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太子 > 第四百九十二章 东瀛

大明第一太子 第四百九十二章 东瀛

作者:夜星月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3:01

第四百九十二章 东瀛

大明第一太子正文卷第四百九十二章东瀛朱标不断回想着日本在这个时代的情况,再结合汤鼎送来的信息,可以得出许多结论,而且宋元本来留下了不少关于日本的相关记载。

宋元时期别的不说,对外贸易可是发展的极好的,有贸易自然就有信息交流,而且后世日本刻意的文化入侵,也让朱标被动的接受了不少关于日本的知识。

由于日本古代特殊的虚君体制,使得日本皇室的地位极少受到冲击,日本国内所谓的“豪杰”争天下争夺的是幕府将军的职位,所以日本皇室号称是万世一系,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他们只是吉祥物,而非大一统的君主。

本质上所谓天皇同他们的三神器一般,只是作为一个象征意义,如此奇特制度的形成自然是有其原因的。

朱标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因为自然条件,山川分离地支离破碎的地形,形成松散政治格局是必然的。

贵族、大寺院、神社占有具有经济效益的领地,规定让开垦耕地的人永久拥有耕地,这使得开拓者后来结合成利益集团,更武力兼并庄园,渐成各地武家实力的来源,形成了日本特色的地主阶级。

武士们效忠的对象不是天皇,而是给予他们特权与土地的贵族大名,更上层就是幕府将军,至此掌权者为武家,统治阶层为武士,皇室与文官为辅的奇葩社会体制就形成了。

如此制度自然会让皇室与文臣不满,他们天然就是向往权力的阶层,所以开始发力,镰仓时代后期,由于后嵯峨天皇废长立幼,两个皇子先后即位,使得皇室分为持明院统和大觉寺统两个家族。

为争夺皇位斗争激烈,在镰仓幕府的谋划调停下,双方约定由两派轮流担任天皇,即二统迭立,这也为南北朝分立埋下了一个很大的祸根,这也是幕府为了压制权力**日渐膨胀的皇室所采取的措施。

之后就是一系列的政变,虽然最后北条氏的镰仓幕府灭亡了,但他为日本皇室埋下的隐患爆发了,后醍醐天皇上位后,按照二统迭立的规矩,理应由另一派后二条天皇的皇子为后醍醐天皇的皇太子,他自然是不愿意的,他要立自己的亲儿子。

这其实无可厚非,自己又不是没有儿子,为什么非要给远方亲戚的儿子,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不会愿意,朱标也不可能愿意让朱文正的子嗣继承他的江山。

不过日本自古就是病态的,他麾下的将领大名武士们都不支持此项决定,还纷纷上言让后醍醐天皇维持传统。

如此权利的矛盾再次产生,上位的天皇依旧没有掌握大权,所以他坚定地要打击幕府,建立皇室权威。

朱标翻看着汤鼎送来的政令,都是当年后醍醐天皇上位后发布的,汤鼎找人翻译完成的,朱标细细看了几遍,见微知著。

废除院政、摄政、关白等分散天皇权力的旧体制,把被武士阶层夺走的权力再次集中在天皇手里。

然后改元为“建武”,这是汉光武帝消灭王莽后使用的年号,并实行新政,其政治意义不言而喻。

可以清晰的看出,他想重整天皇亲政的政治机构,废除幕府,他更照顾自己人,如皇族,贵族大名,寺院主,把之前镰仓幕府欺压征收的土地重新分配了回去了。

此项其实没有问题,分蛋糕的时候都不知道多分给自己人的也不配玩政治了,但他竟然蠢到在这个时候打压武家势力,政治上轻视武士阶层……

对武士拥有的土地做出限制,在用人上,仅重用京都公家贵族,弃绝武士,而且,要加大对小地主,自耕农等集团的压榨程度以供养贵族。

不得不说蠢的有点东西,皇族大名寺院主虽然在日本社会都有崇高的地位,但他们手里没有刀啊。

一个政治体制的建立是要符合经济基础的,天皇在军事大权不在自己手中的时候强行推行这一套根本行不通,不符合当时日本实际情况,建武政权搞得秩序一片混乱。

各派武家以及广大的武士阶层为倒幕充当了主力,但不仅没有收到合理的奖赏,自身阶层的利益反而被剥夺,自然不会容忍。

武家之首倒幕大将足利尊氏非常不满,再度反乱,发动延元之乱,不出所料摧枯拉朽,皇族寺院主等皆畏缩根本挡不住武家的刀枪,后醍醐天皇退位,足利尊氏立持明院统之光明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为征夷大将军,建立室町幕府。

