着要不让常遇春顺手将哈密给平了。”

哈密地处天山东部战略要地,曾是新疆和中亚各地派往北京的贡使及往来内地商旅必经之路,元代曾属畏兀儿亦都护管辖,后封为成吉思汗后裔纳忽里镇守之地。

纳忽里乃是威武西宁王出伯的后裔,事宜察合台一系,元末时期纳忽里以威武王身份镇守哈密,元亡以后,纳忽里拥兵自立,建立了哈密国。

说是国但却相当小,用亲军都尉府的奏报来说就是哈密城居平川中,周围三四里,惟东北二门,人民数百,住矮土房,城东有溪流,水西南流。果林二三处,种楸杏而已……蒙古、回回杂处于此,衣服礼俗各有不同。

朱标想了想后道:“儿臣以为暂且无甚必要,哈密虽自古就是华夏到域外他国商贸之路的咽喉,曾有西域襟喉之称,但如今商路险阻,早已废弃…”

如果现在是汉唐时期,哈密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朱标自然不会交由他人,但丝绸之路早在宋朝时期由于实际版图大幅缩减,政府未能控制河西走廊,就已经沦落了。

到了南宋时期,更无法涉足西北地区,丝绸之路衰落日益明显,而海上丝路崛起,逐渐有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迹象。

到了元朝虽然由于蒙古发动了三次西征及南征,版图大大扩展,加之驿路的设立、欧亚交通网络的恢复,使欧亚广大地域范围内国际商队长途贩运活动再度兴盛起来,但也只是一时兴盛。

而且此路到根本目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再是以商贸为主,大多是以宗教、文化交流为使命,真正的商贸已经是海上的了。

到现在朱标都已经开始准备开大航海时代了,自然不会再费力去弄贸易驿路了,而且哈密也太偏僻了,是新疆的门户。

占据新疆的察合台汗国在两年前就分裂成东西两部了,目前还处于内乱不断的状态之中,大明没精力去招惹他们,毕竟实在是太偏了。

不过朱标也在时刻关注,安排了不少人去打探情报,有事没事掺合一下也是朱标的兴致所在,不付出过多的代价就能让他们更乱些,何乐而不为呢?

那边的情况极为有趣,前任大汗笃哇临死前,竟然废长立幼,将汗王传给小儿子怯伯,这也就罢了,蒙古贵族本来也不兴嫡长子继承这一套。

但神奇的是继任大汗怯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又将汗位让给了哥哥也先不花,这本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事情了,更奇葩的就是怯伯又后悔了,在亲信的挑唆下,宣传复位,并将都城从阿里麻里迁到了撒巴尔罕,至此,察合台汗国逐步走向了分裂,形成了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

朱标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真是只剩下摇头看笑话了,当然察合台汗国分裂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此,而是部分蒙古贵族以往改变传统,过定居生活,信仰***教,其他贵族则希望保持游牧习俗,这才是分裂的本质原因,归根到底还是信仰问题。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