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太子 > 第四百六十七章 文明局限

大明第一太子 第四百六十七章 文明局限

作者:夜星月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3:01

第四百六十七章 文明局限

说实在的,朱标都宁愿今年草原风调雨顺无灾无难,他们现在是泼皮破落户,而大明正是尘尽光生欣欣向荣之势,朱标哪里舍得用精美的瓷器同缺口瓦罐硬碰硬,那赢了也是输了。

只是无可奈何啊,总不能为了不让蒙古不犯边而用大量的粮食安抚他们吧,那样的话与宋朝有何区别?

朱标丢不起这个人,老朱更是如此,他宁愿战死沙场都不会容忍这件事的发生,那样将对大明的国朝声望产生巨大打击,百姓离心离德士绅野心四起,大明将失去堂皇正统镇压天下的威望。

何况大明也根本挤不出能供给草原的粮食,除非立刻派兵强征百姓士绅的口粮,否则区区秋收的赋税粮食根本不够。

如此一来矛盾就无法调和,战争也无法避免,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也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必然矛盾。

农耕文明的经济特征是自足,经济上的自足可以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精神特征是静定和保守,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其文化以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质朴厚重、沉着稳健、崇尚和平为特征,积累深厚,兼容性强,是一种内容广泛的文化集成。

游牧民族的经济特征一是单调,需要贸易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二是不稳定,遇到天灾马上面临生存危机,经济上的不足不能稳定解决生存问题,更不能解决发展问题,动和进攻成为其精神特征。

其文化以流动进取、崇尚竞争、内部 团结、富有战斗性、侵略性和财富观念为其特征,文化的广度和厚度,都与农耕文明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若是光轮战斗力或者战争**来说,游牧民族南下,越打越富,一路劫掠,补给不成问题,而农耕民族北上,越打越荒凉,随着供应线的延长,供应变得越来越困难。

游牧民族掠夺人口的牲畜和财产,输了也没什么损失,农耕文明就是赢了也没有什么好处,俘虏少,没有有用的战利品,占领的土地也不适合耕种,随着战争的延长,士气越来越低。

这也就是为何历朝历代都以山河地利留驻长城防线,希望做到千古胡兵屈仰止,万重血肉铸安宁的目的。

在长城这种线状边境防御设施之内,历代王朝又修建了大量封闭形的城池防御系统,绵延万里的长城和从北往南先后修建的大大小小数不尽的城池,是农耕民族保守心理、防御心理淋漓尽致的外化。

只可惜长城作为中原王朝防御心理的物质存在,其作用终究是有限的,长城出现之后,从秦汉时进攻中的胜利,到唐朝进攻后的和平相处,再到宋朝退却中的彻底失败,长城竟然成了外族的防线。

何况长城就算能抵御外敌,又岂能遏制内乱呢?

祸事起于萧墙之内,危墙覆于累卵之间。

所以朱标一直反对朝廷耗费大量资源修筑长城,早在他率兵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后,朝中就有不少大臣上奏,提议以亦集乃旧城、大宁卫开平卫及东胜卫三个重镇为倚仗,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连接旧城等。

其实说到底还是要铸长城,希望能将蒙古永远压制在草原,就算他们来犯,也能以高墙遏制其骑兵之锋芒。

只是朱标清楚,历史上明长城即使修得坚固、漂亮,最终也没有挡住满清南下的铁蹄,倒不是说长城不够坚硬,奈何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挡得住外族也挡不住李自成吴三桂之流啊。

秦皇汉武唐宗都证明了一件事,防御不如进攻,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和平不是求来的,和平是打出来的。

草原不适合耕种,但却拥有广阔的牧场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朱标开启大航海就是为了打破农耕文明的局限性,无论施行何等制度最终都难免腐朽,唯有开眼望世界,才能永远占据主动权。

虽然大明现在没有足够的国力逐亡逐北,但迟早朱标都会解决这件事,草原不比其他,乃是中原卧榻之侧,朱标岂能容许此患久存。

十年二十年,朱标终会攒够足够的家底儿,彻底的清除后患,当然不是要血屠草原,而是要大胜之后同化,所幸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是民族融合的大势。

蒙古入主中原百年,其实其贵族阶级已经被同化了很大一部分,中原能提供给他们的富足享乐绝不是落后的草原能够提供的。

双方纠缠百年埋下了仇恨,但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联系,元朝统治了中原大地同时也统治了草原,那么大明同样也可以。

单纯的杀戮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反抗起义将永无停息,大明强盛时或许可以镇压一切不服,但一旦国势衰弱,星星之火既可燎原。

现在何人能够想到混迹在黑山白水之中的女贞日后竟可入主中原,并且还能驯服草原蒙古,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小瞧任何一个民族。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大明朝中亦有不少蒙古将领,他们同样忠贞无畏,比如娄鬼里、吴成、脱欢、脱火赤、苫木帖木儿苏火耳灰等将。

还有道同这等文官,基层当中更是数不胜数,无可否认其有好有坏,但汉人官员难道就都是清正廉明之官吗?

朱标从来都认为文化认同胜于血脉,就算真的要论及血脉,那也应该是针对白人以及黑人,大明的人口不少,但放眼世界那就太少了,区区几千万的人,能占据多少地方呢?

当然了,朱标不是心善仁慈的蠢货,他自然清楚民族融合要经历的摩擦有多大,也清楚外族不是那么容易驯服的,但这是一个大帝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匈奴族从后汉至南北朝的汉化,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的汉化,契丹、女真在辽、金、元时的汉化,这些经验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朱标现今就有不少思路,也正因此才会布局蒙古以及高丽,开展茶银贸易绝不仅仅是为了赚银子,而是加强文化入侵的手段。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