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太子 > 第二百一十四章 亲力亲为

大明第一太子 第二百一十四章 亲力亲为

作者:夜星月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3:01

第二百一十四章 亲力亲为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朱元璋对儿子此行的所做所为都很满意,迁民事宜已经做的比朝廷预想中的好太多了,这些百姓虽然看不出来,但朝中官员却都心知肚明。

最难得可贵的就是面对诸多繁琐之事宜,朱标却依旧坚持亲力亲为,而不是当一个甩手掌柜,如此亲历地方政务,了解百姓所需,不愧是他最完美的继承人,这个韧性真是随根了。

朱元璋想到这笑容就更大了,身体突然又爆发出活力,恨不得再回御书房处理两个时辰的公务,不过好在一旁的太监还在孜孜不倦的劝他回房休息。

走到乾清宫殿前,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这里没有嫔妃居住,是朱元璋最常住的地方。

走进去后宫女太监们一通忙活,朱元璋则是坐在了床榻上,身子一歪斜靠在头枕上,老二老四这次清查粮仓做的也不错,他已经派御史下各地去检查了。

朱元璋当然知道这些书呆子是斗不过各地官员的,所以他们不过是明面上的靶子而已,暗中更暗中都有他的布置,这次一定要好好杀上一批人,以震慑天下官员。

他是真的想要杀进天下贪官污吏,这个观念在他小时候就有,全家老小无论如何努力耕田种地都抵不过那一层一层的苛捐杂税,他小时候过节要收“过节费”,干活要收“常例钱”、打官司要有“公事钱”,就算闲着待在家里也要交税。

自己父亲养活一家老小已实属不易,根本没有闲钱交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因为拖欠税款被官差四处追捕,一家老小东躲西藏。

他幼年就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严惩贪官污吏,为老百姓主持公道!

苍天有眼,造化弄人,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他一个昔日连小小差役都要畏惧的放牛娃,竟然坐拥了这万里江山,执掌了人间至尊的权柄,开始兑现童年的誓言了。

他也不是不知道贪官是杀不尽的,但是终洪武一朝,他绝不会让贪官污吏横行,他要为自己亲手建立的大明开一个好头儿。

这时候一个太监送来一封书信,是毛骧进凤阳府的时候传回来的,朱元璋算了算时间,想必这个时候传国玉玺已经到了儿子手中,不知道这小子要如何处理这代表天命所归的玉玺呢?

对他自己来说,传国玉玺也好,大禹九鼎罢,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权柄在握一切皆是虚妄,难道随便一个乞丐得了这东西,就能把他从龙椅上拉下去吗?

……………………

凤阳大营内,朱标有些头疼,他父皇送的惊喜太突然了,这传国玉玺到底如何现世也是个麻烦,朱标其实不想搞装神弄鬼那套。

主要还是传国玉玺对他的意义其实也没那么大,他自小就是吴王世子,开国后就是皇太子,地位从无一日又过动摇,父慈母爱、臣恭弟谦,可政治又岂是你喜欢不喜欢就能决定的,有利就得做。

朱标看向毛骧吩咐道:“立刻着手安排,本宫要在祭祀之日得到此宝,但也不用弄得多么神异。”

毛骧有些发愣,他都准备搞个大事了,亲军都尉府什么样的好手都有,装神弄鬼的人才更是不缺,毕竟他们这种人更容易打听消息。

不过太子殿下下令了,自然没有他反驳的余地,朱标给了他一道手令,由于准备祭祀,皇陵那边早就戒严了,没有他的手令,毛骧也不好做布置。

毛骧和常茂退了出去,屋内只剩下刘瑾,朱标转过身又从木盒内拿出玉玺,并没有避讳刘瑾,毕竟刘瑾看到了也不会说出去。

不过刘瑾依旧没有抬头,眼睛看着自己的脚尖,朱标不叫他也就当一个摆设,朱标把玩着传国玉玺,质地清凉手感柔和,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摸着格外的舒服。

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汉光武、许许多多的帝王都应该向朱标此时一样,把玩着这块代表着皇权的石头,当然也有不少傻子拿过,比如曹丕这个王八蛋。

朱标真的是一看玉玺肩部刻着的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就一阵反胃,要不他也在旁边儿刻上“大明受宋传国玺”。

朱标意兴阑珊的把玉玺丢回盒子中:“刘瑾收好这个木盒,祭祀之前日夜看管着,绝不可疏忽。”

刘瑾立刻躬身应诺,朱标打了个哈欠回到床榻上睡觉了,明日该有的是公务要处理。

刘瑾小心的捧起木盒,然后小心的放在最安全的地方,他大概也猜到这是什么了,这过程中他的手都有些抖,这等神器竟然就在他的手中。

第二天一早,朱标的觉没有睡够,但还是起床了,让刘瑾打了一盆凉些的水,洗漱之后召集官员开会,把今日的行程定了下来。

朱标策马出去了,刘瑾则是留在营帐中看管木盒,上午朱标去了附近的山上,由于要建许多房子,所以木材大多都被砍伐了,其余不成材的也都被收捡起来准备过冬时取暖用。

整座山都秃了不少,不过也没有办法,不就地取材的话,所耗费的资源成本太大了,估计这座山到最后也留不下什么了。

中午随便吃了一些,下午又去看了看河道,凤阳府内河流不少,难得这次有这么多的青壮,自然是要好好利用的,若是以后,征集劳役可没有这么轻松。

凤阳离南京不远,朱标对此地也寄予厚望,所以不仅是在安置迁民,更是在为凤阳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各村的耕地也得合理分配,最需注意的就是不能侵占老凤阳人的利益,否则那成什么了,朱元璋迁移其他地方百姓是为了刺激凤阳发展,希望他们能一起过上好日子。

可不是为了让他们来雀占鸠巢,只不过凤阳土地确实不够肥沃,许多地方根本不适合耕种,或者说开荒的难度太大了,几铲子下去就是石头,而且都是大石头。

要不就是离河太近了,一旦发生洪涝就都白费了,朱标领人基本跑遍了凤阳各地,其实安置这些人的耕地是有了,但难得手里有这么多的青壮劳力,这时候不干什么时候干。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