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西凉兵王 > 第102章 董卓中原之战必败【第二章】

第102章 董卓中原之战必败【第二章】

有些话语是没法子当众与人说,董虎对前陇西郡太守李宽、县令孙营、南部校尉李全不满,当着蔡邕的面将他们臭骂了一顿后,厅堂气氛就差了许多,再加上养子董嗣忠送来的金城塞内太平道事情后,董虎、董瑁两兄弟心下都有些隐忧、担忧,接风宴会也在压抑气氛中早早的结束。

大汉朝做官有个“三互法”潜规则,就比如董卓是临洮人,手下大将徐荣是辽西人,徐荣手下将领陈九是武威人,董卓、徐荣、陈九这三人就不能在临洮、辽西、武威三地任职,即便看起来董卓与陈九没有直接关系,甚至从未见过面,但若陈九任职武威郡太守,董卓就不能前去任职。

这种潜规则与大汉朝特殊的选官制度有关,大汉朝的入仕途径很窄,往往一地太守或一军主将下面的大小官吏并不是朝廷任命,而是太守或将领自己招募任命,这就像是皇帝与大臣的“君臣、父子”关系,双方关系远不是官僚中“属僚”关系那么简单。

大汉朝的“主公”关系一旦确定下来,无论下面的“臣子”跑去哪里,都得老老实实听话,否则就会被世人唾弃,这也是为何许多名士不愿意被一些人征募,即便名士可能会获得很高的地位,可一旦应征为吏,这辈子都要被贴上了标签,想不忠都难。

大汉朝因“三互法”缘故,世家豪门了几百年的大族,尤其是中原人丁众多的州郡,世家豪门反而没法子成为刺史或太守,以至于有些地方常年缺失一地主官,而这也给了内廷宦官机会,因为宦官的门人不是世家豪门,关系没那么复杂,受到“三互法”影响很低,跑去哪里任刺史或太守都没有限制。

可宦官贪婪,弄的地方乌烟瘴气,也激起了无数当地世家豪门的不满,这就又有了蔡邕上表废置“三互法”一事,老好人认为“三互法”影响了贤达官吏治理天下,但这触动了宦官们的利益,也因此被宦官打压,只让他在雒阳写书、刻碑什么的。

蔡邕上奏罢置“三互法”一事,朝臣文武、地方无数大小官吏纷纷支持,朝廷也就废弃了三互法,要不然狄道李家李参是不可能任职陇西郡太守的,李宽的儿子李全也做不了陇西郡南部校尉。

董家的根基在临洮,临洮是小了点,所处的位置也偏僻,可也正因处于边缘,董家才得以安稳,才有可能潜龙在渊,董虎想不明董卓为何要舍弃根基地,但这是董卓的私事,他并不想太过插手,省的让脾气暴躁的董卓不喜。

但董虎对狄道李家却很是恼怒,不足一年就把家乡弄得乌烟瘴气,很有种风雨欲来的叛乱感觉,这也让他不愿给李宽好脸色。

在接风宴上,董虎知道了蔡邕的真正目的,但他并未太过在意,若老好人愿意,做金城郡太守,在允吾城治理金城郡也没问题,但他知道,仅凭自己是董部、河湟羌王一条,蔡邕就不可能与他建立起“主公”关系,顶多是后来宋明王朝的流官与土司的关系,即便如此,董虎心下也是愿意的。

将面色惨白的李宽、孙营等人送走后,又让人将蔡邕安置了,董虎、董瑁两人才能独坐叹息。

董瑁对董虎的性子最是了解,在他稍微透露些“天下大乱”的苗头后,心下就成了一团乱麻,但他不知道董虎是从何处看出来的。

一壶热茶两茶盏,两兄弟就着棋盘对坐……

“啪。”

董瑁落下一枚黑子,心绪乱了,落下的子也很随意,一边提着茶壶,一边与董虎倒着茶水。

“虎娃。”

“天下真的要乱了吗?哥哥能否知道些原因?”

听到“哥哥”而不是“本公子或是咱”时,董虎不由抬头看向面色忧虑的董瑁,从他手里接过热茶,是他较为喜欢的清茶。

董虎稍微饮了口茶水,过了好一会才无奈叹气。

“不仅虎娃,肯定会有无数有识之士能看到天下将乱苗头,甚至……还会有无数人主动幕后推动……或是纵容。”

董虎落下一子,叹气道:“大公子前来临洮,一路上也定然是见到一些头裹黄巾道人,见到无数百姓聚拢,难道还看不出苗头吗?”

董瑁先是一愣,张口想说“符水”救人话语,话到嘴边就又一阵沉默……

“虎娃,以你估算,天下大乱……当在何时?”

董虎眉头一皱,又啪得落下一子。

“难以确定。”

“虎娃没有前往中原一窥究竟,无法断定太平道何时作乱,但他们突然出现在凉州各郡,即便是此时,正值滴水成冰的腊月,他们依然在城内设坛讲道、施水救人,来年造反的可能性更大。”

“若是来年造反……嗯?”

