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从推进城到多元宇宙 > 第六百一十七章 冰与温室

第六百一十七章 冰与温室

从推进城到多元宇宙风起海贼第六百一十七章冰与温室在挖掘北进渠的同时。

这个河套平原的人口都被逐步迁移到阴山附近旳高地上。

当然,此时的河套平原也没有多少人口,加上被降伏的草原部落,一共才9.7万人。

不过不仅仅河套平原需要搬迁,黄河下游的其他沿岸低地,都需要进行迁移,避免被洪水影响到。

好在去年黄河下游平原,已经完成了8个湖区的改造,黄河两岸的城市和乡村都进行了重新规划,不需要进行搬迁了。

更何况,黄河在冬季的径流量并不多,只要河套平原搬迁完成,基本不会有大问题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工程队伍,从黄河州各地赶到河套,这让北进渠的挖掘速度越来越快。

不过这些工程队伍并没有全部投入挖渠任务之中,而是分出一部分劳工,根据河套平原的东部地形,将一些低洼地区堵住,避免黄河河水上涨之后,从这些低洼区域流到下游。

然后就是在一处容易堵住黄河的河道上,准备了大量的钢结构笼子,还有大量石头和麻袋,只要冬天气温开始低于零下5摄氏度,就开始将装满石头和沙袋的铁笼子推入河道之中。

甚至为了保证及时可以推铁笼子下河道,还在两侧的高地上,建设了好几条斜坡。

只要时间一道,就可以立刻将黄河堵住。

除此之外,这里还准备了五十多台蒸汽抽水机,一个电能的干冰制造厂,可以每天生产50吨干冰。

现在一切都准备就绪,就等冬天到来。

……

另一边,银川平原上。

这里也在搞工程,不过这里的工程,并不是挖掘引水渠道,毕竟贺兰山西侧的沙地高度,明显高于银川平原,而且贺兰山也没有阴山那种大型的低洼谷地,不存在引水进入沙地的先天条件。

这里的工程是建设水库、冰库、风力发电场。

水库、风力发电场可以理解,但是冰库这种东西,对于银川平原这种地方真的需要吗?

其实此冰库非彼冰库。

准确来讲,银川平原建设的冰库,还有另一个名字——人造冰川,这是一种古老又实用的技术。

西北地区的气候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夏季炎热、日照时间非常长、水分蒸发量非常大;而冬季低温、风沙非常大、水分蒸发比较低。

而西北地区的农业,又只能在夏半年进行。

因此可以在冬天的时候,在一部分地势比较高一些的小谷地中,人为抽水制造冰川,然后覆盖茅草之类的保温层,让冰川等到夏季需要的时候再融化,变成溪流的河水,可以用于灌溉农田和草地。

财大气粗的人革联,派出大量勘探队伍,在贺兰山找了大量狭长的小谷地。

小谷地的具体标准,就是宽度不超过100米,长度和深度不限制。

然后经过评估周围的用水量、用水距离、相对高度之类,初步确定了15个小谷地。

这些小谷地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变成一个个冰库,冰库的屋顶是可以拆卸的双层玻璃钢,冬天拆掉玻璃钢屋顶,春天开始封顶保温。

其实这个技术,在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也可以使用,好处就是将冬天无法利用的冰雪,储存在冰库之中,等到夏天需要的时候,再让里面的冰块融化。

如果遇到夏天异常干旱,那这些冰水是可以救命的。

根据设计,贺兰山上15个冰库库容量,极限大概在2382万立方左右,就算是储存一半,到夏季的时候又融化了一半,还有550万立方米的冰块,相当于500万立方米的水。

而北方地区的农作物需水量,冬小麦为260~400立方米/亩、小米为200~300立方米/亩、高粱为160~200立方米/亩、大豆为300~400立方米/亩。

500万立方米差不多可以灌溉1.5万亩冬小麦。

而且一个地区的干旱,并不固定时间的,可能只是某一个月份干旱,加上土壤中也有一部分地下水。

如果用得恰当,500万立方米的淡水,至少可以抢救10万亩农田。

冰库项目不仅仅贺兰山,在河西走廊的祁连山、华北平原的太行山、泰山、燕山,都在建设。

其中泰山山脉的冰库,已经投入使用了一年多,总库容达到了1.3亿立方米,不亚于一个大型水库。

但是冰库不需要修建大型水坝,而是需要小型的天然谷地,最好是在耕地附近的山地之中。

这样一来,既可以利用高度差送水,又可以利用高海拔的低温优势,延长冰块的储存时间。

冰库和水库可以相辅相成,组成一整套的水资源调控体系。

毕竟华北平原突然出现干旱天气,并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干旱和黄河泛滥,一直是华北农业的心病。

