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收个皇帝做小弟 > 第八十五章 我膨胀了

收个皇帝做小弟 第八十五章 我膨胀了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03:39

第八十五章 我膨胀了

收个皇帝做小弟正文卷第八十五章我膨胀了连年战乱,人口减少,淮东抛荒的田地很多,有大面积可屯之田;本来,运河连通楚州和江南,江南粮丰,运河便捷,若单纯以目下的军需为考量,并无屯田的必要,但吴浩之算中,还有以下考量:

其一,要虑及长远。日后进取山东,朝廷支不支持,支持到什么程度,都很难说,到时候,运输线也拉的更长了,不能啥都指望临安,既以淮东为根据,淮东这里,就要有自己的储备。

其二,要虑及极端情形——若因为某种原因,自江南至楚州的军粮断掉了呢?譬如,目下,我不就切断了对涟水忠义的供应了嘛!

哼哼,粮食这个命根子,要抓在中国人自己——啊,要抓在俺吴副都统制自己手里呀!

至少,要有足够的应急的能力。

其三,所考量者,除了军粮,还有兵源——屯田可以提供稳定和优质的后备役。

吴浩不但想屯田,还想“授田”,但这是国家大政,非中枢乃至皇帝不能决,他现在的位份,还不能干这样的事情;不过,不能干是不能在大宋境内干,进了山东,所授受者,不过“故土”耳,朝廷就未必有心管,就管,也管不大着了。

为什么要“授田”?

只有授田,才有府兵。

但这是下一步的事情,目下,先把屯田的事情办好罢!

淮东制置司和神武军再次联合发布公告,这一次公布的,是屯田的详细方案:

其一,六四分成,屯军六,朝廷四,这个,之前已说过了,现在,做个重申,算是板上钉钉了。

其二,一石田租,收取斛面五升。

哇!

一般来说,田主收租,都是一石收取耗米一斗,这是减半了呀!

其三,缴纳四成的田租之后,不再缴纳夏、秋二税。

夏、秋二税是田税,本就是田主的本分,不干佃户的事,但近年来,田主逼迫佃户代缴夏、秋二税,已经成了潜规则,因此,特别说明。

因此,又一声,“哇!”

以上三点,记心好的读者老爷,应该已看出来了:相当程度上,吴浩参照了对自家佃户“减租免欠”的那一套。

其四,如有借贷,以百分之二十计息——这一点,参照了青苗法的计息方式。

百分之二十的利息,看起来不低,但较之一般田主动辄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百的刻剥,已是天壤有别了。

于是,再一声,“哇!”

其五,所有屯军,农忙下田,农闲操练,战时受命出征。

这一层,仿佛府兵,但暂不同于府兵的是,服、被、资、物、弓箭、鞍辔、器仗等“七事”不必屯军自备,而由官府提供。

五条拢在一起,条件好的叫人有点不敢相信,有些已经跑到山东的,听到消息,又跑了回来,求改编,求屯田!

涟水加上楚州,参与改编的忠义军,拢共两万五千左右,基本上,一半对一半:一半进入经制,一半做了屯军。

留意,进入经制的一半,并非都是神武军——神武军员额有限,暂时还接纳不了这许多。

改编之后,吴浩控制的军事力量,将近三万,其中,神武军满额之后,步军四千八百,马军一千二百,普通经制军队一万零五百,屯军一万二千五百。

其中的普通经制军队,还没有正式的军号,暂谓之“神武副军”。

控制的地盘,西起盱眙,东至涟水,基本上,淮南东路淮水沿岸,大都在控制之中了。

*

诏书颁下,吴浩进为神武军都统制,同时,“都统淮东沿淮兵马”。

官阶,进为武翼大夫。

之前,吴浩是“武翼郎”,第四十二阶,从七品最后一阶;武翼大夫则是第二十二阶,正七品最后一阶,升了……嗯,整整二十阶。

武官阶一共六十阶,第二十二阶,就算是“中高级指挥员”乃至“高级指挥员”了。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吴浩之前是“郎”,现在是“大夫”,这就有了质的不同了。

正五品至正七品,都是“某某大夫”,武翼大夫刚刚好是诸大夫的最后一阶。

另——

批准贾涉和吴浩的建议,取消忠义军之军号、建制,由忠义军改编过来的军队,就定号为“神武副军”。

批准组建淮东屯军,种粮、耕牛、农具,由淮东制置司供给;一切浮盈,不必上缴朝廷或地方,全部留存军用。

有趣的是,神武副军的员额,暂时还是原先的涟水忠义加楚州忠义老营,足有四万之众。

这是因为,贾、吴联名上奏的时候,改编还是个进行时,最终的数据还没有出笼,也即是说,吴浩还可以很吃一段时间的“空饷”。

这个“空饷”的数额,可不比之前神武军肇建时期的小打小闹,兵员的差额,近三万之钜,这个钱粮,可真正是一笔钜数呀!

这笔钜数,吴浩亦扫数拨入“神武基金”。

还有一支忠义军,远在河北,存亡不知,但朝廷也好,淮东也好,上上下下,都扮失忆,再没人提这一茬的。

改编、屯田诸事略有眉目,贾涉上表,请求致仕。

贾涉年纪不算大,不过四十几岁,但身体确实不行了,主要是心脏的问题,之前说过了——心悸,也即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心绞痛啥的,在彼时的医学条件下,这种病是无解的,只能善加保养,迁延岁月。

石珪虽然败亡,但病根儿已经落下了,之后的改编、屯田,虽然未动刀兵,但弦儿一直绷的很紧,其中诸多事项,也足够惊心动魄,贾涉的病情,非但没有减轻,还进一步加重了。

朝廷批准了贾涉的请求,而贾涉等不得继任人选出炉,便结束上路,如其向吴浩自嘲的:“动作快些,大约还赶得及死于妇人子女之手?”

大伙儿都在看,接任贾济川的,会是谁?

还真不大好猜呢。

有人以为,吴长风连败金兵,敉平大乱,同时,尾大不掉、为朝廷心头患的忠义军,也被他收拾妥帖了,真正叫屡立奇功、底定局面了,以其接任贾济川,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当然,非正途出身也就罢了,关键是年纪太轻了,二十岁出个小头,就出任封疆大吏?

欸,也实在是不好想象啊!

史弥远也颇犹豫,踌躇不定之际,史嵩之的话发挥了关键作用:

“‘御将之道,譬如养鹰,饥则依人,饱则飏去’——二爹的教训,我奉为圭臬,怎么?二爹自己反倒不记得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