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太子 > 第一百零七章 中书右丞

大明第一太子 第一百零七章 中书右丞

作者:夜星月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3:01

第一百零七章 中书右丞

朱标跟着朱元璋就这么处理了半个多月的奏章,闲暇也会去中书省转一转,最大的感受就是风雨欲来之势。

自从胡惟庸被杨宪摆了一道后,现在藏锋敛息绝不与杨宪正面冲突,李善长最近又身体不适,中书省基本就是杨宪主事了…

今日大概处理完政务后,朱标就起身打算跟自己老爹去用膳,却看见朱元璋靠在椅子上思虑着什么,朱标看了一眼刚想说话,就被外面的传报声打断了。

不一会刘伯温就走了进来,向着朱元璋和朱标行礼过后问道:“不知陛下叫臣来有何吩咐?”

朱元璋笑着让他起身:“伯温啊,你也知道善长最近身体不好,咱想着是否安排人帮他处理一下中书省的政务。”

刘伯温躬身回道:“这官员任免自然是陛下一言而决,更何况是中书省的要职,臣岂敢多言。”

朱元璋摆摆手:“咱要提的不是别人,就是你的学生杨宪,他的本事朝中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中书之职事关重大,所以才想问问你的意见。”

朱标眼睛微眯,杨宪的命运早就被安排好了,无论刘伯温说什么,杨宪都是必然会上位的,否则让谁挤下李善长。

但朱元璋却特意来问刘伯温了,这就是想看看刘伯温的表态,杨宪是浙东党的人,刘伯温是浙东领袖,也是作为制衡淮西党的重要人物,但是李善长一倒,杨宪上位,刘伯温的制衡作用就小了很多。

而且朱元璋和李善长有隔阂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刘伯温回答的不能让朱元璋满意,清算杨宪之日刘伯温也跑不掉,浙东党将会被彻底清算,

刘伯温跪下回答道:“臣是杨宪的老师,本应该支持,但杨宪此人有当宰相的才能,却并无当宰相的器量,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杨宪则不然。”

朱元璋看着地上的刘伯温说道:“咱记得杨宪升调京城后就直接去你府上拜见了吧,怎么这会就要大义灭亲了。”

刘伯温回答道:“此人升调京城后,便得意忘形,早就不把臣放在眼里了,师生之情荡然无存啊。杨宪此人功名之心太盛,驭民之策太狠,还请陛下三思。”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如此,朕会好好考虑的,你下去吧。”

刘伯温就起身告退了,朱元璋笑着摇摇头念叨一句:“老奸巨猾。”

朱标在一旁笑着没有说话,以刘伯温的才智怎么可能看不出杨宪离死就差一步了。

胡惟庸现在选择避其锋芒想必是李善长的指点,因为胡惟庸与杨宪其实都是一种人,这俩人的才干是有的,但是俩人的目光都远远不及他们各自的老师。

看他们的经历就知道了,俩人都是在登临绝顶之后直接狠狠的摔下了深渊,尤其是胡惟庸,明明是看着杨宪灭亡的,等他当上宰相后居然做事跟杨宪差不多。

不过也跟这俩人的命运已经被朱元璋制定好有关,毕竟在这个时代,皇帝的意志就是天意,天要绝你,岂有活路。

朱元璋看了一眼儿子说道:“标儿,你去一趟中书省,就说咱升杨宪为中书右丞,辅佐李善长主持政务。”

朱标躬身应诺,然后抬头就看朱元璋那戏虐的眼神,朱标就忍不住乐了起来,父子俩摇头笑了一会,朱标就领着刘瑾等人去往中书省。

朱标一路到了中书省,早就有太监提前去禀报了,除了在家休养的李善长外,杨宪胡惟庸张昶等人赶紧出来迎接,

等他们行完礼后,朱标侧身面南说道:“传圣上口谕,着令中书参知政事杨宪,升任中书省右丞相,辅佐李相国主持政务,钦此!”

所有人都先叩首表示恭听圣意。然后杨宪这个主角就感激涕零的念着:“臣杨宪领旨,臣必精忠报国不负陛下圣恩!”

朱标让他们起身,然后看了一眼胡惟庸,此人脸色先是一黑,然后便面色平静的向杨宪贺喜。

朱标转回身对着杨宪说道:“杨宪,圣上对你报以期许,你莫要辜负皇恩。”

杨宪郑重的向朱标躬身说道:“臣多谢殿下教诲。”

朱标看了一眼隐隐分成三派的中书省,然后就领着人转身走了。

之后的事情就不用猜了,以杨宪的性格,中书省马上就要乱起来了。

朱标没有回御书房,而是回东宫吃了口饭,收拾一下明日他还要出城迎接凯旋的徐达和他那两个愚蠢的弟弟。

山西早就平了,不过因为山西人口繁多,地方势力有些混乱,徐达才耽误了这么久。

山西啊,朱朱标背着手走在皇宫之中,身后浩浩荡荡的跟着几十人。

经过元末战乱中原地区已经是十室九空,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更是人烟稀少,而山西却不同,有王保保坐镇,加上哪里四周都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正好山西又碰到了风调雨顺,百姓算是安居乐业,所以有不少中原百姓都逃荒到山西。

如此一来,中原一带人烟稀少,山西却是人满为患,算是大明现在人口最多的地方了,想来数百万的人口是有的,若能移民迁地填补哪些人口匮乏的地方,大明就能最快的速度的恢复了。

昨日朱标就看了户部尚书的奏章,上面写到:“山东、山西人口众多,宜于迁出,扩充天下。”

而且除了山西外还有江南地区,人口也算旺盛,朱元璋的意思就是这两个地方都要往外迁人,除了填充中原的想法外,还有编户齐民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朝廷对基层的管理和控制。

还有就是要打击地方宗族势力,切断各族的联系,江南的大宗族为了争夺水源都可以排除几千条青壮与邻村开战,族长的命令可比皇帝老子的强多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