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西凉兵王 > 第466章 辩弟没有错

三国之西凉兵王 第466章 辩弟没有错

作者:蛤蟆吞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09:24

第466章 辩弟没有错

董虎看着神色肃然的董瑁,举着酒盏向他示意了下,见他默默摇头,自己一口饮下……

“天地有轮回,世间有因果,天下大乱是必然的因缘果的结果。”

“大乱的原因无非是因政治、经济、军事、民生**、困顿到了一定程度,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哪一个明君的出现就能平灭掉天地怨火的,即便是太祖、光武帝在世,天下也将再启战国争霸战火,也只能通过战争手段才能让天下恢复平静。”

“但大公子也当能从咱的话语中看到一些事情,叔父取代了大将军何进后,若能安稳天下局势不崩还罢,可若局势一旦崩坏,迁都就成了最英明的决定,至少对于董家是如此。”

董虎皱眉道:“既然迁都是保存实力最佳选择,那么何时是迁都最佳时期呢?”

“自二三月开春至秋天雪降这段时间里,只要避开了漫天大雪都是可以迁都的,但咱觉得,最佳的迁都时间就是麦收前迁都。”

“仅从迁都本身来看,五月麦收后迁都最是合适,这个时候有了更多粮食物资,迁都不会发生百姓无粮而遭受大饥荒,不至于饿死无数人,但这个时候迁都也最为困难,尤其是在毫无准备情况下,因为在百姓完全将麦子收入仓库后,时间也就进入了六月多雨季节。”

“且不说百姓愿不愿离开,就算强行纵火焚烧雒阳、各个县城、村寨,强行用着刀子逼迫,无数百姓也会因拖拉着沉重粮食辎重而行动迟缓,自雒阳至长安足有千里,沿途需要行走在弘农郡崎岖道路上,迁徙至少超过一两个月,六七月本就多雨,一旦粮食被雨水浸泡过,粮食也就彻底废了。”

“粮食因阴雨而毁坏,自六月开始迁徙,至少需要一两个月完成迁徙,也就是说,当几十上百万人迁徙到长安时,天上已经飘起了雪花,百姓无取暖避寒屋舍,就会冻死无数。”

董瑁默默点头,但没人开口打断董虎的话语。

“这些只是迁都本身的问题,而造成迁都的原因却是雒阳遭受北、东、南三个方向二十万叛军围攻的结果。”

“现在正值最严寒时节,还无法得到有无反叛的消息,而且即便那些人反叛,在这个时节也不可能征募到多少兵卒,只有在春暖雪融之后才能够大量征募,而这需要时间,不可能三两日间就聚起二十万兵马,也就是说,自二三月开始,叛军数量是由少逐渐增多的过程,叛军兵力鼎盛时期是在夏收后,无论是兵力、粮食辎重都达到了巅峰,正值气势最盛当口。”

“贼人兵少时,可以强迫着百姓迁都,贼人达到二十万,自三个方向围攻雒阳,数十近百万百姓如何还愿意背井离乡?这个时候,会不会发生百万百姓与我军混战?敌人会不会趁机落井下石?”

……

“所以咱认为,最佳的迁都的时间是二月春暖雪融之时,这个时候正值青黄不接时,百姓没有多少粮食辎重,可以轻装上阵,一个月内进入关中,这个时候还没有错过秋粮的耕种时节,也有时间相互帮助修建避寒屋舍。”

“唯一的弊端就是百姓没能收割家中麦子,肯定会陷入半年的饥荒之中,但是呢……董厚在八月时就拿下了河东郡,咱在上郡、西河郡、河套三郡的各个牧场中有千万头牛羊。”

“自雁门郡、太原郡、河东郡向雒阳运粮,路途中必须要经过道路崎岖的弘农郡,花费的时间、沿途消耗不知多少,可若是将粮食运入长安就要便捷得多了,至少沿途道路要平整的多,而且百姓自雒阳迁往长安时,完全可以自风陵渡进入河东郡,自己带着自己的救命粮进入关中也就是了,若是河东郡囤积的粮食不足,可以从上郡、西河郡、河套三郡牧场里抽调数百万头牛羊南下长安。”

庞德、高顺、董嗣忠全一脸惊骇,董白、刘辩一个年幼一个涉世未深还不懂,董瑁心下惊骇的同时,却又默默点头认同了董虎的话语,他在并州做了一年的并州牧,对并州的事情知道的更多,尤其震惊平城、间城、马邑三城内储存的巨量粮食。

“二月迁都,田地里的麦子就成了兵卒军粮……咱其实根本不在乎百万亩田地,对于咱来说,迁都之后,整个雒阳八关之内的田地都是咱的,咱想耕种……打滚着耕种都没问题!”

“一群只知道看眼前的混蛋……爷们都懒得理会他们!”

几人听他这么说,全都露出一阵苦笑,正如他所说,一旦两郡五州真的造反,一旦来年真的发生了二十万兵马三面围攻雒阳,甚至还要自武关围攻空虚的关中,最为稳妥的做法就是战略后移,也正如他所说,二月是最佳的迁都时间,只有在这个时间里跑去关中才能收获一季秋粮,也能避开冬日的严寒。

可一旦迁都后,雒阳八关之内全都成了片荒芜废地,让牛辅他们在敌军前沿屯田种地?那不是开国际玩笑吗?