后醍醐天皇被迫退位后,不安分,逃走了,还带着象征日本皇室的三神器,退往大和复辟了。

这就成了所谓的一天二帝南北京的分裂局面,室町幕府这个武家政权成为事实上的北朝,而日本南朝则是皇室为核心,广封宗室亲王统领各地。

汤鼎送来的信非常厚,可能是因为知晓通讯困难,下次再传讯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所以把所有消息都传递回来了。

朱标反反复复看了几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情况特殊但也有许多借鉴意义,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虽然国情不同,但政治却是相同的,朱标喜欢代入其中,畅想如果身在其中该如何决断,这些都是积累,日后如遇相似之事,当有所为。

送完常茂回来的刘瑾赶忙换上一杯新茶,方才间自家殿下看的认真不敢上前打扰,好不容易见了空子赶忙换上。

“研墨濡毫”

刘瑾赶忙应了一声,将尚有些烫的茶杯放在一旁,然后三步并做两步拾起云纹墨条,在天青盘龙砚台中稍稍加入些许清水然后研磨。

刘瑾在这方面是行家,知晓磨墨用水,宁少勿多,才能磨得浓淡适中,持墨的的手垂直平正,在砚上垂直地打圈儿,不斜磨不直推,更不随意乱磨,要知轻重、快慢适中才能磨出好墨,宫中就没有比他磨的更好的太监。

朱标随手拿起笔架上的一根紫毫笔,吸足蘸墨后尖齐圆健,落于特质防水的信纸之上,许许多多事宜承办目标方向皆在其中。

朱标其实原本并没有这么早落子东瀛的打算,只是时机既到那也就无所谓了,正好高丽那边也有了突破性进展,双管齐下也是个法子。

如此时局实属难得,甚至都有些玄学了,大明初立日渐昌盛之际,周边各国竟然都有大规模的内乱发生,莫非天意真属华夏?

若是周边各国都国泰民安无内忧外患,那大明也不好插手其中,更别提入主了,而此时大明若是倾力一战,高丽日本皆可一战而定,明初海路双军威凌寰宇,灭两个弹丸之国确实不难。

只不过得不偿失罢了,战线拉的太远想要统治鞭长莫及,何况大明现在连自身国土都消化不完,打下两个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民生艰难至极的国家,纯属往泥潭里踩,光是镇压安抚其国百姓就需要耗费恐怖的资源。

不过往里面插几根钉子确是好的,日后大明国力恢复了,就可以顺势拿下,尤其是汤鼎的发展路线同道衍与蒋思德不同。

他们俩走的是挑拨离间拉拢豪门世家,以待大明名正言顺的入主高丽,而汤鼎的发展则是武力路线,占据港口广纳武士,到时里应外合以武力一举拿下日本。

两种路线各有优劣,高丽那边无可避免的要分一部分利益给世家大族,这也是合作的基础,朱标不可能因小失大违背诺言。

最起码几十年内要保护好他们,为往后投诚的势力做个榜样,千金买马骨,百里换羊皮,终究会物有所值。

而且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以极小的损失入主高丽,大明将士们可以少流血牺牲,而且高丽百姓那边也会有人安抚,大明需要付出的并不多,只是要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而已。

大明将士不惧怕伤亡,朱标也懂的慈不掌兵的道理,但他绝不会让他们无意义的牺牲,利用政治手段瓦解对方,避免使用武力,减少损失,这就是政治的意义。

而日本这边无疑怎么弄都要开战,不同与高丽一直臣服宗主国,日本自元朝两次入侵之后就已经拒绝同元朝往来,闭关锁国自成一体。

其扭曲的价值观以及夜郎自大的性格特征,使得其必然不会甘心臣服,而且汤鼎的身份也不适合打入统治阶级的上层,毕竟他的身份是外来海盗,只是一个被利用的刀子。

连谈判拉拢的基础都没有自然也没有其他选择了,汤鼎的作用就是为大明开辟一块安全的港口,避免在重蹈元朝的覆辙,然后探明日本山河行军定型图,以免日后摸黑打仗。

再有就是尽可能的收拢流浪武士,到时候可以作为前军,无论是打前锋还是镇压地方百姓都是极为合适的,既然大明准备入主日本,那就不能做的太狠毒。

但总得有人充当恶人,否则怎么体现好人存在的必要呢,众所周知,背叛者向来对原先的自己人更狠毒,狠毒到令人发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向主人表达自己的忠诚。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