至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灌溉的项目,人革联只有将其作为临时的应急手段,而不是日常灌溉的常用手段。

过度开发地下水,不仅仅会导致地面下陷,还有土地盐碱化、海水渗入沿海地下的巨大风险。

因此开采地下水只能作为应急手段,绝对不能作为日常手段。

同样关中平原,也在附近的秦岭等山区中,建设水库和冰库。

除此之外,唐菲林还展开了一个大工程,那就是土地标准化运动。

对关中平原、巴蜀盆地、汉中盆地、河西走廊、银川平原、汾河河谷,展开土地标准化的建设工作。

具体方案就是将耕地平整,具体就是10亩为一块,一片区域内的耕地尽可能抹除高度差,一户人家的农田尽可能分配到一起,免得东一块西一块,还高低不平。

因为接下来要推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东一块西一块,还高低不平,对于机械化的影响太大了。

幸好现在被纳入开发的区域,农业区都在平原上,山区里面的人口已经尽可能迁移出来。

现在只有平原边缘,或者大河流两岸的山区,才有一些开发价值。

特别是巴蜀两州,那些深山老林就算有耕地,那也是零零散散的,生产了农产品还要面临运输难题。

现在全球各地的平原区都没有完全开发,与其让民众在深山老林种田,还不如将人迁移出来。

梯田那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有选择,谁愿意在山里面种田。

同时标准化农田计划,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减少农田差异化,毕竟各地的农田有好有坏,虽然通过抽签排号,保证了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公正。

可分配到下田的农户,肯定是高兴不起来的。

通过建设标准化农田,就可以减少这种差异化,保证相对公平。

关中平原、银川平原、河西走廊的标准化农田还比较容易。

而汾河河谷、汉中盆地、巴蜀盆地的标准化农田,则显得非常费力,主要是地形限制。

但是这项工作又必须做,因为只有完成标准化农田的建设,这些地区才可以跟得上时代。

农业的发展不能将就,不然就是一部分农民,会成为被时代抛弃的人。

巴蜀盆地、汉中盆地、岭南珠江河谷,这些看似不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地方,其实并不是不能改变的。

现在每一户农户拥有的农田,平均都在60亩以上,北方地区则达到120亩以上。

不像后世有些地方,人均零点几亩的耕地,那还搞个毛的机械化生产,农民自己拿锄头都可以翻地,还请什么拖拉机和收割机?钱多吗?

而且平整好的标准化农田,还有利于统计工作。

在飞艇上拍照,都可以计算出地面有多少耕地,耕地种植了什么。

……

比起关中等地的大工程。

东北地区其实也动作不小,宋缺六月份带领陆军、海军,彻底消灭了盘踞在乐浪半岛南部的新罗、百济,然后肃清了鸭绿水上游的高句丽残部。

紧接着宋缺又带兵沿着辽水、嫩江、黑水、松花江,彻底压服了契丹、室韦、靺鞨等部落。

然后郑森根据东北的情况,在乐浪半岛设立乐浪州;

在辽东半岛、辽河平原,设立辽州;

