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 三国之弃子 > 第一千八百六十七章 科举

三国之弃子 第一千八百六十七章 科举

作者:双木道人 分类: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2:30

第一千八百六十七章 科举

三国之弃子正文第一千八百六十七章科举开科取士?这是什么鬼?

文武们都好奇地盯着曹操手中的奏章,他们也不笨,也可以想到这是为朝廷招揽人才的方法。

这一次,刘玉没有让宦官拿上来,而是对曹操说道:“孟德,你念出来给朕和诸位臣公听听!”

科举!这是刘玉一直以来的想法。大汉为何会沦落到动乱,原因是土地兼并、豪强并起、统治阶级**堕落、贫苦百姓无出头之日、再加上天灾**。读书人太少了,所有的官职几乎都被世家大族给垄断。大汉的举孝廉制度,作用慢慢变小。后世的科举制度,刘玉认为非常适合现在的大汉。

科举必须要有足够的读书人来参加才行。之前刘玉改革造纸术,印刷书籍,设立图书馆、学院,等等,都是为了给这次的科举准备人才。

大汉的幅员辽阔,天才非常的多,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老百姓们也非常支持自己的孩子读书,这个科举只要一实行,穷苦百姓就有了进入权利机构的渠道。

本来大汉的读书人都几乎集中在世家大族之中。因为世家大族掌握了世上大部分的书籍和学问。统治阶级也有意采用愚民政策,只要老百姓乖乖地听话就行,没有特意在民间推广。这也是为什么汉末时代,大部分的谋士都是出身不错的。郭嘉是大世家郭家的旁支,荀彧就更加不用说了,荀家在颍川一带如同霸王。就连诸葛亮,祖上也是地方豪强。贫苦的读书人非常少,他们想要学到知识,求爷爷告奶奶都没用。世家大族对知识的掌握很严密,一般都不会泄露出去。庞统身为荆州庞家出身,以他的身份想要学习知识,也是要家中长辈出面,经过一系列的考核才通过,拜入司马徽的门下。

连世家出生都这么困难,何况普通人?

刘玉也深深地明白情况如此下去会是什么一个下场,所以他要在有生之年改变这个情况。可惜计划很好,实行起来却是万分困难。世家大族的垄断已经成型,若不是借着乱世,刘玉一点点地将世家的实力不断削弱,想要实行科举,也是没有多大的改变。造纸术、印刷术、书籍、学院,每一样都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进去,而且见效慢,回报不稳定。这些年来,刘玉在这几项的投入是越来越大,甚至还耽误了其他民生建设。可刘玉还是清楚这个才是他重点要做的事。

科举制,就是狠狠地给现在残余的世家大族心口上来上一刀。要不是司马懿和陈群等人联合一些残余世家搞什么九品官人法,刘玉都想着过个几年才实行科举制。看来世家大族已经对于自己的处境感受到了危机,现在就要试图翻盘了。刘玉当机立断,断了世家大族的幻想。

当然,科举制也是给了世家大族一次生机,毕竟他们的子弟在知识的掌握上比普通人要强。刘玉认为没关系,凡事开头难,给别人一条活路也是可以的。

现在的朝廷是非常需要新鲜血液的。别看现在朝中人才济济,要是过了十年,新老交替上不来,问题就会慢慢出现。

曹操将科举制的内容仔细地念了出来。

所有官员都瞪大了眼睛,他们都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科举制,简直就是开天辟地的东西。

刘玉通过自己对科举的了解和目前大汉的情况和未来发展,将科举分为文举和武举。文举具体的科目为明法、明字、明算、明经等数个科目,考试的内容时务策、帖经、杂文等,考验是学子的各项学识。同时采用了后世的考试模式,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分别为三轮考试,每四年一次。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当然还有库才、秀才、举人等级别存在。后世中那种考到了举人就不用缴纳赋税的福利,刘玉并没有提及。后世考到了举人就等于进入了富贵阶级,虽说是会让贫苦百姓更加有动力。但坏处就是在于土地兼并会变得很严重。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定然会形成后世的福利,这就是刘玉管不着的了。

文官们对于文举是心中热切。其中最为激动的就是贾诩。贾诩的出身有点惨,几乎算是整个朝堂最惨的人。他听到科举制之后,差点就落泪了。

“当年老夫年轻的时候,若是能够有科举,老夫的人生不用如此啊!”贾诩恨自己生得太早,没有赶上盛世了。

武举就是让人眼前一亮了。

历史上的武举是武则天设立的。刘玉厚颜无耻地拿来了。

重文轻武,在刘玉这里是不存在的。

比起贫苦读书人的困难。普通学武之人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一般学武之人,几乎在读书上没什么天分的人。真正可以成为一代武将的,更是少之又少。更多武人都是直接加入军中,通过立下功勋逐步上升。没有加入军中的学武之人,要么成为别人的护院、保镖,要么落草为寇,为祸一方。

