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太子 > 第三百四十九章 清正顽固

大明第一太子 第三百四十九章 清正顽固

作者:夜星月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3:01

第三百四十九章 清正顽固

说完话朱元璋也没心思在处理公务了,径直朝着坤宁宫走去,这种时候他想见的只有自己的妻子,贴心话还能说给谁听呢?

而朱标则是去整理了一下奏章,然后叫来谨身殿伺候的太监把批阅完的送到中书省,然后才施施然的回返东宫,经历了这件事,蓝玉那边屁事也就无所谓了。

走在路上朱标随口问道:“沐英现如今在哪里?可有送信来?”

紧跟在后的刘瑾赶忙开口道:“回爷的话,西平侯奉命巡查西方军械粮草去了,前天送信来说是回返了。”

朱标点点头,信件到京城估计沐英也走一半的路程了,沐英聪明敏悟,处事果断,解决问题明快,毫无遗漏,马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深得朱元璋器重,加上年纪合适,那自然就成了朱标的嫡系了。

北伐之后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佥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要知道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在里面磨砺可是难得的机遇,沐英也没辜负朱标的希望,一步一个脚印,仕途走的稳稳当当。

说起沐英和蓝玉,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好孩子和自家皮孩子的区别,朱标这次就是准备让沐英跟蓝玉一起出兵剿匪,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算是另一种磨砺,也是希望他们俩人能性格互补一下。

朱标的东宫党也同样是分为老中青三部分,老的就是太师李善长、少傅徐达、少保常遇春、少师傅友德以及邓愈刘伯温康茂才汤和等人。

这些人其实还是朱元璋的嫡系,只不过是挂个东宫的名头,佐证储君的威仪,毕竟不挂这个名头,人家也是功成名就了,朱标对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提拔和知遇之恩。

中年一辈那就是通政使司陈佑宗大理寺卿阎东来等以及蓝玉沐英赵庸这些跟他北伐过的将帅,这些人不同老一辈,朱标对他们都有提拔之恩,这也是东宫目前真正的主力。

年轻一辈那就是徐允恭常茂李祺等跟随他去过凤阳的勋贵子弟,以及那些新科进士比如吴伯宗张帆等,等往后或许还可以把江南世族子弟算上。

这些人现今品级不高,大多都是六七品的芝麻官而且还分散在各地,但都身家清白,是往后朱标执政的基石。

交流好书,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在关注,可领现金红包!

现如今老一辈正在逐渐退出大明的政治舞台,中年代就是重中之重了,朱标不得不精心培育出几个柱石,否则难以接管老一辈退下后产生的权力空缺。

朱标心中不断的思索着,朝廷局势复杂多变,蓝玉沐英赵庸这些人在留在京城,若是不小心扯上了什么案子,哪怕是朱标也不好保住他们,挥泪斩马谡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发生,毕竟朱标不可能为了几个人就在肃清吏治的大势面前。

尤其是李春案之后,那些巡查御史定然能看到皇帝肃清吏治的决心,往后朝廷必然要动荡的更严重,勋贵那边也不能置身事外了,武将重义,一个进去就容易带起一片,朱标不得不早做打算。

等回到东宫后,已经睡醒的常洛华小心翼翼的陪在朱标身旁,朱标无奈只好拉过她好生安抚,怎么也是有了自己的血脉,她难过孩子又如何能好。

何况朱标的气本来也就是为了让蓝氏看一看,早就听闻蓝玉不怕常遇春这个姐夫,但对亲姐颇为敬畏。

至于常洛华在旁表态也是常理,到底自己的嫡亲舅舅,朱标自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生气,拉着常洛华吃了饭,又请太医过来把了脉,确定安稳后就睡下了。

第二天一早,朱标起身洗漱用膳,刚吃几口刘瑾就进来禀报道:“蓝将军求见殿下,正跪在外面,是否让他接着等?”

朱标喝了一口小米粥说道:“让他进来吧。”

刘瑾立刻出去接人,他还以为蓝玉得跪上一个时辰殿下才会见呢,不一会儿就领着人走进了殿内,蓝玉刚想问安,就见太子爷招手,一旁的宫女还摆上一副碗筷。

蓝玉咽了口口水,这是在有些出人意料,还不容让他跪着安心,不过也不敢违背殿下的意思,躬身之后就坐在了一旁。

朱标看着有些惶恐的蓝玉叹了口气:“来的这么早估计没用早膳呢吧,一起用吧。”

蓝玉到底还是蓝玉,既然殿下发话了也不客气,他可不仅仅是早膳没吃,昨夜的晚膳也没心情吃,就想着今日会是什么局面。

现如今真到了东宫反而安心了,端起饭碗就吃了起来,虽然只是清粥小菜陪馒头,但也吃的十分开怀,反正他也不是第一次跟太子爷用膳了。

一旁的刘瑾羡慕的看了眼蓝玉,他这辈子都没有资格跟太子爷同桌用膳,因为他只是奴婢,纵然是太子爷的贴身人但那也是奴婢,跟蓝玉这等臣子终究是不同的。

朱标吃得少,见他放下筷子蓝玉也就咽下了嘴里的饭食,恭敬的双手垂下,朱标也没让他继续用膳,径直起身走向文华殿,蓝玉低眉顺眼跟在后民。

路上朱标看了眼奉天殿方向,弹劾李春的奏章应该到了,想必朝堂上此时应该是吵闹的不可开交,天家无私事,皇帝的恩人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朝廷的恩人,何况还涉及到皇考妣,定然有许多官员会帮李春求情,纵然他犯了法……

反正理由也很正当,孝道大于天,何况区区小罪,大不了打一顿贬回凤阳就是了,他们的主要的目的就是在肃清吏治的屠刀下开一个口子,只要口子一开就再也不补上了,往后总有各种理由。

尤其是提拔李春当县令的就是如今的当朝左相胡惟庸,当初就是他亲自去凤阳宣读了册封义惠侯的诏书,如今应该也会伸出援手。

文官们这么一说,武将们也会看在义惠侯为淮西勋贵的份上跟着开口,毕竟李春所犯的那点小罪,对他们来说算什么呢?

到最后估计也只有御史中丞韩琦等人会要求严惩李春,以维护国朝律法,所以说这些读死书的言官是很有用的,没有他们这种清正顽固的人,国朝会是什么样呢?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