在嫩江和漠南东部草原,大兴安岭南部,设立通辽州。

在长白山、松花江、三江平原、黑水三角洲平原,设立三江州。

在黑水中上游河谷平原、小兴安岭、外兴安岭,设立黑水州。

至于更加东北的高纬度地区,则设立了三个州,分别是林海州、白海州、枯叶州。

其中只有枯叶岛被正式纳入管辖,其他两个州完全是地图开疆,其实那地方也就几千人口,然后慢慢推进也可以。

对比华北、西北,东北此时并不缺乏水资源,甚至还有大片的沼泽地,因此这里的开发,则不能生搬硬套。

比起之前的冰路项目,就非常有东北特色,特别是改进之后冰列车,采用能量储存器和电动机之后,也为了以防万一,对车厢进行了密封性改造。

如果冰层太薄,而陷入河水之中,还可以利用车厢的密封性,保证车厢漂浮在河面上。

然后就是东北地区密集建设的风力发电场,还有正在建设的鞍山煤钢基地、辽东机械厂。

另外就是就是一个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温室农场。

虽然人革联已经可以生产塑料薄膜了,但是工程师却没有选择塑料薄膜,而是使用玻璃钢、钢筋混凝土框架、复合钢结构。

这样做的一次性成本会高很多,但好处是使用寿命非常长,而且不需要担心狂风暴雪,另外保温和密封性也比较好。

只要保养和维护得好,使用上百年是绰绰有余的。

东北虽然可以通过海运,从流求和江南输送新鲜的蔬菜水果,但这毕竟不太方便。

而且一部分不耐运输的叶菜,除非使用冷链运输船,不然只能使用飞艇了。

东北本地自己解决一部分蔬菜水果,才是真正的好办法。

时间如流水,一转眼三个多月过去了。

农历十月底的东北,气温开始下降到零度,随着第一场雪的降临,天地间只剩下一片白茫茫。

而沟通东北各地的水稻田,早已经被注入了水,现在开始结冰了,变成一条条冰路。

这种人造冰路,比冰封的河道更加安全。

大量马拉雪橇车、驯鹿雪橇车,以及一百多辆电动/蒸汽冰列车,行驶在这些冰路上。

辽东城与通辽城之间的冰路,一列运输了20吨物资的冰列车,正喷吐着黑烟,向通辽方向飞驰过去。

与辽东州的定位不一样,通辽州的产业布局,主要是牧业和矿物开采。

这一片地区的草原部落,就是契丹、奚人、铁勒。

被宋缺扫平之后,这些部落的头领和贵族全部人头落地,然后超过80%的牧民被迁入江淮、乐浪。

剩下的牧民,和北迁过来的汉民、新罗人、百济人,一起生活在通辽州。

通辽州西侧和北侧,都和一些残留在漠南、漠北的游牧部落接壤,因此在这些边界线上,建设了十几个棱堡。

这些棱堡之中,驻扎着不少骑兵,组成骑兵的人员,很多都是之前的契丹人、奚人牧奴。

兴安南堡。

背着步枪的叶长弓,眼袋位置涂抹了黑色的油彩膏,他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时不时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周围的情况。

作为一个牧奴,他对于契丹部落并没有什么归属感,这也是草原部落的通病。

而部落被人革联征服之后,他第一次感受到生而为人的美好,同时他再也不想回到过去那种吃草的日子。

如果有其他部落的人敢来侵犯人革联,他会第一个跳出来和对方拼命。

呜呜呜……

听到这个声音,叶长弓并没有紧张,反而倍感亲切,因为那是部落的铁龙在运输物资过来。

棱堡的东面,一列冰列车喷吐着黑烟,缓缓的停靠在附近的旷野中。

“林营长!好久不见!”列车长笑呵呵的打招呼道。

带着十几辆马车过来的林万富,呼着白气:“老马,这一次有什么物资?”

“这是清单,你自己看吧!”

接过清单,林万富看了一遍,顿时松了一口气:“有这些物资,我这里可以支撑到明年开春了。”

随即他转过头叫喊道:“兄弟们,搬东西了。”

“是。”

一个个运输车厢被打开。

里面除了应急的压缩饼干和大米,还有冻得硬邦邦的羊肉、大鱼,以及冬天难得一见的新鲜蔬菜。

另外就是准备的调料包、猪油膏、盐和糖。

“营长!这是什么东西?”一个士兵搬起一大捆暗绿色的布匹。

在江南服役过的林万富倒是挺熟悉这个东西:“这是海布,是用海带制造,可以煮汤吃。”

除了食品之外,就是一些青储草料和黄豆,这些是给马吃的。

至于棱堡内部的取暖问题,这个棱堡有3台垂直型风力发电机,单机最大发电功率为10千瓦。

冬季的大兴安岭南部,风力非常强劲,风机几乎是满负荷运行,而这些风电会被储存在能量储存器之中。

之前在冬天之前,能量储存器已经储备了2万多度电。

加上储备的木材,堡垒内部的取暖和做饭是不需要担心的。

如果可以再布置多几台风力发电机,兴安南堡完全可以不需要烧柴。

现在能量储存器的用途,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了,同时也方便了生活和工作。

特别是对于驻扎在边界的部队而言,能量储存器可以减少很多问题,比如行军过程中的吃饭、喝水、取暖,就会因此变得非常方便。

北风潇潇,白雪皑皑。

而然人革联和草原部落的控制区之间,却有着天差地别。

------题外话------

谢谢各位亲的支持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