侠以武犯禁,春秋时期的统治者就不怎么满意学武之人。但偏偏学武之人的武力值却是朝廷所希望得到的。故而十分的矛盾。

刘玉就想着这次就给天下学武之人一条新的出路。

武举方面,刘玉更是想尽了脑汁去研究,而后为武举设立了个人武力、策略、天文地理、兵器等科目。个人武力是毋庸置疑的,没有强大的实力,根本就不是武人。其中包括拳脚、步战、骑战、射箭。

策略和天文地理是刘玉不希望学武之人目不识丁,只是一些个猛冲直撞的莽夫。兵器方面,主要就是对兵器的认知和创新。刘玉希望增加这个科目,会让大汉的兵器越来越强。

武举第一名称为武状元。当然不是一下子就进入军中任职,而是直接划分到专门学习军事的学院进行深造,再分配到军中任职。

武举的创立,使朝中各大武将兴奋不已。他们认为此举乃是对广大武人的福音,武人从此有了合法的渠道进入朝廷了。

刘玉也相信随着武举的推行,各地学武之风也会盛行。随着时间的发展,各种武学都会产生。大汉百姓都将会保留血性。

几乎是一片倒的趋势,文武官员们对科举制是百分百的支持。

曹操念完之后,朝中文武不用等刘玉询问,一个个跪在刘玉面前,大声地支持这个科举制。

“陛下,丞相所提之科举制,真乃开天辟地之举,我大汉若行此法,定然人才鼎盛,万世传承!”老得都快不成样子的杨彪一脸激动地说道:“丞相,老夫代天下读书人谢丞相之恩,丞相可为当代之圣人啊。”

能够提出这么高瞻远瞩的制度,不是圣人是什么?

刘玉都担心杨彪激动过度,一口气上不来就挂了。

曹操有点脸红了,这根本就不是他想到的,而是坐在御座上的刘玉。

武将们更是对曹操马屁不断,说得曹操都有点羞愧。

而曹操的羞愧,在外人看来却是谦虚的表现。

刘玉看了肯曹操,心中一阵莞尔。作为一个皇帝,刘玉已经不需要太多的荣誉。科举制,本来是可以让刘玉来颁布,但刘玉觉得还是把这个露脸的机会让给曹操。反正曹操有治世能臣的名头,锦上添花也不错。再者,刘玉也有担心会出现反对声。让曹操先说,也让刘玉有了缓冲的余地。出现反对声,以曹操的身份和背后的属下,加上朝中明智派和刘玉最后的支持,反对声是翻不起浪花。

只有曹操知道自己有多少实力。他已经叮嘱自己曾经的属下,只要出现反对声,立刻出来支持。

不过刘玉和曹操都想多了,朝廷压根就没有反对声,个个都是支持的。

“既然诸位爱卿都认为可行,朕也觉得科举制不错。那么从明年开始举行第一次科举。丞相和军机处负责此事,给个方案。”刘玉很开心地做出了拍板。

“陛下英明!”一阵山呼海啸般的歌功颂德又来了。

“散朝!”刘玉一挥手,宣布今天的朝会结束了,自己径直先离开了。

事情有别人干,刘玉乐得清闲。

文武百官立刻拥簇到了曹操的身边,不停地询问着曹操一些事情。但贾诩这个老狐狸身影一闪,直接奔向了后宫。

“丞相,你有点不厚道了。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就不跟我等事先说一下呢?偏偏就给了这么大一个惊喜!”黄忠有点埋怨地意思。

其他大佬也有这个意思。他们论资历都和曹操差不多,曹操什么都没说,有点欠意思。

“孟德啊,你提的那个武举实在是太好了!别的都不说了,本将代天下学武之人谢了!”吕布很直爽,他的确有资格代表天下学武之人。

陈宫更是直勾勾地看着曹操,眼神中带着一丝不爽。

为何呢?

这科举制已经定下来,提出此事的曹操肯定再一次名动天下。曹操早就是名流千古的人物了,要是早点将这事和陈宫等人分享,他们就可以联名上奏,日后史书上也会留下一笔。如今风头都被曹操一个人给占了。陈宫想着自己交了曹操这个朋友是不是交错了。

曹操自己是哑巴吃黄连了,这事根本就不是他干的,他只是帮刘玉宣读而已。

同时曹操对刘玉很感激,把这么大的功劳和名声给了自己。

“诸位,今日事务繁多,我等还需到军机处商议要事。各位各司其职!改日,吾再和诸位畅谈!”曹操知道轻重缓急,现在不是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

能在朝中混,自然有超高的眼力。很多官员都看出曹操并不愿意将科举的功劳放在自己头上。

陈宫、田丰、沮授等聪明人心中闪过一个念头:难道这科举是陛下想出来的?

结合刘玉的行事作风,陈宫等人觉得一定是了。

百官都清楚曹操等大佬都要忙碌了,都十分自觉地给大佬们让路。

随着百官的离去,朝堂发生的一切开始在洛阳散发出去,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轰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