董虎实力雄厚,兄弟足有二十万之多,即便他不开口,董卓也会让他在前线与关东诸侯对抗,到了那个时候,鬼才管他怎么耕种、收割迁都舍弃的麦子呢!

听是听明白了,董瑁却苦笑不已……

谷爌

“虎娃你既然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你怎么还……”

“唉……”

董瑁苦笑不已,董虎却皱眉数息……

“大公子,你怎么还没明白?二小姐嫁给刘协,叔父成了上公相国、掌尚书台,牛辅掌西园八营、徐荣掌雒阳营、胡轸掌五千骑营、董璜掌十二城门,大公子掌司农……这些都是确保朝堂稳定、军队稳定的手段,甚至让老刘在冀州闹事,这些都是在雒阳不动弹情况下,竭力掌控住雒阳安稳、天下安稳的手段!”

“但这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咱们凉并武人不能自乱阵脚!自己人不能相互闹腾情况下!”

董瑁心脏陡然升起一股寒意……

“外敌再如何强大,只要自己不乱阵脚,他人就很难击败咱们,可你再看看牛辅那帮混蛋,明明自己的脑袋都已经伸到了他人刀下,还他娘地为了点田地……算了,咱都懒得理会他们!”

“咱先不说来年会发生的屁事,咱就说百万亩田地自身分配的问题。”

“掌握兵马的就这么几个人,牛辅、董璜、徐荣、胡轸四人,按照亲近远疏,牛辅、董璜肯定是拿大头的,可大公子有无看到牛辅、董璜他们背后的兵卒都是些什么货色?他们拿大头,隶属于美阳汉兵一系的牛辅、胡轸怎么会满意?仅这些田地分配的屁事就足以让各方不满、仇视!”

“哼!”

“还他娘地没与外敌开战呢,自己就他娘地打起来,又怎么可能守得住雒阳?”

董虎不满冷哼一声,对牛辅等人极为恼火不满。

“起初呢,咱虽然认为作乱的兵马会有二十万,但咱根本不畏惧他们,两郡五州大体上都是平原,咱此次前来的一共有四个骑营两万精锐骑,只要咱自己人心思不乱,没人扯咱的后腿,咱根本不怕他们。”

“所以呢,咱想着先拿宦官们田地上的粮食做抵押,向各大家族进行借贷,咱用和平的法子,先将富户们家中的钱粮骗到手里,确保军队半年内无需担心粮食辎重事情,等到那些家伙造反了,咱就去抢他们的钱粮。”

董虎一口饮下酒水,吐着酒气说道:“讨回宦官们的田地,目的不是田地本身,而是建立在不迁都的基础上,是以雒阳为中心的基础上,是在咱们自己人不勾心斗角基础上,若是迁都长安……咱才不在乎那些田地呢!了不起咱跑回河东,叔父想咋整咋整!咱才不管呢!”

看着浑小子真的生气了,董瑁心下叹息,拍了两下他手背,说道:“此事太过重大,能不能给哥哥一日时间?”

董虎吐了口气,转头看了眼刘辩,叹气道:“咱听说了些叔父与众臣在崇德殿上商议废立辩弟事情,听说了叔父询问辩弟的问题,事实上辩弟并未说错!”

“天下大乱的缘由不是宦官引起的,而是食邑诸侯,是难以计数的世家豪门家族造成的结果,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因为百姓身上除了三十税一、口赋、算赋、更赋外,还要担负供养诸侯的食邑,还要承担至少五成以上的佃租!”

“一户五口人,就以两口人可以耕种,耕种三十亩田没有问题,一亩产粮三石,一户可收获九十石,田税两石,一石粮以两百钱计,口赋、算赋、更赋咱就算是一共千钱,也就是说,一户人家只需要交给朝廷五石粮就能完成所有赋税,最后还剩下八十五石粮食,足够百姓吃饱穿暖。”

“可若在朝廷赋税后,再交了半数地租了呢?再供养食邑家族了呢?百姓还能否继续生活下去?还能否向朝廷缴纳赋税?”

“世家豪门越多,食邑家族越多,百姓越穷,朝廷赋税越少,以至于民怨鼎沸,到处都是叛乱,到处都是耗费钱粮窟窿,偏偏朝廷裤兜里没有钱粮!”

董虎叹气道:“百姓原本是应该供养朝廷的,现在的百姓却转而供养无数大大小小家族,原本的口赋、算赋、更赋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朝臣们就会说朝廷的赋税太高,就会要求降低赋税,事实呢?若百姓不供奉无数家族、富户,百姓是可以缴纳这些赋税的。”

“大汉朝四百年来豢养了太多太多的食邑家族,土地兼并达到一定程度,供奉朝廷的自由农夫减少到一定数量后,改朝换代就无可避免,只有通过战争手段,杀死无以计数的封侯食邑家族,杀死无数富户家族,只有将供奉世家豪门家族的百姓变成没有负担的自由农夫,只有自由农夫达到绝对数量,天下才会迎来长治久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