董虎猛然想起一事,突然问道:“大公子,年后是不是甲子年?”

董瑁心下一阵细细推算,郑重点头。

“来年正是甲子年!”

董虎一阵沉默……

“定然是来年,年后二三月时,青黄不接百姓穷困无粮时……”

“必是太平道造反之时!”

“哗啦……”

董瑁手掌一抖,将装着棋子的木盒打翻在地……董虎起身,正待将掉落的棋子拾起……

“虎娃,你……你确定是年后,确定是二三月?”

董虎轻拍了两下紧紧抓着自己手臂的手掌,在董瑁松开了后,董虎又一一将棋子拾起,重新坐回对面。

“太平道是道人,道人都讲究个顺天、逆天什么的,甲子年是一个轮回,若要造反,当是选择年后甲子年。”

“二三月是百姓无粮饥困时,若是在五月夏粮入库,百姓有了粮食就会犹豫不决,自四月后,先是种稻谷、豆子、高粱,到了八月份就是种麦子,期间还有粮食收获什么的……”

“若在四月后造反,除非是百姓遭了灾,没了粮食,百姓活不下去了,如此才可能引起动荡整个天下的灾祸,可若没有发生天灾,百姓收了五月份麦子后,有了粮食人心就不会太过躁动,就会犹豫不决,即便发生动荡也不会太大。”

董虎叹气道:“民以食为天,百姓是极为重视活命口粮的,若非迫不得已,不会轻易误了农时而选择造反。”

“在二三月份造反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是百姓正值饥寒交困时,在他人蛊惑下,很容易将心下不满怨恨转移到朝廷身上,参与造反的百姓会比其他时候多出倍数或数倍。”

“其二,二三月时杀官造反,杀死无数豪门富户,在五月份粮食收割时,他们可以获得长达一年可用的粮食,粮食辎重充足,造反百姓的军心就会安定不乱。”

董虎皱眉道:“作为将领,也有两件事情是最为重要的,其一是兵卒,其二是粮草辎重,只有保证了两个先决条件后,才能训练兵卒,才能行军打仗,若无这两个先决条件,任你百胜战神,也只有徒呼奈何的份!”

“太平道在临洮讲道、施水救人,参与的十之**都是百姓,虽是乌合之众,可他们若真的要造反,核心头领就不可能不考虑一支军队最重要的兵源和辎重的事情,如果他们连这两点军队先决条件都不在乎,就算造反也与儿戏一般无二,朝廷只需一万或数千兵卒就能三五个月平定动荡,如此反叛也不会对叔父有太大影响。”

董瑁沉默许久……

“父亲有几成胜算?”

……

“叔父征战中原,无胜算。”

董瑁瞬间呼吸粗重,过了数息……

“理由?”

……

“大公子应该能够想到的,中原将领还成,各世家豪门起家本领就是战场封侯,世家豪门子弟就算是纸上谈兵,那也比一群什么都不懂的百姓强了太多,纸上谈兵厮杀几场后,也就有了统兵经验,这样的世家子成长是很快的。”

“中原世家豪门无数,几场战阵下来后,拿出无数大小将领是没问题的,但中原的兵不行,就以北宫伯玉、韩遂等人的反叛,以及大汉朝以往的征战兵卒来看,征调的都是边陲邬堡兵卒或是东西羌、匈奴、乌桓、鲜卑义从,可有征调中原兵卒过?”

“没有!”

董虎郑重说道:“与东西羌、匈奴、鲜卑厮杀,大汉朝征调过中原将领,却从未征调过中原兵卒,即便是九江蛮、荆州蛮、交州蛮、板楯蛮、益州蛮作乱,使用的也是江南或川蜀山地卒,也多是同样的蛮人义从,从无征调过中原之地兵卒。”

“兵卒不习战阵,所持者唯兵多将广,而非兵精将勇,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董虎叹气道:“叔父是西凉临洮人,在世家豪门眼里是荒僻董家子,若在世家豪门的腹心重地开战,世家豪门又如何愿意叔父在中原战场上获得功勋?”

“兵卒本就不行,后面再有无数人扯后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再加上上下军心不一,又如何获胜?”

董虎再次苦笑。

“若是凉州发生叛乱还罢,若是在中原,即便没有咱虎娃独居河湟谷,一旦在中原混战,世家豪门初时选将,肯定不会选择叔父,至少主将不会,他们是绝对不会让叔父成为大汉朝顶级大将的,因为这在朝廷眼里,会让叔父成了尾大不掉之人。”

“叔父若成为一军统兵大将,只有朝廷兵败,只有朝廷上世家豪门将领应付不了叛军后,才会考虑叔父成为一方大将,即便如此,世家豪门也绝对会扯腿不断,只有形成世家豪门占据绝对的主导,才符合他们的利益。”

“所以……叔父若是仅凭当下手里的千骑湟中义从,中原之战……”

“必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